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5月,全国最美家庭评比中,来自湖北省襄阳市的惠随琳一家的故事格外动人。惠随琳夫妻八年如一日精心照顾瘫痪的父亲和患重病的母亲,成功帮助年迈的双亲战胜病魔;在让父母好好活着的同时,还用祥和有爱的家庭氛围提高两个老人的生存质量,孝心感人。
更为难得的是,在照顾父亲的同时,惠随琳坚持工作和创作,先后荣获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的多项荣誉称号,他撰写的描写母爱的作品《母亲的情怀》荣获中央电视台全国电视散文征文一等奖。惠随琳的妻子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公司一步步升为经理;儿子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時候便开始发表作品。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使他们全家作为孝老爱亲模范,先后荣获襄阳最美家庭、湖北“荆楚最美家庭”等称号,并最终入选全国最美家庭……
慈父突发急病命悬一线,追梦赤子紧扣老父生的希望
对于惠随琳来说,三十而立推迟了一年。
2011年7月31日,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笼罩在亚热带低压下,闷得透不过气。晚上12点左右,惠随琳刚合上一本小说,突然听到母亲孙发芝的呼唤:“你爸爸刚刚看书时突然晕倒,滑到书桌底下了!”在去医院的途中父亲惠本修已出现失语、昏迷状态,到医院一检查,证实是由血压骤然升高引发的脑出血。
次日上午9时许,惠本修做了开颅手术,取出两大块淤血。惠随琳寸步不离陪护左右。
惠随琳1980年出生于湖北省襄阳市吴店镇,2000年7月毕业于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工作后惠随琳热衷文学创作,期间创作的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散文选刊》等全国百余种报刊上发表。
妻子惠琳是他的笔友。后来两人在市委党校重逢,因为对文学的共同爱好,走到了一起。儿子惠孜贤2007年出生。
惠随琳的父亲惠本修是当地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从业38载,桃李满天下,母亲孙发芝内退在家。婚后,惠随琳夫妇一直跟父母住在一起。这是一个和睦平凡的五口之家。惠本修为了让儿子安心创作,他和老伴挑起家里的大小事,也包揽了照顾孙子的重担。一家三代同堂,如果不是父亲突然生病,惠随琳一直把自己当做一个追求文学的赤子。
8月17日,惠本修出现术后颅内感染,终日发烧不退,医院建议转院到武汉协和医院。当即,惠随琳联系好救护车,将父亲送到武汉。抵达武汉协和医院后,惠本修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惠随琳守在重症监护室外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急得在门口踱步,心急如焚。每天只能隔着重症监护室的玻璃,看着昏迷不醒的父亲。
2011年中秋节,惠随琳独自在医院陪床。病床上的惠本修突然烦躁起来,碰掉了胸脯上的监测贴片,还拉扯着胃管,神情痛苦不堪。惠随琳帮着父亲整理好这些医疗用品,按医生要求保留了尿管,然后盖好被子。
突然,心率监测仪发出一连串急切的提示音,惠本修随后被送去紧急抢救。父亲命悬一线,惠随琳的双眼噙泪。突然,妻子惠琳的电话来了,母亲在那头询问病情。惠随琳振作精神回答:“不用担心,正逐渐好转。”其实,上周末,主治医生悄然叫他到办公室,对他说:“该用的药都用了,该想的办法我们都想了,说句实话吧,你父亲最好的结局也就是个植物人,在医院耗着没有实际意义。”医生话里的意思惠随琳明白。可回到病房里,看到骨瘦如柴的惠本修用唯一有些知觉的手死死抓住床沿不放,那一刻,惠随琳泪如泉涌——父亲这哪里抓的是病床,分明是生的希望啊!父亲想活下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惠随琳眼看着来时带的二十余万元的治病费越来越少,心急如焚。为了省钱,惠随琳每天只吃两顿饭,每每餐厅就餐到尾声时,他才去打一点简单的饭菜将就一下。那时最坏的打算不是没想过,他却从未有放弃治疗的念头。惠随琳在心里一遍遍虔诚地祈祷:“爸爸,您快点好起来吧!我们不能没有您。”对于惠随琳来说,父亲病后这段日子,他才像个男人一样立起来,扛着家,扛着妻小。
