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在总结高校持续扩招后专业实习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本性原因,从学校、企业和政府三个层面探讨新形势下专业实习教学环节的保障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扩招,实习教学,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2-0155-04
实习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近年来由于观念意识、实习场所以及实习经费等方面的限制,专业实习成为走过场和一种形式,高校专业实习的教学效果呈现下滑的趋势。尤其是自从高校扩招以来,由于学生规模猛然扩大,而实习基地等相关配套设施却不能及时完善,相应的应急机制和措施又不能立刻奏效,从而导致实习教学环节达不到教学计划的要求和目的。实习环节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来说显得极其重要。然而,这种重要性正在被持续扩招的高校所忽视,学校在扩大招生规模时仅仅从校舍容量和师资队伍等必要的软硬件出发,却很少考虑扩招后学生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落实问题。为了改变高校扩招后专业实习困难这一普遍性问题,同时增强专业实习效果,有必要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建立实习保障机制。
1高校持续扩招后专业实习效果与存在问题
高校本科专业的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块。理论上,这些实习环节对于四年大学本科来说,无论从实习时间安排、还是教学计划与任务分解来说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很多高校由于主观上轻视实习环节的教学与管理,客观上由于实习基地建设与经费等问题导致实习成为一种形式,从而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同时,高校持续扩招也使得学生实习环节的教学资源相对减少,实习教学活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许多高校的认识实习变成了指导老师带队去企业“走马灯”式的参观,专业实习由“动手”变成了“观摩”,毕业实习时很多学生找不到对口单位等。90年代的大学生可能还对金工实习环节记忆犹新,因为那个时代基本上每个专业都要参加这样的实习教学,而且大多是在学校附属的加工厂参加实习,但是现在一些高校部分文科类专业正在逐步取消这一实习环节,原因是学生规模大、安排不过来。目前,高校本科生尽管按照教学计划拥有充足的实习时间,但是实习的实质内容却在不断缩水,导致实习效果快速下滑,这对于本科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以及综合素质培养来说极其不利。高校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学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和有限的实习教学资源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从而导致了学生实习教学环节难以保障、实习效果不佳。
高校扩招后专业实习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实习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实习基地建设是实习教学环节的基本保障,然而近年来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学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实习基地由于企业经营管理和改制问题纷纷中止与高校的合作,这使高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十分被动[1,2]。在高校持续扩招形势下,实习基地建设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被削弱,这是专业实习面临的首要问题;②实习由“动手”变成了“观摩”。实习作为实践性环节的内涵近年来正在发生“质变”,许多需要学生亲身实践的实习环节,在工厂和企业由于受到过多的限制而不能动手操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能“眼勤”但不能“手快”,而学生如果不能亲自动手将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③实习经费不足。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大学生实习的重要瓶颈,有时候即使学校能够联系较好的实习单位,由于交通、食宿和管理费用过高也只能作罢。高校扩招加快而经费增长有限,导致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的经费相对减少,甚至有时还要向实习单位交纳一定的实习费用;④实习教学环节管理松散。90年代,无论在观念意识还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习教学环节管理都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然而,目前的实习教学环节管理呈现出逐渐放松的状态,主要表现在师生对实习教学的重视程度下降、指导教师不能有效管理规模日益扩大的实习生队伍、缺乏有效的实习效果评价机制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相应的解决就不可能完成实习环节的教学计划和任务,更谈不上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2高校持续扩招后专业实习效果弱化的因素分析
造成高校专业实习困难重重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扩招之前的高校专业实习没有遇到这样多的困难呢?这是当前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因为只有找到困难发生的原因和本质所在,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笔者认为,从根本上影响高校扩招后专业实习困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高校扩招规模过大导致实习资源相对减少。自1999年高校持续扩招以来,其负面效应和引发的社会问题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有限的教学资源成为讨论的焦点[3]。扩招之前部分高校的专业实习资源通过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基本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但是高校各专业近年来扩招增幅太快,使得现有的实习资源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太少,而学校在实习资源建设方面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学生规模增长的速度。扩招以来,无论是高水平的大学还是地方一般院校均存在或多或少的专业实习问题,尤其是对于管理类专业来说问题更加突出。由于管理类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像其他专业那样在某一个单位就可以安排几十名实习生,而只能有限制地安排数名实习生。