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歌舞的创编应体现现代艺术与传统风格的结合,注重主题内涵的表达,大力发展舞台英歌舞等指导思想。英歌舞创编的方法可以从槌法、其他舞蹈表演、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武术搏击内容、事物的拟态、人物特征等方面去思考。
关键词:民间体育;英歌舞;创编;广东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8-0098-04
英歌舞又称“英歌”“秧歌”“因歌”“鹰歌”,参加英歌舞活动又称“唱英歌”、“舞英歌”、“扣英歌”“茂英歌”“跳英歌”,流行于粤东及闽南部分地区,特别是粤东大南山周边的“潮普惠”,即潮阳、普宁、惠来等地。英歌舞是汉族独具男子群体舞风采的3种民间舞蹈之一,它以人物为主题,以《水浒传》中梁山泊英雄大破大名府,营救卢俊义故事为内容的群众性广场情景舞,是一种把武术、舞蹈、戏剧融为一体的民间娱乐形式。有“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潮汕英歌舞”的说法。在当地英歌舞被认为具有驱鬼神、镇邪恶、保平安、求福祉的作用,每逢春节、元宵、游神赛会等日子各地纷纷组织英歌舞排练及表演,已成为人们节日生活休闲娱乐健身的一种方式,当地的一些学校已把英歌舞当成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亦有些人将它作为练习武术的辅助方法。
英歌舞始于明朝中期,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其表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然而,英歌舞至今仍只是为当地民众自娱自乐的业余活动,发展空间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拓展。造成当前状况的因素有社会环境、地理因素、地域民族文化风俗、政府的重视程度等等,但英歌舞动作陈旧单一、内容不够丰富成为制约英歌舞发展的主要因素。
1 英歌舞发展现状
传统的“英歌舞”表演由前棚、中棚、后棚组成,称“全棚”。前棚部分为“唱英歌”,是全棚的主要部分,中棚部分为拉弦唱曲,后棚部分可以是无所不包的表演,如小歌舞演唱、杂耍、武术等。由于全套英歌舞的表演较为复杂,各种人物要齐全,要求全面较难表演,大都取其简单易行的前棚“唱英歌”部分进行表演,后来大部分地区的英歌舞又删去“唱”的部分,形成了“只枳不唱”的表演方式。在粤东各地区英歌舞表演方式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独特之处,一般来说以攻打大名府为主题,人数可多可少,一般为偶数,如16、24、36(36天罡)、72(72地煞)等,多者可达108(108好汉)。英歌舞受潮剧的影响较深,英歌舞队员所着的装束与潮剧的相似,紧身短打,上身坎肩,两脚缠着人字形的裹腿。脸谱的化妆根据梁山泊人物的形象、性格而定,但多着重于先攻人大名府的几个主角,如李逵、杨志等,并在其腰间挂有牌名以便观众识别,其他队员也画脸谱,着统一服饰,不明确具体人物。有些地区则只分成“武畔”“文畔”两种脸谱。英歌舞表演的领头队员俗称头槌、二槌,头槌为黑脸挂黑须的“李逵”或“秦明”,二槌为红脸挂红须的“关胜”或“杨志”,亦有领头是使双斧头的李逵和使双鞭的呼延灼。再往后是“鲁智深”、“武松”,英歌舞表演中“孙二娘”、“扈三娘”常为男扮女装(旧社会女子一般不参与英歌舞活动)。英歌锣鼓队中司大鼓的装扮成“宋江”,锣鼓的节奏也简单,即“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有时配有锣号,使英歌舞音乐节奏变得鲜明、粗犷雄壮。英歌舞表演的队员主要器械是一对短木槌,称“英歌槌”,槌的大小长短根据表演的节奏板块而定,节奏较快的快板选用直径约3.5 cm,长约32 cm的圆形短棒,节奏较慢的慢板选用直径约2 cm,长约55 cm的圆形短棒,有的地区英歌队表演时部分队员执手鼓,小鼓两面为皮面,直径约10 cm,长约20 cm,鼓旁有耳,可以单手提拿,形成一半英歌槌一半鼓的表演阵型。
英歌舞表演走在队伍前面的耍蛇人是“时迁”,他不时奔跑在队伍的前后,担负着“联络”任务,同时也叫喊着各种动作的名称,这是为全部的动作在表演时保持整齐划一而设置的“指挥员”。英歌舞的表演有许多动作和阵形,动作多与南拳结合,如“抢锤”、“勾脚”、“过胯”,似现场短兵相接。其阵形变化多样,有“麦穗花”、“接龙骨”、“杀四门”、“八字”、“猛虎戏波”、“铁塔凌霄”等。也有地区的英歌舞形成固定的组合打法如潮阳地区的“三下槌”、“四下槌”组合,“五下槌”、“七下槌”、“八下槌”、“十下槌”、“十一下槌”、“十三下槌”的中板英歌舞组合动作。