卧冰哭竹扇枕温衾,夫妻合力保父母安康
9月底,医疗费即将告罄。惠随琳一筹莫展之际,手机“嘀”的一声响了,一条银行短信提示,他的银行卡打进了十万元钱。这时,妻子打来电话说:“知道爸的治疗费快花完了,刚才我又往你卡里汇了十万元钱,若还不够,要早点说,我再想办法!”并一再叮嘱:“全力抢救爸爸,有爸、有妈才是一个完整的家,没有钱我们全家共同想办法。”刹那间,惠随琳双眼潮涌。危难之际,妻子深明大义,又及时地转来了这笔救命钱。
其实,惠随琳心里愧疚,结婚后他们一直跟父母住在老房子里。四邻的房子都装修了,唯独自己家没有装修。为了攒这笔装修钱,惠琳省吃俭用,舍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父亲病了,惠琳除了上班,担负起照顾母亲和儿子的职责,现在毫不犹豫地将这笔钱拿出来给父亲治病,他感动不已。但他深知,母亲、妻儿也希望父亲能够创造奇迹。
奇迹出现了,10月初,惠本修不再发烧了。随后,惠随琳谨遵医嘱,试着用小勺给他喂水。渐渐地,父亲也能咽下去一点点了。此后,惠随琳每天给父亲喂水、喂米粥上的那层稀稀的米油、喂流质食物。像他小时候父亲对待他一样,一勺一勺给他喂食。
经过一个多月的护理,惠本修渐渐康复。但要恢复父亲的记忆,必须进高压氧舱治疗。惠随琳患有鼻炎,身体比较弱,陪父亲进高压氧舱治疗,容易引起耳痛、鼻痛流血等不适症状,医生建议他不要陪父亲进去。可是想着能够治好父亲的病,让父亲尽快恢复记忆,自己忍受点痛苦算得了什么呢?惠随琳坚持进高压氧舱治疗,连续治疗十多次,医生的预言出现了,惠随琳开始出现头疼耳鸣、鼻子出血。但他不顾个人的身体,坚持陪伴在父亲左右。
配合治疗和护理,惠本修的记忆慢慢开始恢复了。12月初的一天,在惠随琳热情的呼唤下,父亲慢慢睁开了眼睛,缓缓地动了动嘴唇。刹那间,惠随琳热泪滚落:“爸爸,您终于回来了。”一个七尺男儿握着父亲的手,热泪长流。
可是,惠随琳不知道的是,接下来还有一场硬仗。惠本修苏醒过来后,全靠输营养液保命,瘦得皮包骨。惠随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己也是食不知味,寝不安席,整个人瘦了一大圈。为了加强父亲的营养,惠随琳跟同病房的护工请教,坚持每餐变着花样用流质食物喂父亲,喂着喂着,父亲就渐渐好起来了,惠随琳心中的阴霾也缓缓消散。
更为难得的是,在照顾父亲的同时,惠随琳坚持工作和创作,先后荣获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的多项荣誉称号,他撰写的描写母爱的作品《母亲的情怀》荣获中央电视台全国电视散文征文一等奖。惠随琳的妻子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公司一步步升为经理;儿子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時候便开始发表作品。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使他们全家作为孝老爱亲模范,先后荣获襄阳最美家庭、湖北“荆楚最美家庭”等称号,并最终入选全国最美家庭……
慈父突发急病命悬一线,追梦赤子紧扣老父生的希望
对于惠随琳来说,三十而立推迟了一年。
2011年7月31日,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笼罩在亚热带低压下,闷得透不过气。晚上12点左右,惠随琳刚合上一本小说,突然听到母亲孙发芝的呼唤:“你爸爸刚刚看书时突然晕倒,滑到书桌底下了!”在去医院的途中父亲惠本修已出现失语、昏迷状态,到医院一检查,证实是由血压骤然升高引发的脑出血。
次日上午9时许,惠本修做了开颅手术,取出两大块淤血。惠随琳寸步不离陪护左右。
惠随琳1980年出生于湖北省襄阳市吴店镇,2000年7月毕业于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工作后惠随琳热衷文学创作,期间创作的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散文选刊》等全国百余种报刊上发表。
妻子惠琳是他的笔友。后来两人在市委党校重逢,因为对文学的共同爱好,走到了一起。儿子惠孜贤2007年出生。
