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文化创造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文化创造是紧密联系,又有一定不可避免的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够推进新文化创造,创造的新文化是为了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并不是为了取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文化创造之间是并行不悖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文化;演进;社会功用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创造新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形成过程中,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为物质生产生活的有序和精神娱乐生活的完满而自觉自主的一种文化创造物。该文化创造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复合体,包括着广大民众为了满足社会生产需要而创造的文化,也包括为了满足个体和群体生活需要而创造的文化,更包括为了个人和群体精神娱乐而创造的文化,是基于广大民众现实经济基础的文化上层建筑。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其精神娱乐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必然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演进。
  我们今天收录到各级名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在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依然具有现实价值的项目。当然,在文明发展史中必然有一些项目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而消亡,或者变异。这些消失或者变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自身所蕴含的文化讯息必然在当时与之相关的文化物象中有所映射。从这个角度上讲,具体的民族文化基因并没有消亡,而是以其他形式存在于其他物象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受到空前的重视,是因为人们发现可以通过这些文化物象探析已经消失或者变异的社会生活背后的精神记忆,找到内心的精神归宿,并在这些文化物象中汲取营养,创造满足民众新时期精神文化需求的新文化物象。国家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为了避免民族文化品格和民族文化精神的消亡,发挥民族传统文化在促进民族内部文化认同,凝聚民族力量,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时代区别不同国家的一个标识。随着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和再分配,各种文化更是在不同的地域和种族间广泛交流,人们在享受全球化便利的同时,逐渐接受一种别于本民族文化的舶来文化,长持已久必然带来民族文化特征的消亡,也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民族存在的文化根基。为了维护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多样性,发掘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锻造民族文化品格,多数国家都在通过不同方式推进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钩沉和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和当下的一种文化物象的复合体,但是其价值并不仅在于民众缅怀过去,沉浸在现有的精神家园中。如果仅限于此,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可能沦落为麻醉民众的文化鸦片。为了防止类似现象出现,我们必须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钩沉文化历史,还是为了创造新文化物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概念而言,我们不难发现钩沉文化历史的工作已经有效开展,而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目前,更为重要的是已经钩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创造新文化提供文化资源,促进并推动新文化的创造工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作用。
  二、创造的新文化并不取代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文化的创造需要一定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更需要丰富的文化资源。纵观华夏文化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新的文化物象被创造,也都有旧的文化物象消亡,正是在不同文化物象的繁衍更替中实现民族文化的演进,这是文化进化中一个铁定的法则。一些文化物象消亡了,其社会位置必然被一些其他的文化物象所取代,但是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并没有消亡,而是已经印刻在民族性格之中。
  我们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不是致力于保证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不消亡,而是努力保护其不受其他干扰按照自身规律发展。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任何力量都不可能改变的。但是由于不同社会因素的影响,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规律的实现形式是可能被改变的,也就是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其自身的发展轨迹。目前的保护实践,是尽可能减少一些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规律的干扰因素,尊重其自身的发展,实现不同文化物象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创造新文化是基于民族文化历史,汲取民族文化精髓的文化自觉行动。创造新文化必须汲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资源,必然带有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基因,因而创造的新文化物象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延续,甚至在新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完全可能成为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造新文化绝不能崇尚文化舶来主义,基于舶来文化创造的文化是没有民族根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创造新文化也不能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靠苦思冥想企图创造文化,要针对现实问题,从文化角度构造利于推进社会问题解决的新文化。
  创造新文化是从社会民众现实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的文化创造行动。创造新文化不是无根由的臆造,是从现行阶段社会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为满足民众的需求而主动进行的文化创造行为。民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民族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就是新文化创造的方向。要主动到群众中,在现行的文化物象中寻找民众尚未得到文化满足的空隙,找到民众骨子里期盼的文化讯息,寻找民族在新的历史阶段锻造品格所需要的文化滋养。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参与并推进新文化的创造。
  创造新文化是关照其他民族文化、发展完善本民族文化品格和锻造本民族文化精神而采取的文化糅合行动。文化交流中的界限是模糊的,文化的交流更可能造成一种貌似在民族文化之上的泛文化,其虽然利于全球化的推进,但是也潜在消磨着民族深层的文化精神。创造新文化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夜郎自大,不能视当时世界形势和文化现状于不顾,必须环视并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寻找可以借鉴的文化因素。创造新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创造,而是在现有的文化资源基础上,不断创造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把所有有利于创造的文化因素糅合在里面,把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变成一个不同文化因素围绕共同文化目标不断糅合升华的过程。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文化创造是并行不悖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现实存在的文化物象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围绕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的文化自卫。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前提就是该项目存在已久,而且已经镌刻在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并对民众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且该项目在诸多方面优于其他存在的项目,具有特殊的文化、教育、经济、历史等价值和意义,才有可能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是围绕这些被纳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开的,当然也会兼顾其他尚未被纳入名录但同样具有价值的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是从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始的,而是在此之前就开展了类似的保护实践,只不过当时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也就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称谓而已。
