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林中,红毛猩猩灵巧地在树枝间荡来荡去,似乎从来不为生活发愁。入夜,亚洲鼷鹿悄无声息地觅食,而刺尾豪猪由于行动笨拙,常常成为猫头鹰的腹中餐。
婆罗洲的降雨量非常充沛,长年累月的雨水,造就了最壮观的洞穴系统。而这些洞穴,就成了动物们自给自足的微观世界。
能结果的树木零星地分散在雨林各处,因此动物们必须在恰当的时候捷足先登。不过,就算找到了果树,还要面对激烈的竞争,谁也无法独占。
在婆罗洲的陆地边缘,淡水和海水的交汇造就了广袤的红树林湿地,对大多数陆地生物来说都不适合生存,而长鼻猴却能以此为家。
树冠高处的居民红毛猩猩雨林底层世界的猎杀游戏
热带雨林,是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各种潜伏的敌人随时可能出现在树干、树枝、树叶上,或者从天而降……在这个立体世界里,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物种——猎杀者和猎物,两者都在为生存而努力。
从地面到树冠区域,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栖息着不同的生物,此外,还有一些生物能在各层次区域间自由穿梭,红毛猩猩就是其中的代表。
红毛猩猩是亚洲唯一的巨猿,它们只栖息在婆罗洲和邻近的苏门答腊岛。它们不喜欢下到地面,因此也是唯一在树上生活的类人猿。它们灵巧地在树枝间荡来荡去,采食新鲜水果、嫩叶和树皮,吸食叶片上的天然雨露,似乎从来不为生活发愁。
由于阳光只能照射到洞口,因此洞穴深处永远处于黑暗之中,尽管如此,生命的力量也总是无孔不入——除了人们熟知的蝙蝠,金丝燕也是黑暗洞穴中的精灵。它们同样掌握了回音定位的天赋,可以在黑暗中自由地穿梭,寻找养育宝宝的地方。金丝燕不习惯栖居枝头,而是喜欢在岩壁定居,由于找不到筑巢材料,便只好自力更生,使用自己的唾液来制造,却在不经意间为人类造福——它们辛勤劳动两三个月才筑成的小窝,成为东南亚美食食材燕窝。 在洞穴底部,有一种非常轻松的生存方式。事实上,这里并不是洞穴中真正的泥土或岩石地面,而是一层厚厚的排泄物,但每一寸空间都挤满了蟑螂。这些卑微的食腐昆虫一辈子都不用奔波,偶尔死亡的蝙蝠或金丝燕,就是它们难得的佳肴,其血肉、骨骼甚至羽毛都会被吃得精光,从不浪费。
在洞穴更深处,没有了蝙蝠或金丝燕的踪迹,只有水流穿过岩石,钟乳石在缓慢成长,但这里同样不缺乏生命的存在。洞穴蟋蟀便是这里的主要居民之一,它们依靠长长的触须在黑暗中移动、觅食。这样的环境里,食物的种类并不多,它们只能来者不拒,矿物质、昆虫、小型浮游生物,甚至同类的尸体……
能结果的树木零星地分散在雨林各处,因此动物们必须在恰当的时候捷足先登。不过,就算找到了果树,还要面对激烈的竞争,谁也无法独占。一些巨大的果树能结出上万枚的果实,到了成熟的时刻,庞大的树冠层就像在举行一场流水席,松鼠、猩猩等擅长攀缘的动物各自占据一根枝头大快朵颐,各种鸟类则凭借飞行的优势挑挑拣拣,呈现出异常热闹的场面。
经过一番角逐,枝头的果实很快就被吃光,不过这是好事——种子被动物带到森林的各个角落,慢慢生根、发芽,逐渐又长成一棵棵大树。整片雨林,就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轮回中长盛不衰。
大多数植物都依靠美味的果实来吸引动物,从而得以传播下去,不过有一种特别的植物——龙脑香,却独创了一种优雅的“飞行传播法”。它的种子外部包裹着精巧的种皮,轻盈纤薄,三片分裂,形如蝉翼,清风拂过,它们脱离枝头的时候,就形同一架小型的“直升机”,旋转着御风而行,飘到远方的山石土缝之中。如果落到水面,它们便顺流而下。即使是落到地表落叶层上,也无需担心,因为龙脑香果实很好吃,是雨林里体型最大的动物——亚洲侏儒象的最爱。
在婆罗洲原始森林的深处,还生活着一种极其稀有的哺乳动物——苏门答腊犀牛。过去,它们曾广泛分布于各处,但由于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大多数犀牛都成了非法盗猎或林木采伐的牺牲品,如今这一族群的数量恐怕只剩下不到30头。少数幸存的犀牛,过着孤独的生活,每一头都能拥有大片林地。或许是这样长久的孤独,让它们养成了一种特殊的习惯——每一头犀牛吃草时,都会沿着一个大圆形的路线前进,几个月后才回到起点,然后再选一个方向,划出一个圆圈前进……这样的生活相对封闭,很难让雌性犀牛遇到配偶,在它们的世界里,两头犀牛的相遇,真的只能靠缘分。
红树林湿地上的特殊物种珊瑚礁,“海洋中的雨林”
在婆罗洲的陆地边缘,淡水和海水的交汇造就了广袤的红树林湿地。
长鼻猴是婆罗洲特有的物种,它们只栖息在红树林湿地和海岸森林的树冠之中。混合了海水和淡水的环境,对大多数陆地生物来说都不适合生存,而长鼻猴却能以此为家,它们适应群居,一起组队穿过河口和树林去觅食。红树林的树叶含有微量毒素,果实也非常苦涩,大多数动物都不敢吃,但长鼻猴却能吃得津津有味。长鼻猴大多大腹便便,巨大的胃里装满了能分解植物、促进消化的细菌,但它们却不能吃甜食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否则很可能会被胀死。
银叶猴也在这些红树林下的湿地中觅食,有趣的是,在成年雌性银叶猴的腹部,往往挂着一只金橘色的小猴子,不要惊讶,它们虽然看起来像是两个物种,但却是货真价实的母子。金橘色非常惹眼,也很容易被天敌注目,因此银叶猴宝宝一直都是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长到3个月大时,银叶猴宝宝的皮毛会慢慢变成和母亲一样的银灰色,然后才能离开母亲的怀抱,在湿地和树冠上跳跃、嬉戏。
红树林下的湿地上,远看起来似乎一无所有,但实际上,这里是食物充足的宝地。潮水一退,各种奇怪的生物就出现了:会在陆地上“行走”的弹涂鱼、站立着往前方直行的沙蟹、右足上的巨螯发育得特别大的招潮蟹……
当陆地边缘被海浪淹没之后,广袤的海面下,则是一个更加绚烂的世界。
被无数珊瑚礁环绕的热带海岸水域,生活着大量色彩缤纷的海洋生物,让这里永远不会寂寞。珊瑚礁被称为“海洋中的雨林”,它们孕育的大量微生物,养活了各种鱼类,同样也吸引了许多海洋掠食者。有“海中猎人”之称的金梭鱼,成群结队来到珊瑚礁捕食,它们有时会以转轮队形游动,有时会组成线形队列,远远望去,如同一团漂浮在海中的云雾。
是的,婆罗洲是神秘而精彩的。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94年以来,已有约400个新物种在婆罗洲被发现,但是,这里还有更多的物种没有进入人类的视野。当地球上越来越多地方的环境遭到破坏,这片原始而古老的热带雨林,无疑是大自然留给人类最后的遗产,值得全人类去细心呵护。
婆罗洲的降雨量非常充沛,长年累月的雨水,造就了最壮观的洞穴系统。而这些洞穴,就成了动物们自给自足的微观世界。
能结果的树木零星地分散在雨林各处,因此动物们必须在恰当的时候捷足先登。不过,就算找到了果树,还要面对激烈的竞争,谁也无法独占。
在婆罗洲的陆地边缘,淡水和海水的交汇造就了广袤的红树林湿地,对大多数陆地生物来说都不适合生存,而长鼻猴却能以此为家。