因此,安排一个班级学生的实习教学,就需要比其他专业联系更多的实习单位。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持续扩招无疑给专业实习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和考验,实习资源相对于专业扩招来说构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其次,市场经济环境使得实习基地建设日益困难。今天的高校与过去的高校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体制和背景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与国有企业均有共同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在与企业联系与沟通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国家、高校与企业之间已经建立起来一种较为顺畅的联合培养人才实习机制。然而,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使得现代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社会责任感日益淡化,而国有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纷纷改制或破产。高校与企业作为两个没有共同目标的实体,在联系建立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学校处于不利的“求人”地位。再加上由于近年来我国人才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饱和状态,企业一般也不愿意通过接纳实习生的方式为自己培养潜在的人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通常依靠校领导与做横向课题的老师等私人途径逐渐与大小工商企业建立联系,然后挂上实习基地牌子,而这种靠私人关系建立起来的实习基地又能坚持多久呢?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不愿意接纳实习生也有自己的苦衷,主要是因为接纳实习生需要专门的人来负责管理,要负责学生安全问题,同时还要提供相应的经费等,这是企业所不愿意承担的。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学校怎样与工商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以保障实习教学环节的效果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第三,实习意识淡薄并且没有建立起新形势下的实习保障机制。高校专业实习困难重重与学校师生对实习的认识和态度的变化也紧密相关。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大多生于80年代并拥有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缺乏足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不能在实习中吃苦耐劳。学生们对待实习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将实习教学与课堂教学同等对待。而且对于实习指导老师来说,面对大规模扩招后的专业实习教学也只能是尽其基本责任,繁重的实习指导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此外,高校在大规模扩招的形势下没有及时建立起来相应的实习保障机制,比如实习教学计划修订、经费预算、实习基地建立的方向与措施、实习效果的评价方法等均有待完善。在这样的条件下,实习意识淡薄、实习条件差造成实习效果不明显,实习效果不佳反过来又影响了师生的实习决心和意志,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怪圈。因此,要想打破这一现状,学校必须在从源头上给予相应的政策指导和实习资源保证,并通过各种手段来完善扩招后实习教学环节的各种保障机制[4]。
3高校持续扩招后专业实习保障措施与对策
面对高校持续扩招带来的专业实习教学环节问题,必须从多个角度建立一套保障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由于高校专业实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牵涉到学校、企业和社会诸多方面的责任和利益,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将其综合起来进行考虑。总体来说,高校扩招后专业实习教学环节保障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三个层面着手。
3.1学校层面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单位在解决实习问题时具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也是建立实习教学保障机制的关键环节。在巨大的实习压力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可通过多个方向努力来缓解这一困境:①进一步强化实习观念和实习意识。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专业实习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而不能在招生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忽视这一点。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实习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要在学生当中营造良好的实习氛围,加强学生的实习锻炼意识;②树立“大实习观念”并开展多元化的实习渠道。大实习观念即是指不要将专业实习概念仅仅限制于有组织的企业实习,还可以将实习的形式、内容和手段不断加以变化,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实习特点和要求。以广东工业大学管理类专业为例,在地方政策的引导下该校各专业近年来扩招增幅不断加大,相应的实习教学压力也日益凸现出来。但是该校所独创的“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稳定”与“机动”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压力,这里的“稳定”是指由学校与企业建立的合作关系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而“机动”主要是指在有规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各中小型企业、吸收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师主持的各种调研项目、开展课外创新活动等方式,将集中实习转化为分散实习,通过强化统一控制这一手段强化实习效果。经过调查分析,这种实习方式是有效的、可行的,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专业实习困难的问题;③结合专业特点与企业建立长期实习合作伙伴关系[5]。学校应该在明确自身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寻求实习合作伙伴企业。广东工业大学作为地方性的工科背景院校,各个专业主要面向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小型加工制造、工商贸易类企业,这种明确的培养目标,让企业感觉到学生正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增强了企业在建立长期实习合作伙伴过程中的愿望和积极性;④以新理论、新技术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实习模式[6]。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新型的现代化实习实验室已不是困难的事情。结合相应的专业特点,配以相应的硬件设施和实习软件,模拟各种生产与管理环境,让学生在实验室体验到各种生产技能与管理方法也将是一种缓解目前实习困难的有效发展思路。
