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硬的《雷雨》

来源 :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sa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话剧的意义在于能让一代一代的演员去演绎和传承。演员和观众如流水般变迁,只有舞台和剧目还在
  和往常一样,北京人艺的剧场里满坐着年轻的面孔。人艺第三版的重排剧《雷雨》在北京这个雷雨频繁的夏天上演了。
  安静的剧院里,观众对这部长演50年不衰的经典话剧给予了极为投入的专注。当惊心动魄的剧情一幕幕展开时,唏嘘惊叹声从黑暗的观众席中泛滥而出,这样的惊奇明显地来自于对《雷雨》剧情的陌生。当舞台上鲁妈说出了自己就是侍萍,鲁贵告诉女儿关于太太和大少爷的乱伦关系;当周朴园得知那个反对自己的工人代表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时,观众们都显出了极大的兴味,不少人甚至开始低声地讨论,推测着角色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命运,那种快感像是在读福尔摩斯的小说。
  演出空隙,记者了解到,来看《雷雨》的大部分观众甚至是第一次来人艺看话剧。这和两个多月以前《茶馆》500场公演时的情形相仿:900多个座席的人艺小剧场已鲜见上年纪的观众,年轻人成为北京话剧剧场的常客。他们来人艺看戏,不管是孟京辉,还是“茶馆”。
  
  新《雷雨》不是排给老观众看的
  
  “这次新《雷雨》肯定会淘汰掉一批老观众,培养更多年轻的观众。我不能强求那些老观众也喜欢我。”新版《雷雨》中周萍的扮演者王斑说,他对大少爷周萍的角色有和前两版不同的理解,“我这一次要极力为周萍昭雪,他其实是令人同情的一个角色。他像所有二十八九岁的青年人一样,会有青春的冲动,但这种冲动又总是被压制下去。”
  和过去的《雷雨》相比,第三版的改动最大。“人性化”成为此次重排中最突出强调的部分,几个主角都被赋予了新的解释,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是新版的重要特征。
  繁漪成为新《雷雨》中的第一主角。特别在第四幕的结尾处,她作为一个悲剧人物的重要分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曹禺先生自己的话说,繁漪的性格就是‘雷雨’。”导演顾威解释他如此改动的原因。
  另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剧中两个主要角色——周萍和四凤,都启用了人艺年轻演员担纲,“《雷雨》是人艺的保留剧目之一,借重排经典来培养年轻演员,也是这次我们的主要目的”,顾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刚要重排《雷雨》时,有30多位老观众甚至联名给他们写了抗议信,说人艺找了一群俊男靓女来毁《雷雨》,“但我的观点是铁打的经典,流水的演员,经典如果不能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就不是经典。现在我看到的评论多数是三版比二版要好。”
  同1954年和1989年的头两版相比,新《雷雨》显得更加流畅。顾威说,50年前和15年前的《雷雨》在现在看来过于沉重了,“在各自所处的时代里,它们被解释成阶级斗争剧或是社会问题剧”,他认为“这一次的演绎比人艺的前两版更接近于曹禺先生的原著。”
  
  经典不再神圣
  
  在过去的那些年代里,《雷雨》的演出是被当做一件文化盛事来看待的。顾威回忆那时每当人艺演出《雷雨》时,平时收车很早的公交公司都会特意延长工作时间,派各路汽车等在首都剧院的门口,等着《雷雨》散场。
  “我中学就是看了《雷雨》之后,决定一辈子要干这行的,”顾威说,现在的观众一定想像不出当时这部话剧带给了他的巨大震撼——“那张印刷粗糙的《雷雨》说明书,我不舍得折,也不舍得卷,就那样一路捧在手上走回了家……现在时代变了,要像当年那样让一部戏产生出轰动效应已经不大可能。”
  几十年间《雷雨》不断地重新演绎、翻新、被争论着,这些都让人想起同是人艺保留剧目的《茶馆》。这部更具经典地位的话剧在经历了无数次的重排和无数批的观众后,那些老北京们用正宗京片子学说着《茶馆》里台词的情形已经轻易见不到了,渐渐的人们不再通过自己的口齿来体味它的苍凉,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穿着整洁的衣衫平静地坐在剧场里,去观看一个故事,好像在完成一门中国人的文化必修课。
  从那种叫人喘不过气来的沉重到观看一个精彩绝伦的轻松故事,作为经典话剧,《茶馆》和《雷雨》被时代逐渐剥落了神圣光环,而那个内容和人性的内核,仍然坚硬如初。
其他文献
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是一句名言,含有至理。读书不是美容术,但是与美容术有关。女为悦己者容,常人所谓容不过是粉黛卷烫之类,殊不知粉黛卷烫之后,仍然可以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男女都是一樣。我想到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我想凝之定不难看,况且又是门当户对。道韫所以不乐,大概还是王郎太少风趣。所以谢安问他侄女:“王郎逸少子,甚不恶,汝何恨也?”道韫答道:“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