树冠高处的居民红毛猩猩雨林底层世界的猎杀游戏
热带雨林,是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各种潜伏的敌人随时可能出现在树干、树枝、树叶上,或者从天而降……在这个立体世界里,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物种——猎杀者和猎物,两者都在为生存而努力。
从地面到树冠区域,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栖息着不同的生物,此外,还有一些生物能在各层次区域间自由穿梭,红毛猩猩就是其中的代表。
红毛猩猩是亚洲唯一的巨猿,它们只栖息在婆罗洲和邻近的苏门答腊岛。它们不喜欢下到地面,因此也是唯一在树上生活的类人猿。它们灵巧地在树枝间荡来荡去,采食新鲜水果、嫩叶和树皮,吸食叶片上的天然雨露,似乎从来不为生活发愁。



由于阳光只能照射到洞口,因此洞穴深处永远处于黑暗之中,尽管如此,生命的力量也总是无孔不入——除了人们熟知的蝙蝠,金丝燕也是黑暗洞穴中的精灵。它们同样掌握了回音定位的天赋,可以在黑暗中自由地穿梭,寻找养育宝宝的地方。金丝燕不习惯栖居枝头,而是喜欢在岩壁定居,由于找不到筑巢材料,便只好自力更生,使用自己的唾液来制造,却在不经意间为人类造福——它们辛勤劳动两三个月才筑成的小窝,成为东南亚美食食材燕窝。 在洞穴底部,有一种非常轻松的生存方式。事实上,这里并不是洞穴中真正的泥土或岩石地面,而是一层厚厚的排泄物,但每一寸空间都挤满了蟑螂。这些卑微的食腐昆虫一辈子都不用奔波,偶尔死亡的蝙蝠或金丝燕,就是它们难得的佳肴,其血肉、骨骼甚至羽毛都会被吃得精光,从不浪费。
在洞穴更深处,没有了蝙蝠或金丝燕的踪迹,只有水流穿过岩石,钟乳石在缓慢成长,但这里同样不缺乏生命的存在。洞穴蟋蟀便是这里的主要居民之一,它们依靠长长的触须在黑暗中移动、觅食。这样的环境里,食物的种类并不多,它们只能来者不拒,矿物质、昆虫、小型浮游生物,甚至同类的尸体……

