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的视角与文学的取道——张承志论

来源 :文艺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fe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初作《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算起,张承志的文学之路已然走过了三十五年,在这条独辟的径途上留下了他特立独行的身影和难止寻找的足迹。他不是那种气定神闲从容抒写的丰产作家,也不会趋时随俗练达为文,他的文字浸染了个人的性情和生命的体验,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都可见出一种峻急的心情与沉郁的气质。他用蒙古大草原、回民的黄土高原、文明的新疆三块大陆构筑起自己精神世界的基本版图,如此沉淀的底色带着文化的杂糅,变为文学的发声就显出难以归类的独异。纵观张承志几十年文学的来路,我觉得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他始终是一个踽踽独行的"少数"并始终与"少数"站在一起。这里的"少数"既指个人也指他者,既是一种数量的比对,也是一种离群的指认,在某种意义上还指涉着弱势与边缘的群体。几十年一路走来,"少数"是他对自我在社会与群体中所处境遇的体认,也蕴涵着他对自己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深切认知。进入新世纪后,张承志与文学的关系以一种散淡的方式存在着,他既在文学中,也在文学外,或者说是心在文学中,身在文学外,散文是他从文学的中心撤离后的唯一的缘续,继续着为弱者、为"少数"呐喊公平正义。因此,"少数"对张承志而言已不是简单的身份标示,它已经内化为作家文学创作的独特视角与文学取道的价值立场。
其他文献
沿着查济的许溪顺流而上,溪水倒映着两边的民居,一片片深而黝黑的屋面,坡屋面与马头墙,砖雕门楼,马头墙层层叠落,墙线错落有致,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美感。端庄肃穆的倒影在溪水里,仿佛随着溪水在无限延伸,时隐时现,这是一种文明的触动。不同时期的塔、门、桥、井、亭、庵、庙、石路、书院、牌坊、宗祠、厅屋、店铺、住宅、小学、小型展览馆、乡土园林,数百年来因地制宜、不断添加,构成了查济村的魅力投影。  清砖、门罩、
随着轻装修、重装饰理论的提出,陈设艺术设计这一古老的话题得到了空前的重视。陈设艺术设计中的风格、形式与空间等要素是它的基本要素,它们的不同理解和运用会形成东、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