惠随琳的父亲惠本修是当地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从业38载,桃李满天下,母亲孙发芝内退在家。婚后,惠随琳夫妇一直跟父母住在一起。这是一个和睦平凡的五口之家。惠本修为了让儿子安心创作,他和老伴挑起家里的大小事,也包揽了照顾孙子的重担。一家三代同堂,如果不是父亲突然生病,惠随琳一直把自己当做一个追求文学的赤子。
8月17日,惠本修出现术后颅内感染,终日发烧不退,医院建议转院到武汉协和医院。当即,惠随琳联系好救护车,将父亲送到武汉。抵达武汉协和医院后,惠本修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惠随琳守在重症监护室外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急得在门口踱步,心急如焚。每天只能隔着重症监护室的玻璃,看着昏迷不醒的父亲。
2011年中秋节,惠随琳独自在医院陪床。病床上的惠本修突然烦躁起来,碰掉了胸脯上的监测贴片,还拉扯着胃管,神情痛苦不堪。惠随琳帮着父亲整理好这些医疗用品,按医生要求保留了尿管,然后盖好被子。
突然,心率监测仪发出一连串急切的提示音,惠本修随后被送去紧急抢救。父亲命悬一线,惠随琳的双眼噙泪。突然,妻子惠琳的电话来了,母亲在那头询问病情。惠随琳振作精神回答:“不用担心,正逐渐好转。”其实,上周末,主治医生悄然叫他到办公室,对他说:“该用的药都用了,该想的办法我们都想了,说句实话吧,你父亲最好的结局也就是个植物人,在医院耗着没有实际意义。”医生话里的意思惠随琳明白。可回到病房里,看到骨瘦如柴的惠本修用唯一有些知觉的手死死抓住床沿不放,那一刻,惠随琳泪如泉涌——父亲这哪里抓的是病床,分明是生的希望啊!父亲想活下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惠随琳眼看着来时带的二十余万元的治病费越来越少,心急如焚。为了省钱,惠随琳每天只吃两顿饭,每每餐厅就餐到尾声时,他才去打一点简单的饭菜将就一下。那时最坏的打算不是没想过,他却从未有放弃治疗的念头。惠随琳在心里一遍遍虔诚地祈祷:“爸爸,您快点好起来吧!我们不能没有您。”对于惠随琳来说,父亲病后这段日子,他才像个男人一样立起来,扛着家,扛着妻小。
卧冰哭竹扇枕温衾,夫妻合力保父母安康
9月底,医疗费即将告罄。惠随琳一筹莫展之际,手机“嘀”的一声响了,一条银行短信提示,他的银行卡打进了十万元钱。这时,妻子打来电话说:“知道爸的治疗费快花完了,刚才我又往你卡里汇了十万元钱,若还不够,要早点说,我再想办法!”并一再叮嘱:“全力抢救爸爸,有爸、有妈才是一个完整的家,没有钱我们全家共同想办法。”刹那间,惠随琳双眼潮涌。危难之际,妻子深明大义,又及时地转来了这笔救命钱。
其实,惠随琳心里愧疚,结婚后他们一直跟父母住在老房子里。四邻的房子都装修了,唯独自己家没有装修。为了攒这笔装修钱,惠琳省吃俭用,舍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父亲病了,惠琳除了上班,担负起照顾母亲和儿子的职责,现在毫不犹豫地将这笔钱拿出来给父亲治病,他感动不已。但他深知,母亲、妻儿也希望父亲能够创造奇迹。
奇迹出现了,10月初,惠本修不再发烧了。随后,惠随琳谨遵医嘱,试着用小勺给他喂水。渐渐地,父亲也能咽下去一点点了。此后,惠随琳每天给父亲喂水、喂米粥上的那层稀稀的米油、喂流质食物。像他小时候父亲对待他一样,一勺一勺给他喂食。
经过一个多月的护理,惠本修渐渐康复。但要恢复父亲的记忆,必须进高压氧舱治疗。惠随琳患有鼻炎,身体比较弱,陪父亲进高压氧舱治疗,容易引起耳痛、鼻痛流血等不适症状,医生建议他不要陪父亲进去。可是想着能够治好父亲的病,让父亲尽快恢复记忆,自己忍受点痛苦算得了什么呢?惠随琳坚持进高压氧舱治疗,连续治疗十多次,医生的预言出现了,惠随琳开始出现头疼耳鸣、鼻子出血。但他不顾个人的身体,坚持陪伴在父亲左右。
配合治疗和护理,惠本修的记忆慢慢开始恢复了。12月初的一天,在惠随琳热情的呼唤下,父亲慢慢睁开了眼睛,缓缓地动了动嘴唇。刹那间,惠随琳热泪滚落:“爸爸,您终于回来了。”一个七尺男儿握着父亲的手,热泪长流。
可是,惠随琳不知道的是,接下来还有一场硬仗。惠本修苏醒过来后,全靠输营养液保命,瘦得皮包骨。惠随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己也是食不知味,寝不安席,整个人瘦了一大圈。为了加强父亲的营养,惠随琳跟同病房的护工请教,坚持每餐变着花样用流质食物喂父亲,喂着喂着,父亲就渐渐好起来了,惠随琳心中的阴霾也缓缓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