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在语文教学中举隅——以《孔乙己》为例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zxs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思想极其驳杂,如何让学生在一节课内窥探鲁迅思想,“关键词”教学法可能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关键词;《孔乙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已经进入到“关键词”时代,孙绍振先生认为:“作品分析并不要求对每一个部分用同样的力气而是抓住要害的词语,关键的词语。”虽然孙绍振先生该理论观点是在解读《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中提出来的,但笔者仍对理论做了侈移,将其运用到小说教学中。
  本文试以鲁迅之小说《孔乙己》为例,从三个关键词入手——有姓无名、好喝懒做、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串联课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认识孔乙己的身份、社会地位与性格特征,分析关键词教学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操性。
  一、一个有姓无名的人
  诸定国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抛出一个问题,孔乙己是_____
  的人。我上课也借用了诸老师这个问题。学生很会找,比如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一个被短衣帮嘲笑的人,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迂腐的人……
  接着,我抛出了答案:一个有姓无名的人。学生有的恍然大悟,有的则一头雾水。我解释道:“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可见,对于孔乙己的姓是确定的,而他的名字被别人忘记了,而是以一个绰号取而代之。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一个读书人不仅仅要有名有姓,还得有字,甚至有号。喊字表示尊称,直呼其名则是蔑称。可见大家对孔乙己是多么不重视,也就说明了他社会地位的低下。然后我反问了学生们一句,假如其他同学不叫你的名字,而是叫你“姓张的”“姓李的”……你心里会高兴吗?一个火爆的男子大呼“感觉受到侮辱”!
  孙绍振先生说:“名字对于人来说,应该是郑重其事的。一般人的名字,大都寄托着美好的期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叫法,表现的是不同的情感和关系。”诚然,从“孔乙己”这三个字中,大家就都能明白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如何,人们对其态度几何?
  二、一个好喝懒做的读书人
  学生对孔乙己这个读书人的身份是毋庸置疑的,第五段写道:“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但我在读书人前面加了一条横线,希望用一个修饰语来准确地定位孔乙己。
  学生甲说:“一个失意的读书人。”原因是孔乙己“终于没 有进学”,加上第四段的外貌描写——“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 子”——说明他年事已高,在科举考场上奋斗了一辈子,也没有捞到半个功名。由此观之,他政治上是失意的。学生乙说:“孔乙己是一个迂腐的读书人。”他牢记“茴香豆”的“茴”四种写法,而当时社会已经经历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孔乙己却常注意一些没有用的字,而且把这看成学问和本领,而一味地抱残守缺,难道不迂腐吗?
  随之,我抛出了我的观点: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的读书人。孔乙己第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说明他就是来喝酒的,他跟掌管和短衣帮熟识,暗示了他来喝酒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可见孔乙己是一位爱喝酒的人。直到最后一次出场——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坐着蒲包走到咸亨酒店——他还是为了喝酒,可见孔乙己这个人真的爱喝酒,而且瘾还不小!
  孔乙己,一个落魄的读书人,鲁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他喝酒这个嗜好呢?这是鲁迅对“酒”文化的思考。古代文人不管是失意还是得意,似乎都喜欢来点酒,如文正公之“浊酒一杯家万里”;东坡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稼轩之“醉里挑灯看剑”……王瑶认为:“社会情势逼得他们(士人)不得不饮酒;为了逃避现实,为了保全生命,他们不得不韬晦,不得不沉湎……饮酒好像只是快乐的追求,而实际却又更大的忧患背景在后面。这是对现实的不满和迫害的逃避,心理充满了悲痛的感觉。”屡试不中的孔乙己,终身不进学,他必然是失落的,当短衣帮嘲笑他没有考取功名时,“孔乙己立刻显示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陇上了一层灰色……”一个简单的外貌描写,将孔乙己当时的窘态呼之欲出。
  喜欢喝酒,倒也不必苛责孔乙己;关键是他还“懒做”。别人请他抄书,可是他连人带笔墨纸砚都失踪了。这就是一个大问题 了——他不懂得营生。造成孔乙己的悲剧是多方面的,他自身就有问题。他本来字写得好看,别人看中了他的字,他本可以靠着抄书来换取劳动报酬,维持自己的生存,这是他的“活路”。可惜他失信于人,还搞一些小偷小摸,搞得大家都不找他抄书了。他没有经济来源,如何活命?
  三、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考科举是封建时代,普通百姓跻身统治阶级的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颇为讽刺的是,孔乙己,这样一个贫困潦倒的读书人,加速他灭亡的原因竟然是遭到了丁举人的殴打并且致残。丁举人科举制度跻身统治阶级的,但也只是一个小小的举人,并非封疆大吏;然而他竟敢动用私刑:殴打致残并写伏状。真可谓肆无忌惮。换言之,孔乙己是被他“同道中人”害死的。
  但是说句实话,孔乙己除了读书做官,他别无出路。孔乙己,他的内心是苦悶,古代读书人信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金科玉律,在古典小说中,一般写进京赶考,一般都是一考一个中,而且都是中状元。如《西厢记》中的张生、《牡丹亭》中的柳生。他们都过科举成为人生赢家,但是孔乙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输家。也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荒谬性:让读书人入仕,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高中。时时给人希望,又时时让人绝望。高中都成为幸运儿,如范进,丁举人;如果一辈子没中的,就成其牺牲品,如孔乙己、陈士诚等人。这似乎也标志了鲁迅不走寻常道路。
  孔乙己与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他不会从事农业生产,也不会从事商业活动。读书,是他唯一的出路与活路。遗憾的是,他考了一辈子都没考上。短衣帮毫不留情地揭开他的伤疤,读书是他引以为傲的事情,但是也成为他一生的痛点。故而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除了个人之外,还应看到社会因素与时代因素。
  鲁迅思想极其驳杂,如何让学生在一节课内窥探鲁迅思想,“关键词”教学法可能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审美、审丑与审智——百年散文理论探微与经典重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2]张敏.《孔乙己》的教学解读和教学建议[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高中是学生中学学习最后的阶段,同时也是他们冲刺高考最关键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课业本就繁重,在应试高考和外界的声音下,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在增大,这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制约的作用,所以对于高中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应该给予他们莫大的信心,让他们能以放松的心态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待文理分科后,学生的课业相对来说减少了一半,但是要学习的知识并不会因此而减少。尤其是在高中语文科目的学习中,语文本就是一门需要长
【摘要】词语教学是閱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理解、积累、运用这三个维度。如何更恰当地进行词语教学,可以从构建词语积累的“场”;创设词语感悟的“境”;把握词语理解的“形”;延伸词语内化的“根” 这几个方面入手,从而提高词语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词语教学;有效;多维整合;入情入景;经验维系;灵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多维整合,构建词语积累的“场”  文
【摘要】如何让阅读教学有效地实施,从课内阅读拓展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内化成自己的阅读习惯,这是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实践,不断思索的。本文将从平时教学和生活实践出发,浅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该使学生“具有独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优缺点和使用策略,如果没有掌握的话,教学方法运用就会不当,导致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不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属于必修课程。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部分组成。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可以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以及日常生活、职业岗位与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语文能力。  【
【摘要】新课程改革目的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学习的主角,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够对未来的教育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情景教学的实施方法做以下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语文教学情境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