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过程是认识发展和情感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在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还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实施情感教育,要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渗透情感教育,使情感教育不仅是优化德育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也应当成为这一课程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关键词:情感;教育;德育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和学生真正的沟通,唤醒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就看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运用情感教育来抓住学生的感情,只有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会明显。教育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教学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使教学活动变得热烈而又自然,使学生变得活泼而有创造力,使教师由爱生威。在德育教育中如何渗透情感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一直是众多德育教育者们所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情感教学的意义
所谓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认知因素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手段并通过语言、态度、行为等负载教师正性情感的教学变量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正性情感需要和认知需要,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效果的增强和教学目标的完善。这里所谓的正性情感,是指教学情境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情感,即包括积极地情感,如喜、乐等,也包括一些消极的情感,如哀、怒等,还包括一些复杂的情感,如爱恨交加等。
1、情感教学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对教师的影响产生一种肯定的心理倾向。在德育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搞好教学的重要条件。人际关系的维持,首先依赖于语言的交往,但是情感因素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并不亚于语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情感的交流能促成彼此间的理解和支持,能协调相互间的关系。在这种充满情感的氛围下,学生会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2.情感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身心健康。
人的兴趣是一切活动强有力的鼓舞者和支持者,而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往往首先是从对老师本人的兴趣开始培养的。老师热爱学生,受到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学生就会把兴趣转移到他所教的学科上,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并努力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学生学习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以他们的情感为转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学生的情感状态,努力创设和谐的、愉快的教学情景,就会使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下,对学习产生肯定积极的态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身体的成长,知识掌握、智能的发展及思想品德的培养,无不和情绪体验有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与光荣感,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境,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二、如何实施情感教学
1、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自己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的切身体验,它不仅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尤其教育者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离开情感,一切教育就无从谈起。德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情感资源,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必须对教材的内容前后融会贯通,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扩充与提炼,整合教育资源,善于捕捉与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信息,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产生共鸣。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拓展与各方面因素的整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也获得道德情感上的陶冶。使课堂教学的认知因素和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因素相互交融,形成栩栩如生的教学情境,是优化的课堂教学达到情知意互促并茂的学习境界。教材中许多德育素材可以挖掘。如教材中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对职业理想的确定,如何来学习劳动技能等,与学生的就业息息相关,无不牵动和丰富着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
2、渗透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能使学生消除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它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动过程。
(1)注重科学性,坚持以理服人
虽然职校的德育课是常识课,但在教学中不能停留在教条条、背条条上,而是着重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从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层次上考虑,尽可能把道理的来龙去脉讲透。选择材料时渗透科学性,必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不能脱离实际,用个别代替全部,偶然代替必然。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增加了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不仅口服,而且心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情感上把它当做一门科学来对待。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的对立就容易得到统一。
(2)创设情境,培育情感
埃立克詹森说,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状态即创造学习的适当的精神状态;策略,代表授课的风格和方式。第三个是内容即主题。在每堂好的课堂中具备这三个要素。但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忽视了状态。而它是三者中最重要的。为了使学生把精力投入到课堂中,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力求达到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情境由环境布置、集体气氛、典型形象、声响效果等因素所构成的。各种教学情境都应当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结果,而不是现成情境的搬用,教师和学生不是简单地进入情境,而应成为情境的活动主体,在活动中创设情境,再在情境中受到感染和激发,这样才能发挥情境对情感教育的作用。例如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利用歌曲、美术、朗读、游戏等形式组织好课堂活动,是学生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结合教学内容培育起有关情感。良好的教学情境起着陶冶情感的作用,学生情感的走向就比较健康,情感容易净化和升华,良好的情境还能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暗示和启迪,使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可喜的变化。
关键词:情感;教育;德育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和学生真正的沟通,唤醒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就看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运用情感教育来抓住学生的感情,只有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会明显。教育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教学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使教学活动变得热烈而又自然,使学生变得活泼而有创造力,使教师由爱生威。在德育教育中如何渗透情感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一直是众多德育教育者们所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情感教学的意义
所谓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认知因素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手段并通过语言、态度、行为等负载教师正性情感的教学变量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正性情感需要和认知需要,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效果的增强和教学目标的完善。这里所谓的正性情感,是指教学情境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情感,即包括积极地情感,如喜、乐等,也包括一些消极的情感,如哀、怒等,还包括一些复杂的情感,如爱恨交加等。
1、情感教学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对教师的影响产生一种肯定的心理倾向。在德育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搞好教学的重要条件。人际关系的维持,首先依赖于语言的交往,但是情感因素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并不亚于语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情感的交流能促成彼此间的理解和支持,能协调相互间的关系。在这种充满情感的氛围下,学生会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2.情感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身心健康。
人的兴趣是一切活动强有力的鼓舞者和支持者,而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往往首先是从对老师本人的兴趣开始培养的。老师热爱学生,受到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学生就会把兴趣转移到他所教的学科上,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并努力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学生学习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以他们的情感为转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学生的情感状态,努力创设和谐的、愉快的教学情景,就会使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下,对学习产生肯定积极的态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身体的成长,知识掌握、智能的发展及思想品德的培养,无不和情绪体验有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与光荣感,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境,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二、如何实施情感教学
1、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自己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的切身体验,它不仅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尤其教育者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离开情感,一切教育就无从谈起。德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情感资源,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必须对教材的内容前后融会贯通,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扩充与提炼,整合教育资源,善于捕捉与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信息,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产生共鸣。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拓展与各方面因素的整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也获得道德情感上的陶冶。使课堂教学的认知因素和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因素相互交融,形成栩栩如生的教学情境,是优化的课堂教学达到情知意互促并茂的学习境界。教材中许多德育素材可以挖掘。如教材中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对职业理想的确定,如何来学习劳动技能等,与学生的就业息息相关,无不牵动和丰富着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
2、渗透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能使学生消除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它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动过程。
(1)注重科学性,坚持以理服人
虽然职校的德育课是常识课,但在教学中不能停留在教条条、背条条上,而是着重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从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层次上考虑,尽可能把道理的来龙去脉讲透。选择材料时渗透科学性,必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不能脱离实际,用个别代替全部,偶然代替必然。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增加了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不仅口服,而且心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情感上把它当做一门科学来对待。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的对立就容易得到统一。
(2)创设情境,培育情感
埃立克詹森说,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状态即创造学习的适当的精神状态;策略,代表授课的风格和方式。第三个是内容即主题。在每堂好的课堂中具备这三个要素。但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忽视了状态。而它是三者中最重要的。为了使学生把精力投入到课堂中,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力求达到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情境由环境布置、集体气氛、典型形象、声响效果等因素所构成的。各种教学情境都应当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结果,而不是现成情境的搬用,教师和学生不是简单地进入情境,而应成为情境的活动主体,在活动中创设情境,再在情境中受到感染和激发,这样才能发挥情境对情感教育的作用。例如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利用歌曲、美术、朗读、游戏等形式组织好课堂活动,是学生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结合教学内容培育起有关情感。良好的教学情境起着陶冶情感的作用,学生情感的走向就比较健康,情感容易净化和升华,良好的情境还能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暗示和启迪,使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可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