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2-000-01
摘 要 采用精神卫生调查问卷SCL—90,对实施健身运动处方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健身运动处方对参与者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对人际关系、焦虑等方面的调节和改善有一定作用。健身运动处方的运用要考虑处方内容、形式、负荷强度的安排。
关键词 健身运动处方 心理健康 SCL—90 心理效应
在高校推行运动处方体育课将给学生带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教学模式,摆脱学生早已厌倦的竞技化教学内容。运动处方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可行性,是在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兴趣、爱好等个性化基础上制定的。健身运动处方将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人际关系、焦虑等方面的调节和改善有一定作用。因此,运动处方的运用更能切合学生实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20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3级学生经量表测试后,选出了30名呈现出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同学,平均年龄18.2±0.83岁,生活和学习条件基本相同,均无器质性疾病,无专项运动训练史。
(二)研究方法
1.测试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2.制定心理障碍运动处方的方法:以“(220-年龄10)60%-80%”为适宜的靶心率范围,再据此制定运动处方;3.练习方法:采用健身12min跑的锻炼方法集体练习10周时间,每周4次,每次练习25min,测试者随时监测心率,使受试者的心率保持在靶心率范围内。4.实验方案:实验前,先用SCL—90量表组织测量,经10周练习后,再用该量表进行测试。测试和练习前后都没有对学生暗示,以保证学生在自然的条件下进行实验。5)数据处理:所得数据利用SPSSv10.0软件包,求平均数(X)、标准差(S);并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显著性P<0.05。
二、研究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心理疾病检查量表,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每一个因子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当个体在某一因子的得分大于2时,即超出正常均分,则个体在该方面就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可以看出,实验前运动组和对照组9项因子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均高于全国正常成人水平,尤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国内正常成人水平;运动组经过3个月的瑜伽训练,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因子水平显著下降。对照组实验前后各项指标均没有显著性变化。
三、运动处方干预对策
(一)神经衰弱型运动处方项目选择
神经衰弱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脑功能衰弱,经常出现伤感、烦恼、焦虑等情绪体验。用脑稍久便感到十分疲惫,严重者甚至一用脑或翻书阅读就感到头痛脑胀,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入睡困难、多梦,还表现出消化不良等。这种状态,可迅速做舒缓神经的运动。如健身慢跑、广播操、跳绳、骑自行车、交谊舞、气功放松功、太极拳、木兰拳、毽球等。这些运动虽然强度不大,但经常锻炼能消除大脑的疲劳和紧张,恢复精力,阻止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二)孤独、怪僻型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大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那你就应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会帮助你慢慢地改变孤僻的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并热爱集体。
(三)急躁、易怒型
倘若你发现自己遇事容易急躁、感情容易冲动,那就应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射击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这一类体育活动能帮助你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善。
(四)遇事过分紧张型
一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过度紧张、失常(如考试),那应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篮、排球等项目。因为场上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应付,才能在比赛中占取优势,取得胜利。经常在这种激烈的场合中接受锻炼,遇事就不会过分的紧张,办事从容有效。
四、结论
在制定科学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外体育运动处方中,需要及时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不断进行实验。要建立以应用、推广、普及优化为主线,以管理、监督、反馈、评估为实施体系。同时,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艰巨的任务,应实施以“促进发展为主,防治障碍为辅”的模式,即在工作方式上把教育、咨询、学生的主动参与三者结合起来,方能达到最佳的促进作用。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用的可行性研究》,编号1413007,成果论文。
参考文献:
[1] 刘群,孙远刚.走向卓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1.
[2] 高希庚,孙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9.
[3] 刘俊庭,吴纪饶.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4] 田继宗.运动处方教学模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2.
[5] 于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4.11(1):87-89.
[6] 钱焕琦.大学生心理卫生——迈向21世纪的通行证[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摘 要 采用精神卫生调查问卷SCL—90,对实施健身运动处方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健身运动处方对参与者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对人际关系、焦虑等方面的调节和改善有一定作用。健身运动处方的运用要考虑处方内容、形式、负荷强度的安排。
关键词 健身运动处方 心理健康 SCL—90 心理效应
在高校推行运动处方体育课将给学生带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教学模式,摆脱学生早已厌倦的竞技化教学内容。运动处方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可行性,是在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兴趣、爱好等个性化基础上制定的。健身运动处方将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人际关系、焦虑等方面的调节和改善有一定作用。因此,运动处方的运用更能切合学生实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20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3级学生经量表测试后,选出了30名呈现出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同学,平均年龄18.2±0.83岁,生活和学习条件基本相同,均无器质性疾病,无专项运动训练史。
(二)研究方法
1.测试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2.制定心理障碍运动处方的方法:以“(220-年龄10)60%-80%”为适宜的靶心率范围,再据此制定运动处方;3.练习方法:采用健身12min跑的锻炼方法集体练习10周时间,每周4次,每次练习25min,测试者随时监测心率,使受试者的心率保持在靶心率范围内。4.实验方案:实验前,先用SCL—90量表组织测量,经10周练习后,再用该量表进行测试。测试和练习前后都没有对学生暗示,以保证学生在自然的条件下进行实验。5)数据处理:所得数据利用SPSSv10.0软件包,求平均数(X)、标准差(S);并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显著性P<0.05。
二、研究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心理疾病检查量表,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每一个因子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当个体在某一因子的得分大于2时,即超出正常均分,则个体在该方面就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可以看出,实验前运动组和对照组9项因子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均高于全国正常成人水平,尤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国内正常成人水平;运动组经过3个月的瑜伽训练,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因子水平显著下降。对照组实验前后各项指标均没有显著性变化。
三、运动处方干预对策
(一)神经衰弱型运动处方项目选择
神经衰弱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脑功能衰弱,经常出现伤感、烦恼、焦虑等情绪体验。用脑稍久便感到十分疲惫,严重者甚至一用脑或翻书阅读就感到头痛脑胀,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入睡困难、多梦,还表现出消化不良等。这种状态,可迅速做舒缓神经的运动。如健身慢跑、广播操、跳绳、骑自行车、交谊舞、气功放松功、太极拳、木兰拳、毽球等。这些运动虽然强度不大,但经常锻炼能消除大脑的疲劳和紧张,恢复精力,阻止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二)孤独、怪僻型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大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那你就应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会帮助你慢慢地改变孤僻的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并热爱集体。
(三)急躁、易怒型
倘若你发现自己遇事容易急躁、感情容易冲动,那就应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射击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这一类体育活动能帮助你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善。
(四)遇事过分紧张型
一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过度紧张、失常(如考试),那应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篮、排球等项目。因为场上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应付,才能在比赛中占取优势,取得胜利。经常在这种激烈的场合中接受锻炼,遇事就不会过分的紧张,办事从容有效。
四、结论
在制定科学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外体育运动处方中,需要及时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不断进行实验。要建立以应用、推广、普及优化为主线,以管理、监督、反馈、评估为实施体系。同时,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艰巨的任务,应实施以“促进发展为主,防治障碍为辅”的模式,即在工作方式上把教育、咨询、学生的主动参与三者结合起来,方能达到最佳的促进作用。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用的可行性研究》,编号1413007,成果论文。
参考文献:
[1] 刘群,孙远刚.走向卓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1.
[2] 高希庚,孙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9.
[3] 刘俊庭,吴纪饶.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4] 田继宗.运动处方教学模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2.
[5] 于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4.11(1):87-89.
[6] 钱焕琦.大学生心理卫生——迈向21世纪的通行证[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