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而且似乎很多是“无意识”错误,如看错数字、漏写符号、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等,即所谓的“粗心大意”。 对此,老师和家长一再提醒他们做题时要细心。但这种“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低级错误”还是屡见不鲜。其实,除了对有关计算的数学概念,如法则、性质、公式等理解掌握不好方面的问题外,小学生计算错误大多是由心理障碍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一、感知失真导致的错误
【错例举偶】
学生进行运算,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感知数、符号或数与符号组成的算式,即看题,读题,审题。而有些同学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精细,感知事物一般较容易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获得的表象就模糊,感知的错觉使得到的信息失真,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加之计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单调,不易引发兴趣,加上学生在看题、读题、审题、演算以及抄写的过程中,急于求成,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仔细,往往只感知数据、符号的本身而较少考虑其意义,这时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容易产生感知粗略,表象模糊,结果形成对数据、运算符号等的感知错误,造成抄错或漏写等。如在运算中写错数,23×3写成20×3;写错算式,把13-2写成12-3;看错运算符号,9-8=17,减法做成加法,8 3=24,加法做成乘法等。其次在草稿本上计算后,由于要把得数或符号抄写到作业本或试卷上,这时又会出现视觉迁移导致的感知错误。即算题与知觉记忆中信息邻近或相似,便会自觉倾向后者,如将23写成32。
【干预策略】
首先要强化首次感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准确、鲜明、生动的首次感知材料,扩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异,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努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首次认知活动。如用彩色笔强化其观察,以教师的重音刺激其听觉,对于那些容易混淆而造成错觉的数字与符号,如“6”与“9”,“+”与“×”等,教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充分注意,从而达到强化首次感知,提高一次到位率。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计算是一项十分精细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教学中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其中包括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认真使用草稿本细心运算的习惯;书写清楚、格式正确、独立作业、自觉订正的习惯;对计算结果自觉检验的习惯,以防止学生漫不经心所造成感知方面的错误。
二、思维定势导致的错误
【错例举偶】
《教育心理学》指出:定势是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会使人按照一种比较固定的方式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与旧知识类似的问题。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小学生在计算中思维定势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旧法则干扰新法则,即连续运用类似的旧知识,则会强化定势,形成思维的障碍,往往会影响学生对运算概念、法则、性质的正确理解,导致产生“积累性错误”。笔者曾给学过分数应用题的六年级学生出示过如下一组试验题:
①一根长1米的电线,用去()后,还剩下多少米?
②一根长10米的电线,用去()后,还剩下多少米?
③一根长100米的电线,用去()米后,还剩下多少米?
结果有近55%的学生错误地认为第③题的结果是100×(1-())=80(米)。这显然是学生受到第①、②题的定势影响,不知不觉地把思维纳入了①、②题的解法惯性轨道而导致第③题解答出错的。
还如在初学小数乘法时,学生受小数加减法的影响,列竖式时把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末位对齐,导致计算出错;再如连续三道除法后做一道减法,多数学生会做成除法等,多为学生思维定势所导致的错误。
【干预策略】
首先,在教学中把新知与之相联系的旧知进行比较,以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异点和相同点,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去,使原有知识得到完善和发展,能有效防止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教师在教学时,还要经常变换练习形式,避免刻板、机械、单一的练习,以拓宽学生灵活解题的思路。其次,数学教学是思维教学,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特别是暴露思维受阻时,如何加强思维操作的自我监控,进行思维的合理调节,形成正确的心理势态,以探求到正确的解题途径。第三,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具有持久性,并不容易在新授后就能完全加以克服,因此还需要持续的强刺激。这就要求老师注意收集错例,帮助学生分析错因并及时解决纠正,加以整理、分析后再反馈给学生。
三、强信息干扰导致的错误
【错例举偶】
我们知道,一道式题(特别是四则混合运算试题)是由若干个部分组成的,而各个部分对大脑的刺激有强有弱。而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性的,强知觉对象往往会抑制弱知觉对象在大脑中产生的兴奋,造成对弱知觉对象的暂时遗忘而出错。感知式题时,往往容易受到题目中某些数据特点、运算符号、练习要求(如“简便运算”)等强信息持续作用,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把运算的法则、定律等其他信息忽略掉而造成干扰,对于相似的知识点难以区分而造成运算错误。如学生计算类似(1.75-1()×())÷5+1的式题时,常常会因前面部分(强知觉对象)计算复杂,而忘记加上后面的“1”(弱知觉对象);在运算中,出现15-15÷3=0,首先想到15-15=0,即“同数相减等于0”,忽略了运算顺序;24×5=100,受25×4=100干扰;25×4÷25×4=100÷100=1等,皆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薄弱,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着他们的思考,干扰正常的思维活动。
【干预策略】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都是基础知识,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对有关知识有了清晰了解,才能克服强信息的干扰,确保计算的正确。另外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在反复应用中达到熟练掌握。如果学生经常性犯某种类型的计算错误时,头脑中形成了较深刻的错误模式,纠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应及时分析、收集学生计算中存在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进行集体纠错,指导学生利用“纠错本”强化正确的计算方法和思维。对于一些形近的、错误率高的式题,则在全班进行对比练习、辨析练习,克服强信息造成的干扰,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的能力。
笔者以为,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上述各种造成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原因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错、互相影响。教师遇到学生计算的错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学生“粗心”与“马虎”,应该深入研究错误根源,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注意寻找心理对策,坚持不懈地训练,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感知失真导致的错误