3.2企业层面
企业是解决高校扩招后专业实习问题的又一重要环节,毕竟实习教学是要让学生走到企业当中去,没有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不能解决问题。从企业层面来说,要想解决目前的实习问题需要做三方面的努力:①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在不断追求利润等经营目标的同时,其接纳高校实习生、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正在逐渐淡化。大多数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到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而没有将精力转移到人才培养上来。事实上,企业一方面在招聘时抱怨大学生无实践经历,而另一方面却不给予大学生实习锻炼机会的做法,正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突出表现;②改变对实习的错误看法。目前大多数企业将接纳实习生视为企业的负担和累赘,他们认为企业在接受学生实习时不但要花费时间管理,还要负责安全问题和必要的支出费用,却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可以为企业选拔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提高其知名度,而这种潜在的巨大社会效益却没有得到企业的重视和开发;③建立实习生制度。建立实习生制度无论对企业、高校,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习生制度也是国外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的重要机制之一,这种大面积招募、锻炼选拔和企业留用的新型招聘方式正在成为企业吸引和选拔优秀毕业生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目前在我国众多大中型企业当中,只有少数比较知名的企业利用寒暑假期间招募接受实习生,而且实习规模远远达不到学生实习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国的企业在建立实习生制度方面可以做出一定程度的尝试,以进一步开放激活我国整个实习生市场,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招聘到优秀的高级专业人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提升其社会知名度。
3.3政府层面
人才培养也是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和任务之一,目前高校专业实习困难也是政府主导扩招政策的直接后果。因此,政府部门在高校实习困难重重而企业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的情况下丝毫没有袖手旁观的理由。虽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不能以行政干预方法强制企业行为,但是政府在相关政策制定和实习环境改善方面却可以做很多事情:①倡导良好的实习氛围。政府可以利用媒体舆论工具进行必要的宣传,在社会、企业和高校中倡导良好的学生实习意识和氛围,从而减少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实习基地的社会阻力,同时鼓励大学生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积累社会知识;②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外对企业和实习生都有十分完备的法律进行规范,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目前能找到的针对实习的相关规定只有一份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64年8月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劳动实习试行条例》的通知,而这份通知的内容还停留在阶级斗争的政治基础上,并且有着浓重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很明显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了。虽然这几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相继出台一些针对实习生的规范性文件,但是由于企业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完善的实习生市场没有建成,从而使得这些法律法规形成不了气候,作用也大打折扣;③制定有利于高校专业实习的优惠政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仅仅依赖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来建立相应的实习机制显然不够,作为政府来说应该制定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例如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倾斜,以积极引导企业逐渐转变并实施实习生制度,从而形成广阔的实习市场以减轻高校实习压力。
总之,只有高校、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联合起来,从多方位、多角度探索并建立整套保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扩招后带来的专业实习教学环节的严峻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加胜,王心刚.关于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一点尝试[J].石油教育,2000,(2):65-66.
2乔玉.关于工科专业实习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97-98.
3王建英.关于实习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点尝试[J].中国轻工教育,2001,(2):47.
4 张雅君,张学文.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培养面向于21世纪的工程技术人才[J].试验技术与管理,1999,(1):24-25.
5 张根明,郑连元.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类本科专业实习探讨 [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4):97-99.