能结果的树木零星地分散在雨林各处,因此动物们必须在恰当的时候捷足先登。不过,就算找到了果树,还要面对激烈的竞争,谁也无法独占。一些巨大的果树能结出上万枚的果实,到了成熟的时刻,庞大的树冠层就像在举行一场流水席,松鼠、猩猩等擅长攀缘的动物各自占据一根枝头大快朵颐,各种鸟类则凭借飞行的优势挑挑拣拣,呈现出异常热闹的场面。
经过一番角逐,枝头的果实很快就被吃光,不过这是好事——种子被动物带到森林的各个角落,慢慢生根、发芽,逐渐又长成一棵棵大树。整片雨林,就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轮回中长盛不衰。
大多数植物都依靠美味的果实来吸引动物,从而得以传播下去,不过有一种特别的植物——龙脑香,却独创了一种优雅的“飞行传播法”。它的种子外部包裹着精巧的种皮,轻盈纤薄,三片分裂,形如蝉翼,清风拂过,它们脱离枝头的时候,就形同一架小型的“直升机”,旋转着御风而行,飘到远方的山石土缝之中。如果落到水面,它们便顺流而下。即使是落到地表落叶层上,也无需担心,因为龙脑香果实很好吃,是雨林里体型最大的动物——亚洲侏儒象的最爱。

在婆罗洲原始森林的深处,还生活着一种极其稀有的哺乳动物——苏门答腊犀牛。过去,它们曾广泛分布于各处,但由于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大多数犀牛都成了非法盗猎或林木采伐的牺牲品,如今这一族群的数量恐怕只剩下不到30头。少数幸存的犀牛,过着孤独的生活,每一头都能拥有大片林地。或许是这样长久的孤独,让它们养成了一种特殊的习惯——每一头犀牛吃草时,都会沿着一个大圆形的路线前进,几个月后才回到起点,然后再选一个方向,划出一个圆圈前进……这样的生活相对封闭,很难让雌性犀牛遇到配偶,在它们的世界里,两头犀牛的相遇,真的只能靠缘分。
红树林湿地上的特殊物种珊瑚礁,“海洋中的雨林”
在婆罗洲的陆地边缘,淡水和海水的交汇造就了广袤的红树林湿地。
长鼻猴是婆罗洲特有的物种,它们只栖息在红树林湿地和海岸森林的树冠之中。混合了海水和淡水的环境,对大多数陆地生物来说都不适合生存,而长鼻猴却能以此为家,它们适应群居,一起组队穿过河口和树林去觅食。红树林的树叶含有微量毒素,果实也非常苦涩,大多数动物都不敢吃,但长鼻猴却能吃得津津有味。长鼻猴大多大腹便便,巨大的胃里装满了能分解植物、促进消化的细菌,但它们却不能吃甜食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否则很可能会被胀死。

银叶猴也在这些红树林下的湿地中觅食,有趣的是,在成年雌性银叶猴的腹部,往往挂着一只金橘色的小猴子,不要惊讶,它们虽然看起来像是两个物种,但却是货真价实的母子。金橘色非常惹眼,也很容易被天敌注目,因此银叶猴宝宝一直都是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长到3个月大时,银叶猴宝宝的皮毛会慢慢变成和母亲一样的银灰色,然后才能离开母亲的怀抱,在湿地和树冠上跳跃、嬉戏。
红树林下的湿地上,远看起来似乎一无所有,但实际上,这里是食物充足的宝地。潮水一退,各种奇怪的生物就出现了:会在陆地上“行走”的弹涂鱼、站立着往前方直行的沙蟹、右足上的巨螯发育得特别大的招潮蟹……
当陆地边缘被海浪淹没之后,广袤的海面下,则是一个更加绚烂的世界。
被无数珊瑚礁环绕的热带海岸水域,生活着大量色彩缤纷的海洋生物,让这里永远不会寂寞。珊瑚礁被称为“海洋中的雨林”,它们孕育的大量微生物,养活了各种鱼类,同样也吸引了许多海洋掠食者。有“海中猎人”之称的金梭鱼,成群结队来到珊瑚礁捕食,它们有时会以转轮队形游动,有时会组成线形队列,远远望去,如同一团漂浮在海中的云雾。
是的,婆罗洲是神秘而精彩的。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94年以来,已有约400个新物种在婆罗洲被发现,但是,这里还有更多的物种没有进入人类的视野。当地球上越来越多地方的环境遭到破坏,这片原始而古老的热带雨林,无疑是大自然留给人类最后的遗产,值得全人类去细心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