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思路 把握要点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in5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现代文阅读作用类试题题型主要有:分析某件事、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采用不同人称的作用。在了解这些题型的基础上,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引出观点,结合文本做具体分析,明确答题思路,把握答题要点,夺得高分并非难事。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作用类试题 设题特点 应试策略
  
  近年来,现代文阅读作用类试题一直是深受命题者青睐的试题类型之一:2007年即有十套试题设有这种题型,2008年也有全国卷Ⅰ、北京卷、湖北卷、四川卷、浙江卷、福建卷、江苏卷、山东卷、宁夏/海南卷等设有此类题型,2009年更在多套试题中出现。由此可见,作用类试题在高考阅读中的重要地位。高考作用类试题设题有什么特点?我们应如何来做好这类题?下面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略作梳理、分析,以期对同学们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题型一:分析某件事、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这是作用类常考的题型。如,2004年天津卷(阅读材料是《春从心出》)第20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2004年全国卷Ⅲ(阅读材料是《快乐的死亡》)第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论文,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9年江苏卷(阅读材料是《上善若水》)第11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2009年山东卷(阅读材料是《记住回家的路》)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些题目考查的是对文中某件事、某句话作用的理解,必须联系全文内容来解答,尤其是上下文的内容。我们做题时可按以下步骤明确思路、把握要点:
  1.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方面,紧扣文章主题、作者情感来分析;结构方面,注意语句在文中的位置。
  文首句:照应标题(开篇点题);与结尾呼应;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总领下文;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设置悬念。
  文中句: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开启下文),照应。
  文末句: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卒章显志,揭示中心;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如上述天津卷第20题可这样作答:①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2009年江苏卷第11题可这样作答: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思考。2009年山东卷第19题可这样作答:以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作铺垫。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结合语境,注意语句在文中的位置,看该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二要结合句子内容,看该句在表达文章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2.由观点到分析、由术语到具体解说,分点分条作答。涉及到表现手法类,分三步作答:先指出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含修辞手法),再回答该手法在文中是如何运用的,最后分析该手法的作用。
  如上述2004年全国卷Ⅲ第19题可这样作答:①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步骤一)②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步骤二)③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步骤三)
  (解答这类题目,尽可能按分值分点分条作答,因为高考阅卷采点给分。一般而言,2分题1—2个要点,4分题至少2个要点,6分题至少3个要点。各要点独立,从不同角度作答,而非包含、同一关系。作答时每一要点按先观点后分析的顺序。)
  题型二: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如,2007年湖北卷(阅读材料是《月月行色》)第27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2008年浙江卷(阅读材料是《乌米》)第19题:指出第⑤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2009年浙江卷(阅读材料是《魔盒》)第12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连续三年均考查了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我们做题时可按以下步骤明确思路、把握要点:
  1.首先,我们了解景物描写有哪些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观察角度之高、低、远、近;描写顺序之移步换景;描写角度之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结合、细节描写、白描等。
  2.其次,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写了什么景,景物有何特点。
  ②烘托气氛、营造意境等方面的作用。
  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深化文章主旨。
  ④分析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为人物出场作铺垫,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刻画人物性格,促使人物思想转变,暗示人物命运,抒发主人公感情等。
  由此,2007年湖北卷第27题可这样作答: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2008年浙江卷第19题可这样作答:(1)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2)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2009年浙江卷第12题可这样作答:(1)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2)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解答这类题目,要记住叙事类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无非以下几种: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暗示、深化文章主旨。景物的特点不外以下几种: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生机;萧索、冷清、孤寂、沉闷等。要结合平时所学进行赏析。课文《荷塘月色》《荷花淀》《边城》《故乡》《祝福》《药》等均可作为例子,引导学生开阔思路。)
  题型三: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如,2008年湖北卷(阅读材料是《雾》)第16题: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2009年安徽卷(阅读材料是《董师傅游湖》)第13题:(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2009年四川卷(阅读材料是《想象》)第16题: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这类题目作答可考虑虚实结合,主旨内容和结构形式相结合。可按以下步骤明确思路、把握要点:
  1.突出××景物××特点;突出××人物××特点(如:心理更细腻、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逼真等)。
  2.细节描写具体生动,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3.行文生物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由此,2008年湖北卷第16题可这样作答:(1)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2)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2009年安徽卷第13题可这样作答: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解题提示:本题是对情节发展中特定场景描写作用的理解,规则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解答。)