英歌舞的传承主要是由一些老艺人通过他们自己对英歌舞的记忆和理解,借鉴戏剧及南拳进行创编整理出来的,在申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组织了力量对其进行了整理,对英歌舞的起源、流派、社会功能、文化背景以及英歌舞的道具、服饰、配乐都做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英歌舞并未得到根本性的创新发展,只是继承了老一辈遗留下来的套路,每年的表演大同小异,槌点节奏变化较少,表演时间冗长,动作单调、大场面大同小异,许多动作几近于拼凑,主题表达模糊,缺乏新意。为此急需对英歌舞的动作结构、表演形式、艺术价值和美学特征进一步研究,进一步拓展英歌舞创编的思路。
2 英歌舞创编的指导思想
2.1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英歌舞的表演方式、人物脸谱、头盔、衣、帽、鞋、手蛇、配乐等,许多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习俗,特别是岭南地区独特的民俗风俗,例如英歌舞的脸谱是我国戏剧文化的精华表现形式,表演者脸上的点点、志块、条条色彩与京剧脸谱相似,有黑、白、金、银、红、绿、蓝、黄等色彩,像世界美术史上的“点彩”派的风格,具有特定的审美价值,展现出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再如英歌舞的帽子、头巾、衣、裤、裙、鞋、袜、披肩、靠、带、手包、脚包等,同样展示着岭南民俗特色。因此继承发扬英歌舞是传承传统文化,延续民族个性的保障。然而英歌舞许多封建迷信的仪式并不适应英歌的发展,如开舞起槌的杀鸡仪式、拜祭田元帅仪式等等,为此创编新的英歌舞应注意传统习俗的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2 整合各地技术风格
英歌舞手执两支槌进行表演是区别于其他舞蹈的主要特征,亦是英歌舞魅力所在。手执两根长约40~60cm短木棒做成的“英歌槌”,在表演中两槌相击发出悦耳的声音,几十对英歌槌同时相击,整齐的槌声、统一的动作,在阵型变换中展现一种力的美、雄壮的气势,给予人们震撼的感觉。英歌舞的基本槌法,是区别英歌舞流派的主要依据之一。如潮阳地区使用横虎槌为主、潮州地区以纵虎槌为主、惠来以活槌及半活槌为主、普宁地区以实槌及横虎槌为主、甲子地区以反卷腕花槌为主。为此英歌舞表演应以英歌槌为主要器械,整合各地英歌舞的基本技术风格,有利于保持英歌舞的传统韵味,有利于新的英歌舞技术的创新。
2.3 融入现代艺术元素
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文化、艺
关键词:民间体育;英歌舞;创编;广东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8-0098-04
英歌舞又称“英歌”“秧歌”“因歌”“鹰歌”,参加英歌舞活动又称“唱英歌”、“舞英歌”、“扣英歌”“茂英歌”“跳英歌”,流行于粤东及闽南部分地区,特别是粤东大南山周边的“潮普惠”,即潮阳、普宁、惠来等地。英歌舞是汉族独具男子群体舞风采的3种民间舞蹈之一,它以人物为主题,以《水浒传》中梁山泊英雄大破大名府,营救卢俊义故事为内容的群众性广场情景舞,是一种把武术、舞蹈、戏剧融为一体的民间娱乐形式。有“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潮汕英歌舞”的说法。在当地英歌舞被认为具有驱鬼神、镇邪恶、保平安、求福祉的作用,每逢春节、元宵、游神赛会等日子各地纷纷组织英歌舞排练及表演,已成为人们节日生活休闲娱乐健身的一种方式,当地的一些学校已把英歌舞当成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亦有些人将它作为练习武术的辅助方法。
英歌舞始于明朝中期,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其表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然而,英歌舞至今仍只是为当地民众自娱自乐的业余活动,发展空间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拓展。造成当前状况的因素有社会环境、地理因素、地域民族文化风俗、政府的重视程度等等,但英歌舞动作陈旧单一、内容不够丰富成为制约英歌舞发展的主要因素。
1 英歌舞发展现状
