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现代文阅读作用类试题题型主要有:分析某件事、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采用不同人称的作用。在了解这些题型的基础上,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引出观点,结合文本做具体分析,明确答题思路,把握答题要点,夺得高分并非难事。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作用类试题 设题特点 应试策略
近年来,现代文阅读作用类试题一直是深受命题者青睐的试题类型之一:2007年即有十套试题设有这种题型,2008年也有全国卷Ⅰ、北京卷、湖北卷、四川卷、浙江卷、福建卷、江苏卷、山东卷、宁夏/海南卷等设有此类题型,2009年更在多套试题中出现。由此可见,作用类试题在高考阅读中的重要地位。高考作用类试题设题有什么特点?我们应如何来做好这类题?下面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略作梳理、分析,以期对同学们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题型一:分析某件事、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这是作用类常考的题型。如,2004年天津卷(阅读材料是《春从心出》)第20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2004年全国卷Ⅲ(阅读材料是《快乐的死亡》)第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论文,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9年江苏卷(阅读材料是《上善若水》)第11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2009年山东卷(阅读材料是《记住回家的路》)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些题目考查的是对文中某件事、某句话作用的理解,必须联系全文内容来解答,尤其是上下文的内容。我们做题时可按以下步骤明确思路、把握要点:
1.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方面,紧扣文章主题、作者情感来分析;结构方面,注意语句在文中的位置。
文首句:照应标题(开篇点题);与结尾呼应;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总领下文;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设置悬念。
文中句: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开启下文),照应。
文末句: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卒章显志,揭示中心;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如上述天津卷第20题可这样作答:①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2009年江苏卷第11题可这样作答: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思考。2009年山东卷第19题可这样作答:以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作铺垫。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结合语境,注意语句在文中的位置,看该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二要结合句子内容,看该句在表达文章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2.由观点到分析、由术语到具体解说,分点分条作答。涉及到表现手法类,分三步作答:先指出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含修辞手法),再回答该手法在文中是如何运用的,最后分析该手法的作用。
如上述2004年全国卷Ⅲ第19题可这样作答:①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步骤一)②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步骤二)③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步骤三)
(解答这类题目,尽可能按分值分点分条作答,因为高考阅卷采点给分。一般而言,2分题1—2个要点,4分题至少2个要点,6分题至少3个要点。各要点独立,从不同角度作答,而非包含、同一关系。作答时每一要点按先观点后分析的顺序。)
题型二: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如,2007年湖北卷(阅读材料是《月月行色》)第27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2008年浙江卷(阅读材料是《乌米》)第19题:指出第⑤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2009年浙江卷(阅读材料是《魔盒》)第12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连续三年均考查了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我们做题时可按以下步骤明确思路、把握要点:
1.首先,我们了解景物描写有哪些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观察角度之高、低、远、近;描写顺序之移步换景;描写角度之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结合、细节描写、白描等。
2.其次,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写了什么景,景物有何特点。
②烘托气氛、营造意境等方面的作用。
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深化文章主旨。
④分析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为人物出场作铺垫,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刻画人物性格,促使人物思想转变,暗示人物命运,抒发主人公感情等。
由此,2007年湖北卷第27题可这样作答: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2008年浙江卷第19题可这样作答:(1)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2)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2009年浙江卷第12题可这样作答:(1)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2)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解答这类题目,要记住叙事类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无非以下几种: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暗示、深化文章主旨。景物的特点不外以下几种: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生机;萧索、冷清、孤寂、沉闷等。要结合平时所学进行赏析。课文《荷塘月色》《荷花淀》《边城》《故乡》《祝福》《药》等均可作为例子,引导学生开阔思路。)
题型三: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如,2008年湖北卷(阅读材料是《雾》)第16题: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2009年安徽卷(阅读材料是《董师傅游湖》)第13题:(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2009年四川卷(阅读材料是《想象》)第16题: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这类题目作答可考虑虚实结合,主旨内容和结构形式相结合。可按以下步骤明确思路、把握要点:
1.突出××景物××特点;突出××人物××特点(如:心理更细腻、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逼真等)。
2.细节描写具体生动,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3.行文生物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由此,2008年湖北卷第16题可这样作答:(1)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2)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2009年安徽卷第13题可这样作答: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解题提示:本题是对情节发展中特定场景描写作用的理解,规则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解答。)
2009年四川卷第16题可这样作答: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其中“呆呆地发愣”写神态,“绝望”、“伤感”写心理,这些描写重在刻画主人公的脆弱;“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伸长的舌头”写行为,突出他检查自身症候的专注与仔细,由此刻画了他的敏感与多疑。
(解题提示:理清思路,判断手法,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题型四:分析采用不同人称的作用
如,2000年全国卷(阅读材料是《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2002年北京卷(阅读材料是《一片树叶》)第20题:文章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008年浙江卷(阅读材料是《乌米》)第21题: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应明确不同人称的不同作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具体作答。
不同人称的不同作用:
第一人称“我”:真实感强,便于直接议论和抒情。在小说中,“我”是全文事件的见证人,常有线索的作用。
第二人称“你”:给人以亲切感,兼有拟人意味。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
第三人称“他”(她):视野开阔,便于描写多方面的内容,并且更理性、更客观。
由此,2000年全国卷第22题可这样作答:(1)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书怀。2002年北京卷第20题可这样作答: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2008年浙江卷第21题可这样作答:(1)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2)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其实,高考现代文阅读作用类试题设题范围非常宽泛,在具体解题时,同学们要注意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引出观点,结合文本做具体分析,明确答题思路,把握答题要点,高考现代文阅读夺得高分也并非难事。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作用类试题 设题特点 应试策略