  2009年四川卷第16题可这样作答: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其中“呆呆地发愣”写神态,“绝望”、“伤感”写心理,这些描写重在刻画主人公的脆弱;“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伸长的舌头”写行为,突出他检查自身症候的专注与仔细,由此刻画了他的敏感与多疑。
  (解题提示:理清思路,判断手法,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题型四:分析采用不同人称的作用
  如,2000年全国卷(阅读材料是《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2002年北京卷(阅读材料是《一片树叶》)第20题:文章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008年浙江卷(阅读材料是《乌米》)第21题: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应明确不同人称的不同作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具体作答。
  不同人称的不同作用:
  第一人称“我”:真实感强,便于直接议论和抒情。在小说中,“我”是全文事件的见证人,常有线索的作用。
  第二人称“你”:给人以亲切感,兼有拟人意味。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
  第三人称“他”(她):视野开阔,便于描写多方面的内容,并且更理性、更客观。
  由此,2000年全国卷第22题可这样作答:(1)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书怀。2002年北京卷第20题可这样作答: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2008年浙江卷第21题可这样作答:(1)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2)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其实,高考现代文阅读作用类试题设题范围非常宽泛,在具体解题时,同学们要注意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引出观点,结合文本做具体分析,明确答题思路,把握答题要点,高考现代文阅读夺得高分也并非难事。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的“以教评学”的课堂评价机制存在着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文章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以学评教”的课堂评价机制及评价标准。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是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课堂教学评价又是教育评价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在课堂教学评价工作中,我们通用的做法是“以教评教”,即重在考查:教师教了什么、教师怎么教的、教师为何这么教、教师教
【摘 要】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轻视审题、思维保守、盲目分列论点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解决的方案是:审清题意,加强对文题的理解;结合对题目的理解,看议论文材料的选择是否贴切;发表自己的新颖见解。  【关键词】作文教学 议论文写作 审清题意 贴切选    一、审清题意,加强对文题的理解  审题就是仔细地审查研究题目,揣摩命题者意图,从而确定写作要求、主题立意、选材范围、表现手法等。认真审题,明确题意,
【摘要】勾践的成功之道主要有两点:其一是优秀的精神品质,包括坚强的意志,忍辱负重的精神,勇当责任的精神,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其二是正确的治国方略,包括抚慰百姓、医治创伤,鼓励生育、发展人口,重视人才、礼遇贤士,减轻赋税、关注民生。  【关键词】勾践;人物形象;成功之道;精神品质;治国方略    课文《勾践灭吴》选自于我国历史著作《国语》,具有历史真实性。课文叙述的故事是:越王勾践被吴国战败,困守会
【摘要】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作文决不仅仅是为了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应该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生活。  【关键词】作文;思维局限;反思生活    同学们初入高三,我给他们出了一个作文题:  杨万里有一首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请根据这首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同学们写好作文以后,我收上来一看,几乎千篇一律地写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同
【摘要】语言得体是人际交往中必须积极追求的境界。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灾区的言谈,作指令明晰决断、一语千钧,慰百姓温婉亲民、春风化雨,充分展示了新一代领导人的新风采、新风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语言得体人际交往言为心声    2008年的“5·12”大地震,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记。“5·12”震灾灾区的现场直播牵连着全国人的心,中央领导在灾区的一言一行,格外引人注目。今天,回放
【摘 要】诗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感悟人生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得到提高。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学习和鉴赏现代诗歌作品,准确把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同时更要有“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举一反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诗歌教学 现代诗歌 鉴赏水平 语文素养    当下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现代诗歌有限,高考语文
【摘 要】当代文学屡遭炮轰,多个有影响的人竟然用“垃圾”一词来形容当代文学。而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当代文学作品,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中国当代文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关键词】当代文学作品 语文教学 垃圾 养料    2006年底,德国汉学家顾彬曾炮轰中国文学是垃圾。2007年7月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中国文坛已经荣升为一个庞大的垃圾厂”。这个被誉为中国
【摘要】诗歌的翻译有利于学生再现诗歌所描述的画面,理解诗歌所描述的意境;有利于学生对诗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把握;能够促进学生把自己移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意境当中。做好诗歌的翻译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及答题的得分率。  【关键词】诗歌鉴赏翻译再现画面表达方式意境    “诗言志”,诗歌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学者用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最佳方式,诗歌的内容就是那情感的外化,是作者思想的物质化表现,所以鉴赏诗
【教学设计的起源】  1.杜甫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宋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绽放着自身独特的光辉。然而在现今的教学中,诗词教学多年来都是一个薄弱环节,诗词并没有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对诗词的感觉常是意象分析 景物分析 情感分析,既显得枯燥,又玄妙莫测,难以把握。由此,如何在诗词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是我努力探索的方向。  2.在目前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和
【摘要】笔者认为所谓中国传统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诗、书、礼、易、春秋”。然而在《蜡笔小新》和《机器猫》中成长的80、90后们拒绝长大,他们心中有传统文化吗?他们心中的传统文化又是什么呢?本文论述了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深切忧虑。笔者希望全体国人用一颗爱国之心,了解和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常思将来,不忘过去,以千载文化积淀来充实自己并让自己的民族走得更远!  【关键词】传统文化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