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东京一家贸易公司一位专门负责为客商订票的小姐,负责给德国一家公司的经理购买往返东京和大阪之间的火车票。不久,这位经理发现,每次去大阪,他的座位总在靠列车右边的窗口,每次回东京,又总在靠左边的窗口。问这位购票的小姐,答曰:为的是能让您往返都能欣赏美丽的富士山。这位德国经理深为感动,当然也就乐于和日本的这家公司进行贸易合作了。
管理的艺术是相通的。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往往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细枝末节上。因此,我们既要注重抓好诸如主题活动、节庆典礼、考试比赛之类的重要工作,追求“情节”的生动,更要花大力气抓好这些情节发展过程中和每日每时的一些“细节”管理。因为一定程度上,精彩的细节更能吸引读者,更能提高作品的品位档次。
一篇精彩的小说,未必有动人的情节,但一定有精彩的细节,“小说,小说,就是从小处说说”(陆文夫语)。教育亦然。
著名作家莫言在散文《我的老师》一文里,介绍了一位让“我”铭记终身的好老师:
第三个让我终身难忘的老师是个男的,其实他只教过我们半个学期体育,算不上“亲”老师,但他在我最臭的时候,说过我的好话。这个老师名叫王召聪,家庭出身很好,好像还是烈属,这样的出身在那个时代里,真是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因为我当着一个同学的面说学校像监狱、老师像奴隶主、学生像奴隶,学校就给了我一个警告处分。据说起初他们想把我送到公安局里去,但因为我年龄太小而幸免。出了这件事后,我就成了学校里有名的坏学生。他们认为我思想反动,道德败坏,属于不可救药之列,学校里一旦发生了什么坏事,第一个怀疑对象就是我……一个夏天的中午——当时学校要求学生在午饭后必须到教室午睡,个大的睡在桌子上,个小的睡在凳子上,枕着书包或者鞋。那年村子里流行一种木板拖鞋,走起来很响,我爹也给我做了一双——我穿着木拖鞋到了教室门前,看到同学们已经睡着了。我本能地将拖鞋脱下提在手里,赤着脚进了教室。这情景被王召聪老师看在眼里,他悄悄地跟进教室把我叫出来,问我进教室为什么要把鞋脱下来。我说怕把同学们惊醒。他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就走了。事后,我听人说,王老师在学校的办公会上,特别把这件事提出来,说我其实是个品质很好的学生。当所有的老师认为我坏得不可救药时,王老师通过一件小事,发现了我的内心深处的良善,并且在学校的会议上为我说话,这件事,我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感动不已……(《莫言散文》)
可以说,老师的一个细节,影响了莫言的一辈子。
再来看看我们周围——班会课上,学校教导主任作广播讲话,班主任却伏在讲台上忙着不知写些什么。请问,教师的这一“细节”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会产生怎样的“身教”效果。一会儿,广播会结束,班主任讲话,下面的同学也是做作业者有之,打瞌睡者有之。以为学生都没有吵闹,便自顾自地喋喋不休。忽视了学生不在听你讲话这一“细节”,你讲话这一“情节”又有多大意义呢?
我校要求,校园内自行车一律推行,但一些老师往往不能自觉执行,特别是早上或晚间仍照骑不误。于是,我给大家送了这样两句话:其一,“校园无小事,事事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楷模”;其二,“每当你在校园骑车时,请回头看看,你的身后总有学生在看着你”。
教育是一种做的哲学,管理是一种细节文化。人格浓缩在细节里。良好的校园风尚,理想的办学质量,一位位优秀的教师,一个个优秀学生,都要在这种严格的细节管理之中脱颖而出。
(摘自《我的教育苦旅》,有删节)
管理的艺术是相通的。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往往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细枝末节上。因此,我们既要注重抓好诸如主题活动、节庆典礼、考试比赛之类的重要工作,追求“情节”的生动,更要花大力气抓好这些情节发展过程中和每日每时的一些“细节”管理。因为一定程度上,精彩的细节更能吸引读者,更能提高作品的品位档次。
一篇精彩的小说,未必有动人的情节,但一定有精彩的细节,“小说,小说,就是从小处说说”(陆文夫语)。教育亦然。
著名作家莫言在散文《我的老师》一文里,介绍了一位让“我”铭记终身的好老师:
第三个让我终身难忘的老师是个男的,其实他只教过我们半个学期体育,算不上“亲”老师,但他在我最臭的时候,说过我的好话。这个老师名叫王召聪,家庭出身很好,好像还是烈属,这样的出身在那个时代里,真是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因为我当着一个同学的面说学校像监狱、老师像奴隶主、学生像奴隶,学校就给了我一个警告处分。据说起初他们想把我送到公安局里去,但因为我年龄太小而幸免。出了这件事后,我就成了学校里有名的坏学生。他们认为我思想反动,道德败坏,属于不可救药之列,学校里一旦发生了什么坏事,第一个怀疑对象就是我……一个夏天的中午——当时学校要求学生在午饭后必须到教室午睡,个大的睡在桌子上,个小的睡在凳子上,枕着书包或者鞋。那年村子里流行一种木板拖鞋,走起来很响,我爹也给我做了一双——我穿着木拖鞋到了教室门前,看到同学们已经睡着了。我本能地将拖鞋脱下提在手里,赤着脚进了教室。这情景被王召聪老师看在眼里,他悄悄地跟进教室把我叫出来,问我进教室为什么要把鞋脱下来。我说怕把同学们惊醒。他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就走了。事后,我听人说,王老师在学校的办公会上,特别把这件事提出来,说我其实是个品质很好的学生。当所有的老师认为我坏得不可救药时,王老师通过一件小事,发现了我的内心深处的良善,并且在学校的会议上为我说话,这件事,我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感动不已……(《莫言散文》)
可以说,老师的一个细节,影响了莫言的一辈子。
再来看看我们周围——班会课上,学校教导主任作广播讲话,班主任却伏在讲台上忙着不知写些什么。请问,教师的这一“细节”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会产生怎样的“身教”效果。一会儿,广播会结束,班主任讲话,下面的同学也是做作业者有之,打瞌睡者有之。以为学生都没有吵闹,便自顾自地喋喋不休。忽视了学生不在听你讲话这一“细节”,你讲话这一“情节”又有多大意义呢?
我校要求,校园内自行车一律推行,但一些老师往往不能自觉执行,特别是早上或晚间仍照骑不误。于是,我给大家送了这样两句话:其一,“校园无小事,事事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楷模”;其二,“每当你在校园骑车时,请回头看看,你的身后总有学生在看着你”。
教育是一种做的哲学,管理是一种细节文化。人格浓缩在细节里。良好的校园风尚,理想的办学质量,一位位优秀的教师,一个个优秀学生,都要在这种严格的细节管理之中脱颖而出。
(摘自《我的教育苦旅》,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