近年来,现代文阅读作用类试题一直是深受命题者青睐的试题类型之一:2007年即有十套试题设有这种题型,2008年也有全国卷Ⅰ、北京卷、湖北卷、四川卷、浙江卷、福建卷、江苏卷、山东卷、宁夏/海南卷等设有此类题型,2009年更在多套试题中出现。由此可见,作用类试题在高考阅读中的重要地位。高考作用类试题设题有什么特点?我们应如何来做好这类题?下面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略作梳理、分析,以期对同学们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题型一:分析某件事、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这是作用类常考的题型。如,2004年天津卷(阅读材料是《春从心出》)第20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2004年全国卷Ⅲ(阅读材料是《快乐的死亡》)第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论文,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9年江苏卷(阅读材料是《上善若水》)第11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2009年山东卷(阅读材料是《记住回家的路》)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些题目考查的是对文中某件事、某句话作用的理解,必须联系全文内容来解答,尤其是上下文的内容。我们做题时可按以下步骤明确思路、把握要点:
1.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方面,紧扣文章主题、作者情感来分析;结构方面,注意语句在文中的位置。
文首句:照应标题(开篇点题);与结尾呼应;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总领下文;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设置悬念。
文中句: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开启下文),照应。
文末句: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卒章显志,揭示中心;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如上述天津卷第20题可这样作答:①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2009年江苏卷第11题可这样作答: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思考。2009年山东卷第19题可这样作答:以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作铺垫。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结合语境,注意语句在文中的位置,看该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二要结合句子内容,看该句在表达文章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2.由观点到分析、由术语到具体解说,分点分条作答。涉及到表现手法类,分三步作答:先指出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含修辞手法),再回答该手法在文中是如何运用的,最后分析该手法的作用。
如上述2004年全国卷Ⅲ第19题可这样作答:①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步骤一)②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步骤二)③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步骤三)
(解答这类题目,尽可能按分值分点分条作答,因为高考阅卷采点给分。一般而言,2分题1—2个要点,4分题至少2个要点,6分题至少3个要点。各要点独立,从不同角度作答,而非包含、同一关系。作答时每一要点按先观点后分析的顺序。)
题型二: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如,2007年湖北卷(阅读材料是《月月行色》)第27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2008年浙江卷(阅读材料是《乌米》)第19题:指出第⑤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2009年浙江卷(阅读材料是《魔盒》)第12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连续三年均考查了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我们做题时可按以下步骤明确思路、把握要点:
1.首先,我们了解景物描写有哪些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观察角度之高、低、远、近;描写顺序之移步换景;描写角度之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结合、细节描写、白描等。
2.其次,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写了什么景,景物有何特点。
②烘托气氛、营造意境等方面的作用。
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深化文章主旨。
④分析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为人物出场作铺垫,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刻画人物性格,促使人物思想转变,暗示人物命运,抒发主人公感情等。
由此,2007年湖北卷第27题可这样作答: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2008年浙江卷第19题可这样作答:(1)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2)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2009年浙江卷第12题可这样作答:(1)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2)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解答这类题目,要记住叙事类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无非以下几种: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暗示、深化文章主旨。景物的特点不外以下几种: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生机;萧索、冷清、孤寂、沉闷等。要结合平时所学进行赏析。课文《荷塘月色》《荷花淀》《边城》《故乡》《祝福》《药》等均可作为例子,引导学生开阔思路。)
题型三: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如,2008年湖北卷(阅读材料是《雾》)第16题: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2009年安徽卷(阅读材料是《董师傅游湖》)第13题:(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2009年四川卷(阅读材料是《想象》)第16题: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这类题目作答可考虑虚实结合,主旨内容和结构形式相结合。可按以下步骤明确思路、把握要点:
1.突出××景物××特点;突出××人物××特点(如:心理更细腻、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逼真等)。
2.细节描写具体生动,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3.行文生物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由此,2008年湖北卷第16题可这样作答:(1)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2)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2009年安徽卷第13题可这样作答: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解题提示:本题是对情节发展中特定场景描写作用的理解,规则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解答。)
2009年四川卷第16题可这样作答: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其中“呆呆地发愣”写神态,“绝望”、“伤感”写心理,这些描写重在刻画主人公的脆弱;“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伸长的舌头”写行为,突出他检查自身症候的专注与仔细,由此刻画了他的敏感与多疑。
(解题提示:理清思路,判断手法,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题型四:分析采用不同人称的作用
如,2000年全国卷(阅读材料是《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2002年北京卷(阅读材料是《一片树叶》)第20题:文章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008年浙江卷(阅读材料是《乌米》)第21题: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应明确不同人称的不同作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具体作答。
不同人称的不同作用:
第一人称“我”:真实感强,便于直接议论和抒情。在小说中,“我”是全文事件的见证人,常有线索的作用。
第二人称“你”:给人以亲切感,兼有拟人意味。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
第三人称“他”(她):视野开阔,便于描写多方面的内容,并且更理性、更客观。
由此,2000年全国卷第22题可这样作答:(1)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书怀。2002年北京卷第20题可这样作答: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2008年浙江卷第21题可这样作答:(1)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2)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其实,高考现代文阅读作用类试题设题范围非常宽泛,在具体解题时,同学们要注意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引出观点,结合文本做具体分析,明确答题思路,把握答题要点,高考现代文阅读夺得高分也并非难事。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