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就《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针对能在教学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站场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铁路站场 教学改革 道岔分组
《铁路站场及枢纽》作为铁路运输管理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是运输组织学与一般工程设计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有很高的技术性和应用针对性,侧重于技能训练及设计的合理性与设备运用的动态性相关联等特点,旧有的“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方法必然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在端正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明确办学特色,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侧重于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新模式和创新教学手段及方法,取得较好成效。
一、把握学科的最新发展,在教学中体现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
在《铁路站场及枢纽》的教学中,我们十分注意把学科的最新动态、最新知识、新规范、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同学们,尽量把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不同见解、实际应用中遇到的不同问题介绍给大家,采用启发式教学,注意培养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述中间站设计内容时,对比新旧《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对会让站、越行站的定义;中间站定义;中间站台中高站台的高度;中间站设中间站台,中间站台的位置;中间站货物线安全线的设置;中间站货场设置位置的选择;越行站和双线铁路中间站两端咽喉渡线的设置等新规范修改的内容重点讲述,通过新旧规范的对比,体现铁路车站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
要求教师注意站场研究领域的新发展、新成果,鼓励他们参加各种专业会议,积极与各设计院联系,收集站场发展的最前沿资料。通过这些工作一方面增加了教师的学识、加强了学科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也拓宽同学的视野,提高了同学的学习兴趣。
二、要求教师深入现场,熟悉生产实际
运输专业的教师必须非常熟悉铁路现场,教学才能够离开书本、讲解生动,丰富课堂讲授的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教师无论是带领学生现场参观、实习,还是进行科研调研,都十分注意观察学习,时时留心,向现场的同志请教。通过深入现场,学习书本以外的东西,课堂讲授时,要结合现场的生产实际。
在深入现场时,我们把教学中有用的材料、图片搜集回来,编入到电子课件中,介绍给同学们,取得很好的直观教学效果,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程的关键教学过程主要在于分析确定车站及枢纽技术设备布局的合理性,这与设备的动态运用相关联,进而涉及车流构成及作业分工等问题,利用挂图难以对比简明阐述,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将此作为课件开发的核心,采用视频、动画及模拟技术,精心制作课件,通过创新教学手段,较理想地解决了该问题。
如在讲述单向混合式二级四场布置图中,为了让同学了解各种车流在站内作业流程,掌握二级四场布置图的缺点及改进措施。课件开发过程中使各种车流在站内作业流程均动态显示(如下图示),便于同学理解掌握。
在讲述区段站通过能力内容时,采用利用率法计算通过能力需要对车站咽喉进行分组,同学对道岔分组感到无从下手。在课件制作时,通过对车站作业流程的动态分析,我们对道岔分组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为一条:沿接发列车方向,凡两道岔尾部相对并分布在运行方向两侧,这两个道岔不能分在一组。因该种布置形式像一个大“N”,故我们总结为道岔分组的大“N”法则,凡是两个道岔布置形式出现大“N”布置的,道岔不能分在同一组。
三、运用模拟技术,构建开发新型教学平台
车站及枢纽设计的合理性还受到路网运用状况及各站点作业分工状况的影响,为了阐明或验证这种合理性,需要有相应的模拟平台。对此,我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开发工作,先后完成了车站接发列车模拟系统和列车调度模拟系统的开发任务,以列车调度模拟系统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成果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正在进行编组站作业模拟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该项目完成之后,并将之与前期成果结合,可以体现路网与站点层面的作业联系,较全面地模拟显示编组站的各种作业过程及设备运用状况,这将成为本课程又一创新性教学平台,也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了有效验证手段。
四、加重实践环节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重要补充,有如下实践教学:
(1)一般練习。是在各章教学之后所进行的针对性练习,含问答、判断及简单设计,旨在加深对知识和设计原理的理解。
(2)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局部设计难点的能力,在既定能力、设备数量、投资的前提下,完成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独立思考及独立工作能力。
课程设计需要同学自己动手查询相关资料,然后对设计内容进行分析,使同学对通过课程设计对站场设计原理方法能进一步掌握。课程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本课程主要有如下四个课程设计:信号机、警冲标配置,中间站设计,区段站设计,驼峰设计。
(3)实训及现场实习。为了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安排了现场实习、实训基地实训等实践内容,旨在理解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的由来和根据。
(4)实践教学效果。几年的实践教学证明,经过上述训练,学生们深刻地理解了铁路站场规划及设计的内涵及方法,专业能力和素质明显提高,参加工作后的学生们逐步发挥出重要作用。很多同学成为交通规划设计单位和铁路运输各生产部门的骨干力量。
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课程的电子课件、教学大纲、习题库、课程设计、视频讲课资料等均放在校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如果通过有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指定教师提问,达到师生互动交流效果,促进本课程教学。
此外网络学习平台上还连接本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登录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等资源,对站场设计相关的最新知识进行了解。