传统的“英歌舞”表演由前棚、中棚、后棚组成,称“全棚”。前棚部分为“唱英歌”,是全棚的主要部分,中棚部分为拉弦唱曲,后棚部分可以是无所不包的表演,如小歌舞演唱、杂耍、武术等。由于全套英歌舞的表演较为复杂,各种人物要齐全,要求全面较难表演,大都取其简单易行的前棚“唱英歌”部分进行表演,后来大部分地区的英歌舞又删去“唱”的部分,形成了“只枳不唱”的表演方式。在粤东各地区英歌舞表演方式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独特之处,一般来说以攻打大名府为主题,人数可多可少,一般为偶数,如16、24、36(36天罡)、72(72地煞)等,多者可达108(108好汉)。英歌舞受潮剧的影响较深,英歌舞队员所着的装束与潮剧的相似,紧身短打,上身坎肩,两脚缠着人字形的裹腿。脸谱的化妆根据梁山泊人物的形象、性格而定,但多着重于先攻人大名府的几个主角,如李逵、杨志等,并在其腰间挂有牌名以便观众识别,其他队员也画脸谱,着统一服饰,不明确具体人物。有些地区则只分成“武畔”“文畔”两种脸谱。英歌舞表演的领头队员俗称头槌、二槌,头槌为黑脸挂黑须的“李逵”或“秦明”,二槌为红脸挂红须的“关胜”或“杨志”,亦有领头是使双斧头的李逵和使双鞭的呼延灼。再往后是“鲁智深”、“武松”,英歌舞表演中“孙二娘”、“扈三娘”常为男扮女装(旧社会女子一般不参与英歌舞活动)。英歌锣鼓队中司大鼓的装扮成“宋江”,锣鼓的节奏也简单,即“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有时配有锣号,使英歌舞音乐节奏变得鲜明、粗犷雄壮。英歌舞表演的队员主要器械是一对短木槌,称“英歌槌”,槌的大小长短根据表演的节奏板块而定,节奏较快的快板选用直径约3.5 cm,长约32 cm的圆形短棒,节奏较慢的慢板选用直径约2 cm,长约55 cm的圆形短棒,有的地区英歌队表演时部分队员执手鼓,小鼓两面为皮面,直径约10 cm,长约20 cm,鼓旁有耳,可以单手提拿,形成一半英歌槌一半鼓的表演阵型。
英歌舞表演走在队伍前面的耍蛇人是“时迁”,他不时奔跑在队伍的前后,担负着“联络”任务,同时也叫喊着各种动作的名称,这是为全部的动作在表演时保持整齐划一而设置的“指挥员”。英歌舞的表演有许多动作和阵形,动作多与南拳结合,如“抢锤”、“勾脚”、“过胯”,似现场短兵相接。其阵形变化多样,有“麦穗花”、“接龙骨”、“杀四门”、“八字”、“猛虎戏波”、“铁塔凌霄”等。也有地区的英歌舞形成固定的组合打法如潮阳地区的“三下槌”、“四下槌”组合,“五下槌”、“七下槌”、“八下槌”、“十下槌”、“十一下槌”、“十三下槌”的中板英歌舞组合动作。
英歌舞的传承主要是由一些老艺人通过他们自己对英歌舞的记忆和理解,借鉴戏剧及南拳进行创编整理出来的,在申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组织了力量对其进行了整理,对英歌舞的起源、流派、社会功能、文化背景以及英歌舞的道具、服饰、配乐都做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英歌舞并未得到根本性的创新发展,只是继承了老一辈遗留下来的套路,每年的表演大同小异,槌点节奏变化较少,表演时间冗长,动作单调、大场面大同小异,许多动作几近于拼凑,主题表达模糊,缺乏新意。为此急需对英歌舞的动作结构、表演形式、艺术价值和美学特征进一步研究,进一步拓展英歌舞创编的思路。
2 英歌舞创编的指导思想
2.1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英歌舞的表演方式、人物脸谱、头盔、衣、帽、鞋、手蛇、配乐等,许多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习俗,特别是岭南地区独特的民俗风俗,例如英歌舞的脸谱是我国戏剧文化的精华表现形式,表演者脸上的点点、志块、条条色彩与京剧脸谱相似,有黑、白、金、银、红、绿、蓝、黄等色彩,像世界美术史上的“点彩”派的风格,具有特定的审美价值,展现出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再如英歌舞的帽子、头巾、衣、裤、裙、鞋、袜、披肩、靠、带、手包、脚包等,同样展示着岭南民俗特色。因此继承发扬英歌舞是传承传统文化,延续民族个性的保障。然而英歌舞许多封建迷信的仪式并不适应英歌的发展,如开舞起槌的杀鸡仪式、拜祭田元帅仪式等等,为此创编新的英歌舞应注意传统习俗的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2 整合各地技术风格
英歌舞手执两支槌进行表演是区别于其他舞蹈的主要特征,亦是英歌舞魅力所在。手执两根长约40~60cm短木棒做成的“英歌槌”,在表演中两槌相击发出悦耳的声音,几十对英歌槌同时相击,整齐的槌声、统一的动作,在阵型变换中展现一种力的美、雄壮的气势,给予人们震撼的感觉。英歌舞的基本槌法,是区别英歌舞流派的主要依据之一。如潮阳地区使用横虎槌为主、潮州地区以纵虎槌为主、惠来以活槌及半活槌为主、普宁地区以实槌及横虎槌为主、甲子地区以反卷腕花槌为主。为此英歌舞表演应以英歌槌为主要器械,整合各地英歌舞的基本技术风格,有利于保持英歌舞的传统韵味,有利于新的英歌舞技术的创新。
2.3 融入现代艺术元素
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文化、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