【错例举偶】
学生进行运算,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感知数、符号或数与符号组成的算式,即看题,读题,审题。而有些同学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精细,感知事物一般较容易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获得的表象就模糊,感知的错觉使得到的信息失真,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加之计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单调,不易引发兴趣,加上学生在看题、读题、审题、演算以及抄写的过程中,急于求成,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仔细,往往只感知数据、符号的本身而较少考虑其意义,这时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容易产生感知粗略,表象模糊,结果形成对数据、运算符号等的感知错误,造成抄错或漏写等。如在运算中写错数,23×3写成20×3;写错算式,把13-2写成12-3;看错运算符号,9-8=17,减法做成加法,8 3=24,加法做成乘法等。其次在草稿本上计算后,由于要把得数或符号抄写到作业本或试卷上,这时又会出现视觉迁移导致的感知错误。即算题与知觉记忆中信息邻近或相似,便会自觉倾向后者,如将23写成32。
【干预策略】
首先要强化首次感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准确、鲜明、生动的首次感知材料,扩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异,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努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首次认知活动。如用彩色笔强化其观察,以教师的重音刺激其听觉,对于那些容易混淆而造成错觉的数字与符号,如“6”与“9”,“+”与“×”等,教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充分注意,从而达到强化首次感知,提高一次到位率。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计算是一项十分精细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教学中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其中包括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认真使用草稿本细心运算的习惯;书写清楚、格式正确、独立作业、自觉订正的习惯;对计算结果自觉检验的习惯,以防止学生漫不经心所造成感知方面的错误。
二、思维定势导致的错误
【错例举偶】
《教育心理学》指出:定势是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会使人按照一种比较固定的方式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与旧知识类似的问题。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小学生在计算中思维定势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旧法则干扰新法则,即连续运用类似的旧知识,则会强化定势,形成思维的障碍,往往会影响学生对运算概念、法则、性质的正确理解,导致产生“积累性错误”。笔者曾给学过分数应用题的六年级学生出示过如下一组试验题:
①一根长1米的电线,用去()后,还剩下多少米?
②一根长10米的电线,用去()后,还剩下多少米?
③一根长100米的电线,用去()米后,还剩下多少米?
结果有近55%的学生错误地认为第③题的结果是100×(1-())=80(米)。这显然是学生受到第①、②题的定势影响,不知不觉地把思维纳入了①、②题的解法惯性轨道而导致第③题解答出错的。
还如在初学小数乘法时,学生受小数加减法的影响,列竖式时把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末位对齐,导致计算出错;再如连续三道除法后做一道减法,多数学生会做成除法等,多为学生思维定势所导致的错误。
【干预策略】
首先,在教学中把新知与之相联系的旧知进行比较,以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异点和相同点,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去,使原有知识得到完善和发展,能有效防止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教师在教学时,还要经常变换练习形式,避免刻板、机械、单一的练习,以拓宽学生灵活解题的思路。其次,数学教学是思维教学,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特别是暴露思维受阻时,如何加强思维操作的自我监控,进行思维的合理调节,形成正确的心理势态,以探求到正确的解题途径。第三,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具有持久性,并不容易在新授后就能完全加以克服,因此还需要持续的强刺激。这就要求老师注意收集错例,帮助学生分析错因并及时解决纠正,加以整理、分析后再反馈给学生。
三、强信息干扰导致的错误
【错例举偶】
我们知道,一道式题(特别是四则混合运算试题)是由若干个部分组成的,而各个部分对大脑的刺激有强有弱。而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性的,强知觉对象往往会抑制弱知觉对象在大脑中产生的兴奋,造成对弱知觉对象的暂时遗忘而出错。感知式题时,往往容易受到题目中某些数据特点、运算符号、练习要求(如“简便运算”)等强信息持续作用,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把运算的法则、定律等其他信息忽略掉而造成干扰,对于相似的知识点难以区分而造成运算错误。如学生计算类似(1.75-1()×())÷5+1的式题时,常常会因前面部分(强知觉对象)计算复杂,而忘记加上后面的“1”(弱知觉对象);在运算中,出现15-15÷3=0,首先想到15-15=0,即“同数相减等于0”,忽略了运算顺序;24×5=100,受25×4=100干扰;25×4÷25×4=100÷100=1等,皆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薄弱,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着他们的思考,干扰正常的思维活动。
【干预策略】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都是基础知识,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对有关知识有了清晰了解,才能克服强信息的干扰,确保计算的正确。另外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在反复应用中达到熟练掌握。如果学生经常性犯某种类型的计算错误时,头脑中形成了较深刻的错误模式,纠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应及时分析、收集学生计算中存在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进行集体纠错,指导学生利用“纠错本”强化正确的计算方法和思维。对于一些形近的、错误率高的式题,则在全班进行对比练习、辨析练习,克服强信息造成的干扰,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的能力。
笔者以为,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上述各种造成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原因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错、互相影响。教师遇到学生计算的错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学生“粗心”与“马虎”,应该深入研究错误根源,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注意寻找心理对策,坚持不懈地训练,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