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湖南省2008-2018年县域行政单元农业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与面板Tobit回归模型,结合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研究期内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整体处于中等效率水平;空间变化呈现自西向东递减、自南向北递增趋势,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②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来看,除2009-2010、2015-2017年外,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相关特征和波动性空间集聚现象;从局部空间分异来看,处于空间正相关的县域的数量在研究
【机 构】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中国湖南长沙410004;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中国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中国湖南长沙4100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湖南省2008-2018年县域行政单元农业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与面板Tobit回归模型,结合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研究期内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整体处于中等效率水平;空间变化呈现自西向东递减、自南向北递增趋势,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②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来看,除2009-2010、2015-2017年外,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相关特征和波动性空间集聚现象;从局部空间分异来看,处于空间正相关的县域的数量在研究期内逐年下降,区域农业生态效率的集聚性呈现递减趋势.农业生态效率高高(HH)集聚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空间上有明显的向邻接地区扩散的趋势;低低(LL)集聚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南部和西部地区.③不同尺度的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差异明显,其中,农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口数量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负影响,GDP和城镇化率对农业生态影响在不同尺度具有不确定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经济社会对新业态就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新业态为当前经济环境下就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2021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应加强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关于促进新业态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密集出台,但也存在具体政策目标缺乏针对性和新业态主体适用性不足等问题.通过对新业态下的就业问题与促进就业财税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我国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在针对性与落实度、税收优惠同财政支出间的预算平衡性以及职业培训政策的供给度和瞄准度等方面还有待改进,
推进和完善成渝地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川战略使命开好局、护好航的制度保障要求.当前成渝地区知识产权协同立法工作、执法协作、司法协作及信息互通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区域知识产权人才多向度、常态化交流机制尚未健全,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系统性建设等亟待完善.建议以成都设立知识产权法院作为完善成渝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协同机制的突破口,强化知识产权领域跨行政区划协同立法、执法和司法实践,建立成渝地区常态化知识产权工作人员交流机制,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打造成渝地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全方位公共服务体系.
森林康养旅游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EFE和IFE矩阵筛选出影响山西太行山森林康养旅游建设的主要战略因素,并构建了 SWOT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山西太行山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的主要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运用四象限法确定战略坐标,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山西太行山森林康养旅游发展机遇较大,优势较强,劣势和威胁相对较小.其中最大优势为气候环境优越;主要劣势为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体系匮乏;最大机遇是政策有力支持;最大威胁是生态保护任务艰巨.2)战略坐标P(X,Y)
以长江经济带干线流域为研究单元,基于旅游产业系统环境脆弱性概念界定和“敏感性—应对能力”框架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脆弱性和障碍度模型,探讨了区域旅游产业系统环境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并对障碍因子进行诊断识别,研究发现:①时间维度,流域旅游产业系统环境敏感性与应对能力呈“并驾齐驱”式同步增长态势,整体脆弱性表现为“震荡起伏”式有序下降,且时序分异特征鲜明.②空间维度,流域旅游产业系统环境脆弱性具有显著的动态演替性,下游环境高风险区呈现空间集群特性,但区段脆弱性程度不断下降,中游脆弱性呈“先降后升”演变走势,上游脆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此,文章采用1978-2018年中国省域人口和GDP数据,探究四大区域人口与经济重心演进态势及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①四大区域人口与经济重心演进态势差异显著.整体上,人口重心东部向西南移动,中部向东北移动,西部向西北移动,东北向西南移动;经济重心东部向西南移动,中部移动方向持续变化,西部和东北均向西南和东北往复移动.②社会经济要素对区域人口密度的影响系数整体较小,工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