6 于燕,刘业懋.建设市场营销实习基地,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关于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基地的探讨[J].理论界,2003,(4):99-100.
[关键词]高校扩招,实习教学,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2-0155-04
实习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近年来由于观念意识、实习场所以及实习经费等方面的限制,专业实习成为走过场和一种形式,高校专业实习的教学效果呈现下滑的趋势。尤其是自从高校扩招以来,由于学生规模猛然扩大,而实习基地等相关配套设施却不能及时完善,相应的应急机制和措施又不能立刻奏效,从而导致实习教学环节达不到教学计划的要求和目的。实习环节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来说显得极其重要。然而,这种重要性正在被持续扩招的高校所忽视,学校在扩大招生规模时仅仅从校舍容量和师资队伍等必要的软硬件出发,却很少考虑扩招后学生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落实问题。为了改变高校扩招后专业实习困难这一普遍性问题,同时增强专业实习效果,有必要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建立实习保障机制。
1高校持续扩招后专业实习效果与存在问题
高校本科专业的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块。理论上,这些实习环节对于四年大学本科来说,无论从实习时间安排、还是教学计划与任务分解来说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很多高校由于主观上轻视实习环节的教学与管理,客观上由于实习基地建设与经费等问题导致实习成为一种形式,从而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同时,高校持续扩招也使得学生实习环节的教学资源相对减少,实习教学活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许多高校的认识实习变成了指导老师带队去企业“走马灯”式的参观,专业实习由“动手”变成了“观摩”,毕业实习时很多学生找不到对口单位等。90年代的大学生可能还对金工实习环节记忆犹新,因为那个时代基本上每个专业都要参加这样的实习教学,而且大多是在学校附属的加工厂参加实习,但是现在一些高校部分文科类专业正在逐步取消这一实习环节,原因是学生规模大、安排不过来。目前,高校本科生尽管按照教学计划拥有充足的实习时间,但是实习的实质内容却在不断缩水,导致实习效果快速下滑,这对于本科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以及综合素质培养来说极其不利。高校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学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和有限的实习教学资源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从而导致了学生实习教学环节难以保障、实习效果不佳。
高校扩招后专业实习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实习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实习基地建设是实习教学环节的基本保障,然而近年来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学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实习基地由于企业经营管理和改制问题纷纷中止与高校的合作,这使高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十分被动[1,2]。在高校持续扩招形势下,实习基地建设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被削弱,这是专业实习面临的首要问题;②实习由“动手”变成了“观摩”。实习作为实践性环节的内涵近年来正在发生“质变”,许多需要学生亲身实践的实习环节,在工厂和企业由于受到过多的限制而不能动手操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能“眼勤”但不能“手快”,而学生如果不能亲自动手将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③实习经费不足。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大学生实习的重要瓶颈,有时候即使学校能够联系较好的实习单位,由于交通、食宿和管理费用过高也只能作罢。高校扩招加快而经费增长有限,导致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的经费相对减少,甚至有时还要向实习单位交纳一定的实习费用;④实习教学环节管理松散。90年代,无论在观念意识还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习教学环节管理都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然而,目前的实习教学环节管理呈现出逐渐放松的状态,主要表现在师生对实习教学的重视程度下降、指导教师不能有效管理规模日益扩大的实习生队伍、缺乏有效的实习效果评价机制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相应的解决就不可能完成实习环节的教学计划和任务,更谈不上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2高校持续扩招后专业实习效果弱化的因素分析
造成高校专业实习困难重重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扩招之前的高校专业实习没有遇到这样多的困难呢?这是当前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因为只有找到困难发生的原因和本质所在,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笔者认为,从根本上影响高校扩招后专业实习困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高校扩招规模过大导致实习资源相对减少。自1999年高校持续扩招以来,其负面效应和引发的社会问题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有限的教学资源成为讨论的焦点[3]。扩招之前部分高校的专业实习资源通过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基本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但是高校各专业近年来扩招增幅太快,使得现有的实习资源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太少,而学校在实习资源建设方面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学生规模增长的速度。扩招以来,无论是高水平的大学还是地方一般院校均存在或多或少的专业实习问题,尤其是对于管理类专业来说问题更加突出。由于管理类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像其他专业那样在某一个单位就可以安排几十名实习生,而只能有限制地安排数名实习生。因此,安排一个班级学生的实习教学,就需要比其他专业联系更多的实习单位。