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型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而拓展型、探究型课程或教育实践活动则是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我校秉承“全人教育”办学理念,以头脑奥林匹克(简称“OM”)精神为依托,在整合现有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拓出慧心校本课程,为学生实践与创新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一、找准课程整合点
找准课程整合点,其实质就是找到课程性质的重合点,以此开拓新的课程体系。学校将《品德与生活(社会)》《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与一项活动整合,整合后的课程属于校本拓展性课程,隶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范畴。整合时,我们发现这几门课程性质高度一致,都具有诸如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过程性、综合性、创造性等特点;这些课程的目标、实施方式和评价均尊重综合性课程的特点,原则和操作方式基本相同。在科学分析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我们将品德、综合实践活动、劳技、“OM”的核心目标全部拎出,将它们的目标系统打散,研究其中的关联度并重构一个融合的目标体系,然后以此设计现行的慧心课程目标体系。接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重新编排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方式,以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慧心课程”秉承大综合概念,慧心是本课程的最高目标,意即“智慧的心灵”,用智慧(创造力、健全的人格)把世界变得更美好。本课程设计直接来源于学校“平衡发展、快乐成长” 的培养目标,力图打造学生心目中“最好玩”且終身受益的课程,以更好地促进“全人教育”的实施。
二、融合核心精神
“OM”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宗旨是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问题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学生要解决问题,必须学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通过观察收集信息来开拓思路、确定目标和选择解题方案。教学中,教师依据这一核心精神,重构教学单元。比如,鄂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喜欢我的学校》单元,我们通过增删、调整、糅合,形成了以自主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融合性为主要特征的“主题模块”式单元板块,化身为两大综合性学习主题,即校园探秘活动和校园故事创作。主题一包含四个篇章:一是观察学校、提出问题,接着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二是开展校园小主人体验活动以及即兴小辩论活动;三是戴上六顶思考帽进行“看附小变化,知附小历史”交流会;四是头脑风暴法,比如开展“我骄傲,我是附小人”广告设计。主题二则是三部曲:一是由熟悉的校园生活介入思维训练,二是多元智能下的校园连环故事创作,三是合作学习下的未来学校我设计。
通过将核心精神融合于课堂,学校各门学科界线模糊了,但活动更真实,更有效果了。新创设的目标和评价体系打破了原有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分级界线,从体验与过程、品质与能力、协作与创意等方面去测评,更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与表现的综合能力。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表达、认同、质疑、思考、感悟,学习过程超越了知识本身,践行了以生为本的教育。
三、搭建实践平台
“慧心课程”一个重要目标是对实践能力的培养,“OM”项目任务能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实践机会。“OM”的长期题是开放性的项目任务,每道题一般由七名学生通过几个月的实践来完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解题方案、确定主题、编写剧本、制作服装与道具、排练、艺术表演等诸多环节来完成项目任务。最初,在慧心课堂上,教师只是单纯地借用“OM”长期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巧妙地把年段品德课程的核心要求融入“OM”长期题中,合理地完成了长期题的改编。例如,把四年级的长期题《小小美食家》融入四年级上册品社课《我的家乡》和《家乡的变化》等单元核心要求,五年级的长期题《寓言》融入五上品社全册核心要求,六年级的《时光旅行者》则融入六下品社《我们一起走过》《只有一个地球》等单元核心要求。改编后的长期题,目标更具体、系统,更有针对性;改编后的内容则架起了学生真实生活与想象的桥梁,评价的维度更广泛、指向性更明确。
研究表明,我校以“OM”精神为核心的“慧心课程”,彰显了实践加创新、整合显智慧的魅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可多得的良好载体,我们将继续深化课题研究,并逐步物化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一、找准课程整合点
找准课程整合点,其实质就是找到课程性质的重合点,以此开拓新的课程体系。学校将《品德与生活(社会)》《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与一项活动整合,整合后的课程属于校本拓展性课程,隶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范畴。整合时,我们发现这几门课程性质高度一致,都具有诸如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过程性、综合性、创造性等特点;这些课程的目标、实施方式和评价均尊重综合性课程的特点,原则和操作方式基本相同。在科学分析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我们将品德、综合实践活动、劳技、“OM”的核心目标全部拎出,将它们的目标系统打散,研究其中的关联度并重构一个融合的目标体系,然后以此设计现行的慧心课程目标体系。接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重新编排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方式,以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慧心课程”秉承大综合概念,慧心是本课程的最高目标,意即“智慧的心灵”,用智慧(创造力、健全的人格)把世界变得更美好。本课程设计直接来源于学校“平衡发展、快乐成长” 的培养目标,力图打造学生心目中“最好玩”且終身受益的课程,以更好地促进“全人教育”的实施。
二、融合核心精神
“OM”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宗旨是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问题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学生要解决问题,必须学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通过观察收集信息来开拓思路、确定目标和选择解题方案。教学中,教师依据这一核心精神,重构教学单元。比如,鄂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喜欢我的学校》单元,我们通过增删、调整、糅合,形成了以自主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融合性为主要特征的“主题模块”式单元板块,化身为两大综合性学习主题,即校园探秘活动和校园故事创作。主题一包含四个篇章:一是观察学校、提出问题,接着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二是开展校园小主人体验活动以及即兴小辩论活动;三是戴上六顶思考帽进行“看附小变化,知附小历史”交流会;四是头脑风暴法,比如开展“我骄傲,我是附小人”广告设计。主题二则是三部曲:一是由熟悉的校园生活介入思维训练,二是多元智能下的校园连环故事创作,三是合作学习下的未来学校我设计。
通过将核心精神融合于课堂,学校各门学科界线模糊了,但活动更真实,更有效果了。新创设的目标和评价体系打破了原有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分级界线,从体验与过程、品质与能力、协作与创意等方面去测评,更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与表现的综合能力。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表达、认同、质疑、思考、感悟,学习过程超越了知识本身,践行了以生为本的教育。
三、搭建实践平台
“慧心课程”一个重要目标是对实践能力的培养,“OM”项目任务能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实践机会。“OM”的长期题是开放性的项目任务,每道题一般由七名学生通过几个月的实践来完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解题方案、确定主题、编写剧本、制作服装与道具、排练、艺术表演等诸多环节来完成项目任务。最初,在慧心课堂上,教师只是单纯地借用“OM”长期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巧妙地把年段品德课程的核心要求融入“OM”长期题中,合理地完成了长期题的改编。例如,把四年级的长期题《小小美食家》融入四年级上册品社课《我的家乡》和《家乡的变化》等单元核心要求,五年级的长期题《寓言》融入五上品社全册核心要求,六年级的《时光旅行者》则融入六下品社《我们一起走过》《只有一个地球》等单元核心要求。改编后的长期题,目标更具体、系统,更有针对性;改编后的内容则架起了学生真实生活与想象的桥梁,评价的维度更广泛、指向性更明确。
研究表明,我校以“OM”精神为核心的“慧心课程”,彰显了实践加创新、整合显智慧的魅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可多得的良好载体,我们将继续深化课题研究,并逐步物化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