  新文化创造是一个现实的历时过程,是动态微调的不同文化因素的调和与妥协。新文化创造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只可规划而不可规定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文化不是其他物品,不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出来,而且在创造任何一种文化物象的过程中都是不同的文化因素的不断调和,直到达到民众和社会需求的理想状态,否则创造永远都是在进行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文化创造是在一个文化空间并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而主动采取的防御性措施,新文化创造是基于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资源而捍卫文化延续采取的进取性措施,三者是在同一个文化空间相互依存的。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就没有新文化创造所需的文化资源,整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将是一句空话。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文化创造三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被钩沉,就会被纳入不同程度的保护范围,一旦被保护也就意味着其生存环境会发生变化,从理论上讲也就改变了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现有的文化类型,任何一种文化类型都有捍卫自己文化领地的诉求,但是新文化的创造就是在现有的文化领地中开辟属于自己的范围,势必会产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文化创造之间的文化冲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的,既然保护目标是明确的,那么保护的措施就势必带有一定的排他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就不利于新文化的创造。唯一能够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文化创造之间矛盾的就是民族文化的延续。因为一个民族内的任何文化物象存在及围绕文化物象而采取的行动都是为了民族文化的延续,只要民族文化能够延续,不同的文化物象在相互交错的过程中就是可以相互妥协的。三者围绕民族文化的延续而不断调整自己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从而把三者之间的矛盾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把各自有利于民族文化延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新文化创造,创造出的新文化并不是为了取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文化创造之间是并行不悖的。作为密切联系又有一定矛盾的三者都是致力于民族文化延续的,如不能清醒认识到这一点,非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新文化创造推进不力,民族文化延续的步伐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作者简介:张兆林(1980-),男,山东济宁人,副教授,现供职于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省重点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方向带头人,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2012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6年9月起,江苏省教育厅向全省中小学推荐使用经统一审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在课程层面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经历过从引進国外教材(如北京师范大学丛立新教授引进的美国《现代少年》课程)、港台教材到先进地区开发教材的历程。到21世纪初,随着专业心理教师群体的出现,部分先进学校开
【摘要】在当下的全媒体时代,张家口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不断创新新闻宣传、深化走转改、完善内部管理、促进队伍建设,拓宽了新闻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加强了栏目的推广和品牌建设,实现了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全媒体;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栏目推广;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张家口广播电视台面对全媒体时代,对内宣传展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人民群众的心声和面貌;对外宣
【摘要】歌剧是西欧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文学、音乐、舞蹈进行综合并且以歌唱为主的戏剧舞台艺术,西洋歌剧是世界艺术的宝贵财富,其中莫扎特、罗西尼、威尔第、比才等优秀的歌剧作曲家创作出的宝贵的歌剧作品在世界各地广泛地流传,给人类精神世界带来优雅的享受,本文通过对《茶花女》中女性的爱情悲剧进行分析,并介绍其中女主角的人物特征及剧中的名段赏析来感受歌剧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歌剧艺术;女性悲
【摘要】汉代墓葬在中国现今出土的历代墓葬中保存较为完好,是我们研究古人世界观及精神生活的重要资料。本文以汉都城西安和洛阳为主要研究对象,总体考察了中国古代墓葬的特点,分析了汉代墓葬形制的演变,总结了墓葬形制与汉代文化的关系,重点探讨了汉代人对宇宙万物及生老病死的认知。  【关键词】汉代;墓葬形制;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
【摘要】草间弥生是日本最伟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无论是当代艺术、视觉设计还是时尚品牌等领域均对其充满青睐。提起她的名字,略有耳闻的人通常都会将她称为“波点女王”。综观她的艺术,实则可以看出这些密密麻麻、无限增殖的点状形象正是其纯净之至的内心表达。  【关键词】草间弥生;无限增殖;纯净内心;精神表达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是日本最伟大的当代艺术
心理剧方法由维也纳精神病学家莫雷诺于1921年创立。带领者首先通过音乐、绘画、游戏等活动帮助参与者进行热身,激发其自发性和创造力,进而以戏剧的形式,参与者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或重新体验自己的思想、情绪及人际关系,在逐渐呈现内心世界的过程中宣泄情绪、缓解压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剧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逐渐被应用于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出于对心理剧方法的好奇和兴趣,笔者开始搜罗相关书籍
【摘要】天鹅琴作为近几年频繁出现在裕固族舞蹈表演中的道具,样式新颖,民族特色鲜明,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业内人士的认可,其艺术价值越来越受到裕固族学者及舞蹈专业人士的关注。  【关键词】裕固族舞蹈;天鹅琴;运用研究;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一、裕固族文化和舞蹈概述  裕固族是一个极具地域特色且民族风情独特的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裕固族为古代回鹘人的后
【摘要】19世纪末,歌剧在意大利有了新的发展,马斯卡尼开创了真实主义的题材,本文从马斯卡尼的生平和真实主义歌剧《乡村骑士》的问世,来阐述马斯卡尼的历史地位,以及真实主义歌剧的历史意义,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马斯卡尼;《乡村骑士》;真实主义歌剧;历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一、马斯卡尼的生平  19世纪末,在真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意大利出现了以真实主义文学为题材的
【摘要】本文借鉴中韩两国学者的前期研究成果,从形态意味论的视角入手,通过对中韩重叠名词的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旨在为以汉语为母语的韩国语学习者提供有用参考。  【关键词】重叠名词;形态论;意味论;全量;多量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关于重叠词的研究,中韩两国学者的研究视角存在差异:中国学者主要从重叠词的范围,语法意义及功能等方面进行考察,而韩国学者则更关注于重叠后的形态及音
【关键词】小学生;自我意识;团体辅导;体验活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0-0072-04  【作者简介】1.琚琤,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江苏苏州,215021)教师,一级教师;2.屈伊茗,苏州科技大学(江苏苏州,215021)本科生在读。  【设计理念】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即能欣然接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