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持续扩招无疑给专业实习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和考验,实习资源相对于专业扩招来说构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其次,市场经济环境使得实习基地建设日益困难。今天的高校与过去的高校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体制和背景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与国有企业均有共同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在与企业联系与沟通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国家、高校与企业之间已经建立起来一种较为顺畅的联合培养人才实习机制。然而,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使得现代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社会责任感日益淡化,而国有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纷纷改制或破产。高校与企业作为两个没有共同目标的实体,在联系建立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学校处于不利的“求人”地位。再加上由于近年来我国人才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饱和状态,企业一般也不愿意通过接纳实习生的方式为自己培养潜在的人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通常依靠校领导与做横向课题的老师等私人途径逐渐与大小工商企业建立联系,然后挂上实习基地牌子,而这种靠私人关系建立起来的实习基地又能坚持多久呢?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不愿意接纳实习生也有自己的苦衷,主要是因为接纳实习生需要专门的人来负责管理,要负责学生安全问题,同时还要提供相应的经费等,这是企业所不愿意承担的。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学校怎样与工商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以保障实习教学环节的效果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第三,实习意识淡薄并且没有建立起新形势下的实习保障机制。高校专业实习困难重重与学校师生对实习的认识和态度的变化也紧密相关。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大多生于80年代并拥有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缺乏足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不能在实习中吃苦耐劳。学生们对待实习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将实习教学与课堂教学同等对待。而且对于实习指导老师来说,面对大规模扩招后的专业实习教学也只能是尽其基本责任,繁重的实习指导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此外,高校在大规模扩招的形势下没有及时建立起来相应的实习保障机制,比如实习教学计划修订、经费预算、实习基地建立的方向与措施、实习效果的评价方法等均有待完善。在这样的条件下,实习意识淡薄、实习条件差造成实习效果不明显,实习效果不佳反过来又影响了师生的实习决心和意志,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怪圈。因此,要想打破这一现状,学校必须在从源头上给予相应的政策指导和实习资源保证,并通过各种手段来完善扩招后实习教学环节的各种保障机制[4]。
3高校持续扩招后专业实习保障措施与对策
面对高校持续扩招带来的专业实习教学环节问题,必须从多个角度建立一套保障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由于高校专业实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牵涉到学校、企业和社会诸多方面的责任和利益,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将其综合起来进行考虑。总体来说,高校扩招后专业实习教学环节保障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三个层面着手。
3.1学校层面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单位在解决实习问题时具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也是建立实习教学保障机制的关键环节。在巨大的实习压力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可通过多个方向努力来缓解这一困境:①进一步强化实习观念和实习意识。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专业实习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而不能在招生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忽视这一点。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实习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要在学生当中营造良好的实习氛围,加强学生的实习锻炼意识;②树立“大实习观念”并开展多元化的实习渠道。大实习观念即是指不要将专业实习概念仅仅限制于有组织的企业实习,还可以将实习的形式、内容和手段不断加以变化,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实习特点和要求。以广东工业大学管理类专业为例,在地方政策的引导下该校各专业近年来扩招增幅不断加大,相应的实习教学压力也日益凸现出来。但是该校所独创的“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稳定”与“机动”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压力,这里的“稳定”是指由学校与企业建立的合作关系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而“机动”主要是指在有规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各中小型企业、吸收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师主持的各种调研项目、开展课外创新活动等方式,将集中实习转化为分散实习,通过强化统一控制这一手段强化实习效果。经过调查分析,这种实习方式是有效的、可行的,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专业实习困难的问题;③结合专业特点与企业建立长期实习合作伙伴关系[5]。学校应该在明确自身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寻求实习合作伙伴企业。广东工业大学作为地方性的工科背景院校,各个专业主要面向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小型加工制造、工商贸易类企业,这种明确的培养目标,让企业感觉到学生正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增强了企业在建立长期实习合作伙伴过程中的愿望和积极性;④以新理论、新技术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实习模式[6]。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新型的现代化实习实验室已不是困难的事情。结合相应的专业特点,配以相应的硬件设施和实习软件,模拟各种生产与管理环境,让学生在实验室体验到各种生产技能与管理方法也将是一种缓解目前实习困难的有效发展思路。
