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上)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优等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errr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O.1 融会贯通者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学生就懂得勤奋学习、刻苦攻读的道理。勤奋学习本身是很好的,但很多学生却错误地认为,勤奋学习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获取特定的文凭或优异的成绩。一些学校和老师也把大量精力花在如何培养“考试机器”上面。
  这种把考试和文凭当作学习的唯一目标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一旦进入了工作岗位,会考试和能否记住答案已不重要了,如果只为了文凭和考试而学习,不掌握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即便获取了文凭和好的成绩,也一定无法跟上21世纪的节拍,并会在工作中成为陈旧的落伍者。
  我认为融会贯通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融会贯通的一个要点是必须具有清晰而灵活的思维。一些软件公司招聘研发人员的时候,除了要考察应聘者的基本编程能力、算法知识和项目经验以外,还经常用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思维挑战题”(例如:“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的”、“请评价一下你刚刚使用过的电梯的人机界面”)。这些题并不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智力测验”或“脑筋急转弯”类的试题,它们的真正目的是要测试应聘者在独立思考时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如果一个应聘者回答出了好几种答案,那更加证明了他是一个思维活跃的人。如果一个人的回答不合逻辑,或干脆答不上来,或在回答后一口咬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就算他考试时取得过优异的成绩,我们也会怀疑他是不是一个只会背书和考试,而不善于灵活应变,融会贯通的人。
  融会贯通也意味着你必须学会解决那些从未见过,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
  NO.2 创新实践者
  科研领域和产业界往往会有一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倾向。许多研发成果只是片面地追求“科技领先”或是“概念独特”,许多研究员只是追求发表论文而不考虑创新的结果是否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被大多数用户接受。
  例如,1996年我在SGI公司领导一个研发团队开发了一个非常酷、非常棒的三维浏览器,也赢得了很多大奖。但当时我们只顾埋头创造,却没有做好市场分析和调查,看一看这么酷这么棒的浏览器在市场上到底能否被普通用户接受。结果,因为该产品没有市场,这个创新无法为公司创造任何价值,我们的产品等于白做了。
  这个惨痛经验的教训就是:创新必须为实践服务,“为了创新而创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反之,只有不忘创新,我们的实践才能充满活力和激情,不断研发出卓越的产品。
  Google公司的两位创始人——谢尔盖
其他文献
我们在巴尔的摩的房子正对着街对面的琼斯哈布金医院的诊所大门。我们住在楼下,楼上的房间则出租给那些前来应诊的外地病人。  一个夏天的夜晚,我正在准备全家的晚饭,听到有人敲门,开门后我发现面前站着一个形容可怖的男人,“天哪,他比我八岁时的个头高不了多少。”看着那个佝偻枯萎的身体我暗自思忖,但最让人感到害怕的还是他那张因膨胀、红肿和粗糙而造成的极不协调的脸。  他开始说话,声音彬彬有礼,“晚上好,我想问
这是一组来自北京五十四中学学生的美术作品,是他们对现实的精神对抗和情感宣泄,看了之后,是否也同样触动着你的心弦?
今年春天,我应邀到台北一所高中演讲,没去之前,里面的老师就吓唬我:“别把学生估得太高了,今天的高中男生可不比从前,他们自以为了不得,什么人都不看在眼里。尤其可怕的是,他们居然黑白不分,譬如举行班际的合唱比赛,明明表现杰出的,他们却发出嘘声;至于那荒腔走板的,他们反而猛鼓掌叫好……”  当天我到台上,场面果然不含糊,前面校长讲话,我没听清楚几个字。轮到我演讲,虽然安静了不少,却老觉得好像有蜜蜂在飞。
事情发生在很久以前。  有一天,二十几个老女人聚集在村里的纺纱作坊干活,一个年轻人突然心血来潮,想捉弄一下这些女工。他拿着一条大床单和一支蜡烛,到了教堂墓地,想找一个死人头骨。几天前,有人收集了一堆遗骨,准备把它们合葬进一个墓穴。年轻人随手捡起一个头骨,来到河边把它洗净,插上一支点燃的蜡烛,又返回村里。他进了村,用白床单裹起身子,就去了纺纱女工那里。  一个“幽灵”出现在那些女人中间,晃动着他那骷
译/(韩)金振宝    在2007年12月进行的新一届韩国大选上,大国家党候选人、现代集团前总裁李明博以绝对优势,当选为韩国下任总统。作为青瓦台的主人,李明博的人生历程充满了奋斗与抗争,正是绝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意志,造就了他今日的成功。    在异国辛酸生活中长大    我的父亲李忠宇出生在一户农家,是三兄弟中最小的一个。因为家里的地都分给了老大和老二,父亲从小就到处流浪。1935年,父亲与几位老
作为一个成功的艺人,刘若英每年的片酬和广告、代言等收入,加起来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可对于感性多于理性的刘若英来说,和很多艺人一样,她也是个对数字没有概念的人。用刘若英自己的话来说,她就是个理财的外行。   不过,刘若英庆幸自己不仅是个外行,而且还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外行,因此,她的理财原则很简单,那就是按照好学好操作的“532法则”,来处理自己的钱就行了。   刘若英所谓“532法则”,也就是将收入
2007年1月15日20时30分,一代元勋薄一波同志在京逝世,享年99岁。  在薄一波同志的简历中,有这样一句引人注目的话:薄一波同志于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至今已为党奋斗了80年。他是党的七大选出的中央委员中最后逝世的一位,也是党的八届一中全会选出的政治局成员中最后逝世的一位,堪称我党德高望重的一位资深元老。  本文选取薄老革命生涯中的几个片段,以飨读
我许多次想就《唐诗三百首》写点什么,但许多次都住手了。我不太敢轻易碰这本书。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太不寻常了,它乃是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它是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唐诗中的地名。唐诗中地名出现得极其频繁,“渭川田家”、“春泛若耶溪”、“秋登兰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俯首即是地名甚至溶进诗句:“落日欲没岘山西”,“洛阳女儿对门居”、“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地名入诗直到了浑然
盛夏的北京,风和日丽,景色宜人,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利用到北京开会之机,拜访了曾在广西剿匪立下战功的董占林将军。  董占林,1923年11月出生在河北省房山县张坊镇一个贫苦之家,当过小长工。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抗日战争,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建国后参加广西剿匪,参加过抗美援朝,参加过平息西藏叛乱和中印边界反击战。他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
温馨的提示:在与人交往中,小的摩擦时有发生。朋友的伤害可能是无心的,帮助却是真诚的。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对你的真心帮助,你将会发现,真心的朋友会不断增多。   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旅途中他们为了一件小事争吵起来,甲打了乙一记耳光。乙觉得深受屈辱,一个人走到帐篷外,默默地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他们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一片绿洲,停下来饮水和洗澡。在河边,乙差点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