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缺失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针对当前的大学生现状提出高校道德教育应在教育观念、教育环境与教育途径等方面不断创新,以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道德教育;教育观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5-0189-01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思想政治上还未完全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道德观念易受大环境的影响。某些大学生抛弃了专业,荒废了学业,只图混一张文凭。道德观念、人格修养、个人良知等已难觅踪影。这对时下的中国大学教育而言,大学生身上存在的这些道德问题,是很令人反思的!
1 高校道德教育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各种德育活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可以说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我们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并不是很大。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 道德教育方法简单化、形式化
道德教育是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但是,当前德育工作仅仅局限在教师、书本、学生的模式里面。而现实道德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拘泥于传授给学生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这些表面教育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强制性的理论教育、单一的灌输式讲述、封闭的教室教育方法,否定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1.2 缺乏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学生个性品质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的特点而我国学校对学生的道德评价,往往评价方式只是闭卷类考试。依赖课堂评价和试卷考核的德育评价体系过分注重表层东西,带有些许功利化色彩。造成德育考核分数高品行就好的错觉,误导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利于正确人生观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1.3 学生缺乏自我实践、自我教育的过程
当下的德育教育偏重于教师的单方面传授过程,忽视了受教主体的参与度,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更谈不上学生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自我教育。而事实上,自我实践和自我教育恰恰是道德形成过程的必然要素,德育应该体现其人本特质,突出受教主体的地位,从而实现德育的初衷。
2 高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使大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如假冒伪劣、诚信缺失、唯利是图、贫富悬殊等等严峻的社会问题,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在个别大学生那里,认为什么都是假的,只有个人利益才是真的。于是丧失了理想信念,扭曲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 高校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误区
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重智轻德倾向,是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体制性根源。学校、家庭和社会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不是更多注重教育的育人功能。从总体上讲,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知识是培养美德的重要基础,但片面地强调知识的力量和作用,只会更加导致德育的乏力,使知识沦为功利的产物。
2.3 部分大学生对思想道德素质的价值认识缺位与错位,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行在诸多问题的认识论根源
由于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加上自身存在的思想上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部分学生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发生倾斜,很容易沾染不良恶习,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造成思想道德观念淡漠。
3 高校道德教育问题之对策分析
针对当前的大学生现状以及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认为目前高校道德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环境与教育途径等方面需不断创新,以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1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转变德育观念的重要性
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思想深处摆正学生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价值取向,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来构建最适合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并积极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空间和成才途径,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3.2 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
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首先要求教育广大教师忠于职守,自觉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其次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做到深入学生之中,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的欲望和信心,培养其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健康的和谐校园文化设施能给学生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此外,针对大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受到锻炼,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 拓宽教育途径和方法,实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创新
4.1 从理论教育到重視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法是指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通过学习者亲身参与和互动,对情感、行为、事物和策略进行内省,形成能力和某些行为习惯,建立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教育部把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和态度作为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教学指导思想。这就使道德教育方法应该转向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法,使理论知识在情景中渗透到学生的心里。
4.2 从单一灌输到双向互动
双向互动是指双方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行为过程,可分为反应性双向互动和依赖性双向互动。反应性双向互动是双方都不是预先有计划地投入互动,即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自然互动反映;依赖性双向互动是参加互动的每一方都是有目的地建立依赖关系,即教师和学生都有所准备后互动形式。由单一的灌输到双向互动是道德教育必须实行的改变,这是道德教育在方法甚至立场上的一个改变。
4.3 积极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新途径
大学生要做到自教自律,其关键在是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会自觉地学习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才会发自内心地为自己内心感到正义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把他们置身于改革第一线,深入人民群众之中,体察民情、关心民生、关心民族疾苦,让他们去体会中国改革大潮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可以发现更多的社会问题,主动地进行反思和自省,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兴:《教育通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 张雪蓉、马渭源:《中国教育十二讲》,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3] 韩延明:《改革视野中的大学教育》,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关键词】道德教育;教育观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5-0189-01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思想政治上还未完全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道德观念易受大环境的影响。某些大学生抛弃了专业,荒废了学业,只图混一张文凭。道德观念、人格修养、个人良知等已难觅踪影。这对时下的中国大学教育而言,大学生身上存在的这些道德问题,是很令人反思的!
