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分类号】G623.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了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近些年,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它是要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以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给语文课程与教学带来的种种变化,学会和掌握最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经过近几年的多媒体教学实践,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使语文课更有魅力。
一﹑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整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会有极大的学习热情,从而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调动不起来,教学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更谈不上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了。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文大多数选的是文质兼美、情意共融的文章,其教学手段自然要借助于情感上的激发和熏陶。电教媒体的渗入,从客观上加强了学生的感官刺激,使学生感到新奇而有趣,能够比较充分地迅速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并使无意注意逐步转为有意注意,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充满学习的欲望,从而进入“我想学”的良好的状态。同时,由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恰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课文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因此信息技术的跨时空、跨地域的教育功能,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向学生们介绍了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毁灭的过程。对小学生来说,这段历史无疑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网络,想学生们展示了圆明园曾经的繁华,美丽的景色、别具一格的建筑、种类繁多的文物,激起了学生对圆明园的热爱。接下来话题一转,向学生们出示圆明园遗址的图片,引出疑问:“曾经无比美丽辉煌的圆明园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残垣断壁?”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出示圆明园毁灭过程的简短视频,让学生们亲眼看到侵略者的残暴和无耻。至此,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经历了一次“辉煌——毁灭”间的巨变,实现了教师、学生、作者的情感共鸣,提升了教学效果,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段难忘的历史,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历史,他们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二、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优化课堂效率
1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扩大识字量
在低年级教学中,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的限制,抽象思维才开始发展,而汉字本身较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纷繁复杂。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各种媒体手段,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理解和识字能力。
2在阅读教学中,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完成教学重难点
在课文教学中,每篇课文的重点词、句、段需要详细讲解,在课堂上,单凭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时,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幻灯片、动画、影片等),能够尽快地让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常常会使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迎刃而解。
三、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色彩斑斓、动静结合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手、眼、口、脑等感官同时接受信息,促进学生手脑并用,思维活跃,从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1烘托气氛,培养学生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信息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兴趣、带着猜想、带着期望,进行积极自觉的探索,获取正确的信息,进而提高探究的能力。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丰富的教与学的资源环境,提供了一个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平台,网络资源突破了知识来源的限制,改变了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了教学容量。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借助于电子邮件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协作学习,实现与其他学生交换意见、看法,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网络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它以快捷的速度和无限的信息量成为了21世纪不可或缺的成员,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将传统的学习环境重新构建为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内容更丰富,形式更自由,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当然,这种新的模式给我们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过,我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会征服这一座座困难高峰,到达一个崭新的顶点,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的使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了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近些年,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它是要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以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给语文课程与教学带来的种种变化,学会和掌握最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经过近几年的多媒体教学实践,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使语文课更有魅力。
一﹑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整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会有极大的学习热情,从而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调动不起来,教学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更谈不上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了。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文大多数选的是文质兼美、情意共融的文章,其教学手段自然要借助于情感上的激发和熏陶。电教媒体的渗入,从客观上加强了学生的感官刺激,使学生感到新奇而有趣,能够比较充分地迅速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并使无意注意逐步转为有意注意,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充满学习的欲望,从而进入“我想学”的良好的状态。同时,由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恰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课文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因此信息技术的跨时空、跨地域的教育功能,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向学生们介绍了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毁灭的过程。对小学生来说,这段历史无疑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网络,想学生们展示了圆明园曾经的繁华,美丽的景色、别具一格的建筑、种类繁多的文物,激起了学生对圆明园的热爱。接下来话题一转,向学生们出示圆明园遗址的图片,引出疑问:“曾经无比美丽辉煌的圆明园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残垣断壁?”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出示圆明园毁灭过程的简短视频,让学生们亲眼看到侵略者的残暴和无耻。至此,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经历了一次“辉煌——毁灭”间的巨变,实现了教师、学生、作者的情感共鸣,提升了教学效果,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段难忘的历史,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历史,他们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二、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优化课堂效率
1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扩大识字量
在低年级教学中,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的限制,抽象思维才开始发展,而汉字本身较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纷繁复杂。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各种媒体手段,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理解和识字能力。
2在阅读教学中,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完成教学重难点
在课文教学中,每篇课文的重点词、句、段需要详细讲解,在课堂上,单凭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时,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幻灯片、动画、影片等),能够尽快地让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常常会使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迎刃而解。
三、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色彩斑斓、动静结合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手、眼、口、脑等感官同时接受信息,促进学生手脑并用,思维活跃,从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1烘托气氛,培养学生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信息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兴趣、带着猜想、带着期望,进行积极自觉的探索,获取正确的信息,进而提高探究的能力。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丰富的教与学的资源环境,提供了一个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平台,网络资源突破了知识来源的限制,改变了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了教学容量。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借助于电子邮件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协作学习,实现与其他学生交换意见、看法,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网络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它以快捷的速度和无限的信息量成为了21世纪不可或缺的成员,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将传统的学习环境重新构建为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内容更丰富,形式更自由,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当然,这种新的模式给我们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过,我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会征服这一座座困难高峰,到达一个崭新的顶点,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