3.2企业层面
企业是解决高校扩招后专业实习问题的又一重要环节,毕竟实习教学是要让学生走到企业当中去,没有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不能解决问题。从企业层面来说,要想解决目前的实习问题需要做三方面的努力:①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在不断追求利润等经营目标的同时,其接纳高校实习生、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正在逐渐淡化。大多数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到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而没有将精力转移到人才培养上来。事实上,企业一方面在招聘时抱怨大学生无实践经历,而另一方面却不给予大学生实习锻炼机会的做法,正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突出表现;②改变对实习的错误看法。目前大多数企业将接纳实习生视为企业的负担和累赘,他们认为企业在接受学生实习时不但要花费时间管理,还要负责安全问题和必要的支出费用,却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可以为企业选拔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提高其知名度,而这种潜在的巨大社会效益却没有得到企业的重视和开发;③建立实习生制度。建立实习生制度无论对企业、高校,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习生制度也是国外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的重要机制之一,这种大面积招募、锻炼选拔和企业留用的新型招聘方式正在成为企业吸引和选拔优秀毕业生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目前在我国众多大中型企业当中,只有少数比较知名的企业利用寒暑假期间招募接受实习生,而且实习规模远远达不到学生实习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国的企业在建立实习生制度方面可以做出一定程度的尝试,以进一步开放激活我国整个实习生市场,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招聘到优秀的高级专业人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提升其社会知名度。
3.3政府层面
人才培养也是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和任务之一,目前高校专业实习困难也是政府主导扩招政策的直接后果。因此,政府部门在高校实习困难重重而企业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的情况下丝毫没有袖手旁观的理由。虽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不能以行政干预方法强制企业行为,但是政府在相关政策制定和实习环境改善方面却可以做很多事情:①倡导良好的实习氛围。政府可以利用媒体舆论工具进行必要的宣传,在社会、企业和高校中倡导良好的学生实习意识和氛围,从而减少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实习基地的社会阻力,同时鼓励大学生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积累社会知识;②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外对企业和实习生都有十分完备的法律进行规范,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目前能找到的针对实习的相关规定只有一份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64年8月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劳动实习试行条例》的通知,而这份通知的内容还停留在阶级斗争的政治基础上,并且有着浓重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很明显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了。虽然这几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相继出台一些针对实习生的规范性文件,但是由于企业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完善的实习生市场没有建成,从而使得这些法律法规形成不了气候,作用也大打折扣;③制定有利于高校专业实习的优惠政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仅仅依赖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来建立相应的实习机制显然不够,作为政府来说应该制定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例如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倾斜,以积极引导企业逐渐转变并实施实习生制度,从而形成广阔的实习市场以减轻高校实习压力。
总之,只有高校、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联合起来,从多方位、多角度探索并建立整套保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扩招后带来的专业实习教学环节的严峻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加胜,王心刚.关于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一点尝试[J].石油教育,2000,(2):65-66.
2乔玉.关于工科专业实习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97-98.
3王建英.关于实习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点尝试[J].中国轻工教育,2001,(2):47.
4 张雅君,张学文.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培养面向于21世纪的工程技术人才[J].试验技术与管理,1999,(1):24-25.
5 张根明,郑连元.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类本科专业实习探讨 [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4):97-99.
6 于燕,刘业懋.建设市场营销实习基地,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关于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基地的探讨[J].理论界,2003,(4):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