1 高校道德教育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各种德育活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可以说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我们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并不是很大。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 道德教育方法简单化、形式化
道德教育是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但是,当前德育工作仅仅局限在教师、书本、学生的模式里面。而现实道德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拘泥于传授给学生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这些表面教育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强制性的理论教育、单一的灌输式讲述、封闭的教室教育方法,否定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1.2 缺乏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学生个性品质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的特点而我国学校对学生的道德评价,往往评价方式只是闭卷类考试。依赖课堂评价和试卷考核的德育评价体系过分注重表层东西,带有些许功利化色彩。造成德育考核分数高品行就好的错觉,误导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利于正确人生观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1.3 学生缺乏自我实践、自我教育的过程
当下的德育教育偏重于教师的单方面传授过程,忽视了受教主体的参与度,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更谈不上学生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自我教育。而事实上,自我实践和自我教育恰恰是道德形成过程的必然要素,德育应该体现其人本特质,突出受教主体的地位,从而实现德育的初衷。
2 高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使大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如假冒伪劣、诚信缺失、唯利是图、贫富悬殊等等严峻的社会问题,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在个别大学生那里,认为什么都是假的,只有个人利益才是真的。于是丧失了理想信念,扭曲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 高校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误区
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重智轻德倾向,是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体制性根源。学校、家庭和社会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不是更多注重教育的育人功能。从总体上讲,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知识是培养美德的重要基础,但片面地强调知识的力量和作用,只会更加导致德育的乏力,使知识沦为功利的产物。
2.3 部分大学生对思想道德素质的价值认识缺位与错位,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行在诸多问题的认识论根源
由于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加上自身存在的思想上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部分学生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发生倾斜,很容易沾染不良恶习,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造成思想道德观念淡漠。
3 高校道德教育问题之对策分析
针对当前的大学生现状以及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认为目前高校道德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环境与教育途径等方面需不断创新,以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1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转变德育观念的重要性
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思想深处摆正学生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价值取向,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来构建最适合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并积极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空间和成才途径,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3.2 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
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首先要求教育广大教师忠于职守,自觉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其次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做到深入学生之中,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的欲望和信心,培养其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健康的和谐校园文化设施能给学生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此外,针对大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受到锻炼,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 拓宽教育途径和方法,实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创新
4.1 从理论教育到重視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法是指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通过学习者亲身参与和互动,对情感、行为、事物和策略进行内省,形成能力和某些行为习惯,建立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教育部把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和态度作为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教学指导思想。这就使道德教育方法应该转向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法,使理论知识在情景中渗透到学生的心里。
4.2 从单一灌输到双向互动
双向互动是指双方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行为过程,可分为反应性双向互动和依赖性双向互动。反应性双向互动是双方都不是预先有计划地投入互动,即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自然互动反映;依赖性双向互动是参加互动的每一方都是有目的地建立依赖关系,即教师和学生都有所准备后互动形式。由单一的灌输到双向互动是道德教育必须实行的改变,这是道德教育在方法甚至立场上的一个改变。
4.3 积极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新途径
大学生要做到自教自律,其关键在是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会自觉地学习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才会发自内心地为自己内心感到正义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把他们置身于改革第一线,深入人民群众之中,体察民情、关心民生、关心民族疾苦,让他们去体会中国改革大潮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可以发现更多的社会问题,主动地进行反思和自省,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兴:《教育通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 张雪蓉、马渭源:《中国教育十二讲》,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3] 韩延明:《改革视野中的大学教育》,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