六、结论
在铁路站场及枢纽教学中通过采取以上各种措施,使同学能更好掌握了站场设计相关知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铁路站场 教学改革 道岔分组
《铁路站场及枢纽》作为铁路运输管理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是运输组织学与一般工程设计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有很高的技术性和应用针对性,侧重于技能训练及设计的合理性与设备运用的动态性相关联等特点,旧有的“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方法必然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在端正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明确办学特色,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侧重于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新模式和创新教学手段及方法,取得较好成效。
一、把握学科的最新发展,在教学中体现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
在《铁路站场及枢纽》的教学中,我们十分注意把学科的最新动态、最新知识、新规范、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同学们,尽量把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不同见解、实际应用中遇到的不同问题介绍给大家,采用启发式教学,注意培养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述中间站设计内容时,对比新旧《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对会让站、越行站的定义;中间站定义;中间站台中高站台的高度;中间站设中间站台,中间站台的位置;中间站货物线安全线的设置;中间站货场设置位置的选择;越行站和双线铁路中间站两端咽喉渡线的设置等新规范修改的内容重点讲述,通过新旧规范的对比,体现铁路车站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
要求教师注意站场研究领域的新发展、新成果,鼓励他们参加各种专业会议,积极与各设计院联系,收集站场发展的最前沿资料。通过这些工作一方面增加了教师的学识、加强了学科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也拓宽同学的视野,提高了同学的学习兴趣。
二、要求教师深入现场,熟悉生产实际
运输专业的教师必须非常熟悉铁路现场,教学才能够离开书本、讲解生动,丰富课堂讲授的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教师无论是带领学生现场参观、实习,还是进行科研调研,都十分注意观察学习,时时留心,向现场的同志请教。通过深入现场,学习书本以外的东西,课堂讲授时,要结合现场的生产实际。

在深入现场时,我们把教学中有用的材料、图片搜集回来,编入到电子课件中,介绍给同学们,取得很好的直观教学效果,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程的关键教学过程主要在于分析确定车站及枢纽技术设备布局的合理性,这与设备的动态运用相关联,进而涉及车流构成及作业分工等问题,利用挂图难以对比简明阐述,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将此作为课件开发的核心,采用视频、动画及模拟技术,精心制作课件,通过创新教学手段,较理想地解决了该问题。
如在讲述单向混合式二级四场布置图中,为了让同学了解各种车流在站内作业流程,掌握二级四场布置图的缺点及改进措施。课件开发过程中使各种车流在站内作业流程均动态显示(如下图示),便于同学理解掌握。
在讲述区段站通过能力内容时,采用利用率法计算通过能力需要对车站咽喉进行分组,同学对道岔分组感到无从下手。在课件制作时,通过对车站作业流程的动态分析,我们对道岔分组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为一条:沿接发列车方向,凡两道岔尾部相对并分布在运行方向两侧,这两个道岔不能分在一组。因该种布置形式像一个大“N”,故我们总结为道岔分组的大“N”法则,凡是两个道岔布置形式出现大“N”布置的,道岔不能分在同一组。
三、运用模拟技术,构建开发新型教学平台
车站及枢纽设计的合理性还受到路网运用状况及各站点作业分工状况的影响,为了阐明或验证这种合理性,需要有相应的模拟平台。对此,我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开发工作,先后完成了车站接发列车模拟系统和列车调度模拟系统的开发任务,以列车调度模拟系统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成果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正在进行编组站作业模拟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该项目完成之后,并将之与前期成果结合,可以体现路网与站点层面的作业联系,较全面地模拟显示编组站的各种作业过程及设备运用状况,这将成为本课程又一创新性教学平台,也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了有效验证手段。
四、加重实践环节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重要补充,有如下实践教学:
(1)一般練习。是在各章教学之后所进行的针对性练习,含问答、判断及简单设计,旨在加深对知识和设计原理的理解。
(2)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局部设计难点的能力,在既定能力、设备数量、投资的前提下,完成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独立思考及独立工作能力。
课程设计需要同学自己动手查询相关资料,然后对设计内容进行分析,使同学对通过课程设计对站场设计原理方法能进一步掌握。课程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本课程主要有如下四个课程设计:信号机、警冲标配置,中间站设计,区段站设计,驼峰设计。
(3)实训及现场实习。为了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安排了现场实习、实训基地实训等实践内容,旨在理解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的由来和根据。
(4)实践教学效果。几年的实践教学证明,经过上述训练,学生们深刻地理解了铁路站场规划及设计的内涵及方法,专业能力和素质明显提高,参加工作后的学生们逐步发挥出重要作用。很多同学成为交通规划设计单位和铁路运输各生产部门的骨干力量。
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课程的电子课件、教学大纲、习题库、课程设计、视频讲课资料等均放在校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如果通过有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指定教师提问,达到师生互动交流效果,促进本课程教学。
此外网络学习平台上还连接本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登录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等资源,对站场设计相关的最新知识进行了解。
六、结论
在铁路站场及枢纽教学中通过采取以上各种措施,使同学能更好掌握了站场设计相关知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