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法”让文学气息充满课堂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fan_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必须有文学气息。教学中我总结出几种酝酿文学气息的方法。
  
  一、设趣法
  
  语文课原本是一门有滋有味的课,语文的形象性注定了语文课的趣味性。突出文学气息要从设趣开始。
  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的魅力。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取材开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趣也可以从课文中找“趣点”,然后引导学生“披文入趣”,设趣不是简单的卖弄噱头,而是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形象性和直观性,把语文课真正上得意趣盎然。
  比如我在讲《荷花淀》时,分析几位妇女的性格特征,说到水生嫂她们要去寻夫那节,分析那位心直口快又口是心非的妇女时,举了现实中人们的心口不一的做法,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又很快悟到我要的答案,而且记忆深刻。
  
  二、生活法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都是充满激情的文学作品。导读这些作品,必须激起学生的情感,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披情入文。
  比如《我与地坛》的教学,我们可以从细节入手,通过对母子之间相互理解的解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母亲》,质朴无华的歌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可能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进一步感受作者复杂的内心感受。这样,教师、学生、作者的心灵就会产生共鸣,给学生带来情感震撼。
  
  三、求思法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具有思想多向性的特点。只有对文章作整体的把握,才能理解文章思想的多向性,才能真正读懂课文。但这个环节不能单靠教师的“灌输”来使学生被动接受,而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辩论。可以放手让学生思考和辩论,在辩论中求得真知。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又能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语文的文学气息也就出来了。
  比如《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是一个多面人物,既深明大义又蛮横无理,既是一个政治家又是一位慈母,所以分析赵太后时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使整堂课充满文学气息。
  
  四、引赏法
  
  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语文鉴赏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是突出语文课文学气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荷塘月色》一课可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这篇散文为什么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月色下的荷塘与白天的荷塘相比有哪些独特的美?哪些词句最精妙展现了“月下”荷塘的美感?这种审美的目光使课堂弥漫着浓浓的文学气息。而且,学生具有广阔的自由空间,这种自主自由的状态是文学鉴赏的最佳心理氛围。
  开拓视野的对比鉴赏是“引赏”方法中重要的一种方法,一经对比,学生兴致很高,领悟很快,印象很深,真正进入鉴赏的境界。比如我们的习题中有苏轼的《鹧鸪天》,词中描写的景物优美,环境幽雅作者似乎生活的非常惬意,但细细品来不难看出作者当时还有些许的抑郁,为什么?因为当时作者是被贬居黄洲的,字里行间虽透出对隐居生活的满意可无意间又流露出心底丝丝苦闷。同是隐居苏轼就缺少了陶渊明的洒脱,所以我们在分析这首词时不妨让学生回忆一下陶渊明,让他和苏轼做对比,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这首词,理解作者。
  
  五、勾勒法
  
  勾勒法也叫再现法。教师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勾勒课文的情景,變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借此触发学生的想像,好似身临其境,如同作者那样“触景生情”。
  如教《荷塘月色》教师可用语言勾勒出一个荷叶亭亭,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境界:月光淡淡,似“笼着轻纱似的梦”;荷也田田,似裙裾飘展;荷花朵朵,那绽开的如明星闪烁,那含苞的似少女羞涩;荷香缕缕若断若续,仿佛歌声飘远;微风吹叶,犹如闪电传递过去;流水脉脉,好像情意缠绵,更显风致盎然。
  教学依据教材,勾勒了月光、荷叶、荷花、微风、流水等景物,让学生置身在月光下荷塘的景色之中,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像作者那样“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从而领略到这段文字的景物、语言美和情操美。
  语文课堂就是文学艺术的领地,我们要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手段使我们的课堂有文学气息。
其他文献
一次,我让上四年级的儿子学习,儿子不从,并顶撞了我,我大发脾气,狠狠地搧了儿子一记耳光。儿子竟然没哭,只是捂着被打的脸蛋狠狠地说了句:“将来我要对我的儿子更厉害,我会对他说:‘你奶奶就是这样教育我的!’”我愕然,没想到小小的儿子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  后来,我反复琢磨儿子的话,并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发觉自己的确有不对的地方,并且大大伤害了儿子幼小的心灵。儿子毕竟只是一个9岁的孩子,正处于好玩、无忧
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多数只是从传授知识方面考虑,为了能教完一节课的内容,只是教师在上面讲,或是教师问、学生集体答,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很多潜能发挥不出来,而小组活动学习可以让学生合作,激起学习兴趣,促进共同进步。《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中也指出:“合作学习可以克服学生焦虑、抑制、过于内向、胆怯、缺乏学习动机等等。”“当今社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
这是一位连续12年被盟市委评为处级的优秀公务员,并奖励晋级三次,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被内蒙古自治区高院记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并被乌兰察布市委记三等功一次,他是谁?这位获得多项荣誉的人就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郭秀程。  1984年4月,曾经下乡插队,并在一个旗县计委工作了8年的他,又被选调到法院工作,从那时起他先后任法警、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等职
用“以人为本”的理论来指导学校管理工作,就要研究、选择和确定一系列的学校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法。   (一)目标取向策略   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就必须以学校成员的不断全面发展和完善,为个人的发展和更好地完成其社会角色提供条件,不断提高师生的全面素质为最终目标。这与过去学校管理把以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管好人财物等工作为中心的目标取向是不同的。以提高学校成员全面素质为中心的目标取向,既明确了学校管理的总
摘 要:父亲的教养态度以及教养方式对孩子个性、学习成绩、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父亲角色缺失现象,文章从设立“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开展趣味性的亲子活动、开展“我和爸爸一起读”活动、开展“我对爸爸说爱你”活动等方面,对加强家校合作,促进爸爸和孩子共同成长进行探讨。   关键词:家校合作;父亲;孩子;共同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氏电影和香港无线电视的节目。”邵逸夫的影视王国冠绝亚洲,历年来培育出华人演艺界无数巨星及多位幕后精英,是享誉世界的香港影视巨人。  漫步中国高校,“逸夫楼”是一道别致景观。慈善为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捐款超过100亿港元的邵逸夫,倾囊相助香港、内地的教育科技事业,是众人交口称赞的著名慈善家。  邵逸夫1907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原名邵仁楞,号逸夫,是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
一、探究命题流程,领悟命题真谛    1.选择信息  (1)收集信息。将考察内容放置于一定的情景中是当今命题的主要趋势,因此试题选取的背景材料一定能为题支的设计或主观题的设问提供相对应且有效的信息,但若信息材料不科学,会直接影响命题的质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时可以接收到各种类型的信息,当然也包括一些偏颇和虚假的信息,因此教师在信息收集上应尽量通过权威的网站、大学教材、专业杂志等获得,力求信息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因此《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一、从实际入手,让学生思想上重视。    每接手一个新班,我都注意对学生强调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翻
期有很多写海尔的文章,这很可能源自即将迎来30周年的海尔的推动,但也可能是其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6月的一份演讲“裁员”引起的波澜。本文的写作既不受海尔人(包括它的合作伙伴,海尔人以“在线人员”来称呼这种人员)的推动,也无意漫谈其“裁员论”。  在笔者看来,海尔的转型的确是中国制造业变革的一个样本,值得持续的关注。本人未面访过张瑞敏先生,但读过一些关于他及海尔的文章、访谈,接触过海尔工作人员。因此,下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科。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大潮下,信息激增,价值观裂变,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也因此受到了社会的影响,这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学生不爱听政治课,教师觉得政治课不好上,提升政治课教学质量成为高中教学改革深化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观念和陈旧教学模式的桎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