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来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ee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选取12周龄清洁级成熟雄性SD大鼠48只,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NGF组、BFGF组、NGF+BFGF组、对照组4组,各12只;每组大鼠按观察时间点不同随机分为术后2周及术后4周2个亚组,每亚组6只。48只大鼠均建立左胫骨骨折模型,并行1 mm克氏针髓内内固定。术后第3天于骨折断端周围局部经皮注射给药:NGF组注射NGF 0.8 μg+0.3 mL生理盐水,BFGF组注射BFGF 1.2 μg+0.3 mL生理盐水,NGF+BFGF组注射NGF 0.8 μg+BFGF 1.2 μg+0.3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0.3 mL生理盐水;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7 d。术后2周、4周分别行X线摄片,并采集各组大鼠股动脉血液标本后,采用颈椎离断法处死大鼠。取各组大鼠左胫骨骨痂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将骨痂组织制成病理切片,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特点;应用多功能真彩色细胞图象分析管理系统计算切片中骨组织的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指数(IOB)、骨小梁宽度(TW)、骨小梁面积百分比(TV);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大鼠血清中骨形成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

结果

(1)术后2周、4周X线摄片:NGF、BFGF、NGF+BFGF三组大鼠骨折愈合均较对照组快,以NGF+BFGF组愈合最快。(2)ELISA检测:对照组、NGF组、BFGF组、NGF+BFGF组术后2周骨痂组织中ALP的含量分别为(110.02±1.92)、(140.87±2.22)、(136.12±1.23)、(187.44±0.90)ng/mL,术后4周骨痂组织中ALP的含量分别为(91.23±1.47)、(106.62±1.64)、(104.83±1.05)、(130.59±1.18)ng/mL;各观察时点4组间比较,NGF+BFGF组含量最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织学观察:不同时间点上NGF、BFGF、NGF+BFGF三组大鼠在骨痂的生长、骨小梁形成均较对照组明显,且NGF+BFGF组优于其他组。骨小梁形态学指标测量显示,不同时间点4组间比较,对照组、NGF组、BFGF组、NGF+BFGF组大鼠骨痂内骨小梁IOB、TW、TV均呈上升趋势,NGF+BFGF组最高;组间两两比较,除NGF组与BFGF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蛋白芯片检测:不同时间点4组间比较,除VEGF含量在术后4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术后2周及BMP-2、IGF-1术后2周、4周时,NGF组、BFGF组、NGF+BFGF组均高于对照组,NGF+BFGF组含量最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8.285、368.060、2006.017、33.332、292.643,P值均<0.05)。

结论

NGF及BFGF均能促进大鼠胫骨骨折愈合,且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能够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BMP-2、IGF-1的表达有关。

其他文献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与其相关的心理应激症状逐渐显现,预防性与治疗性的心理危机干预亟需开展。本文重点介绍国际上通用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型,包括危机事件应激管理体系、任务模型、评定-危机干预-创伤治疗干预模型,以期在已有的干预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新冠肺炎的特殊性,形成适合新冠肺炎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同时提出可能的应对策略,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心理危机的预防、评估、干预、随访
病史摘要病例选自本院发热门诊患者。症状体征临床表现均有发热症状,其他症状主要有恶寒、咳嗽、胸闷、乏力、纳差、烦躁不安、肌肉疼痛等。诊断方法以临床症状、血常规和新冠肺炎胸部影像学特征为主要依据。治疗方法主要采用经方大青龙汤加减方为首开展治疗。临床转归经大青龙汤或配合其他经方等药物治疗后,所有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恶寒、咳嗽、胸闷、乏力、纳差、烦躁不安、肌肉疼痛等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没有发现普通型转成重型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基于X线片的后足力线拍摄和测量方法,及其对平足患者的评估准确性。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自2018年1—12月收治的28例(40足)平足患者(平足组),20名(40足)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自主设计的Saltzman位拍摄架,分别进行10°、15°、20°、25°、30°后足力线位X线拍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侧别、体质量指数(BMI)的差异。比
目的探讨国人健康成人颈椎和腰椎体积骨密度值(vBMD)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2014年12月—2016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招募770名健康志愿者,其中男329名,女441名,年龄21~59岁。志愿者按年龄分为4组:A组(21~30岁)142人,B组(31~40岁)262人,C组(41~50岁)263人,D组(51~60岁)103人。采用日本TOSHIBA 128排CT机对志愿者行颈椎和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完整骨盆CT扫描三维重建数字化测量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度,为临床提高髂骨与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提供影像解剖学参数支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行CT三维重建检查的正常成人完整骨盆数据,其中男60例(120侧)、女40例(80侧),平均年龄42.18岁。将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0.0软件,去除周围软组织、骶骨以及
目的探讨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技术在布加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4例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32~53岁。均采用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技术治疗,即无论新鲜或陈旧性血栓,病变部位导丝开通后行小球囊(8 mm)第1次扩张并予抗凝治疗,1周后采用小
结合咽旁间隙应用解剖,对咽旁间隙肿瘤手术径路,包括经颈径路、经颈-腮腺径路、下颌骨截骨术、颞下窝径路、经口径路、经鼻径路进行概述。探讨术中保护颈动脉鞘的解剖标志,并详细介绍以上各手术径路的临床应用、手术要点,为临床开展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MR增强三维短时反转恢复变角激发T2加权成像(T2WI)快速自旋回波(3D STIR T2WI SPACE)序列对成人精道解剖结构显示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1月—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MR室58例成年男性腹盆腔MRI资料,年龄29~87岁,按年龄分为低龄组(≤60岁,22例)和高龄组(>60岁,36例)两组。所有患者均在德国西门子Syngo Via
目的总结拉曼光谱技术在骨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相关研究进展。方法以"拉曼光谱""共焦拉曼光谱""拉曼显微镜""滴液沉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光纤拉曼光谱""拉曼光谱带""骨关节炎""软骨",以及"Raman spectroscopy""Raman microspectroscopy""confocal Raman spectroscopy""drop deposition Raman sp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