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解读课文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q0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学习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难题。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做了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我认为,“读懂”就是读明白,多读是必要的、唯一的有效途径,多读多接触才能培养语感,积累词汇;而“举一反三”,则是考量学生的迁移能力,体现在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文时,能够新旧“关联”,有效地调动平时的积累。针对课标的这些要求,教学中我做了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调整顺序,积极引导
  首先,调整教材学习顺序。京版必修一的文言文《游侠列传》《勾践灭吴》《洛阳牡丹记》都是十段以上的“长篇”,学生读起来很有难度,容易遇难而退。为此,我先放下必修一,而将选修一的史传文学提前至高一初始来学习。其中包括四篇先秦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崤之战》《冯谖客孟尝君》,皆短小易读。教学时,我以读懂为要旨,有意识地将实词积累放在首要位置,而暂时忽略文言虚词的学习和特殊句式的辨别,并辅以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小故事,让学生将积累的实词调动起来,学有所用。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呵护了高一新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其次,调整课文文段学习顺序。以往的教学顺序一般为:作者背景介绍、全文领读、逐句对译,强调文言文重点知识,强化记忆、背诵,费时而无效。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我尝试改变了这种教学方式,大胆打乱课文顺序,设置引领性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作战的是哪几方?”“跟楚国有什么关系?”“郑国当时的情况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开头,在文中寻找答案,积累了“贰、军”等实词,解决了“无礼于晋”“贰于楚”两个状语后置句。然后,我再发问:“郑国形势如此危急,结果怎么样?”引导学生阅读最后一段,寻找晋国“吾其还也”“亦去之”的结局。再通过分析“亦”的意义,引导学生阅读第3段结尾,找到秦国先“悦”再“盟”竟“戍”终“还”的结局。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了故事的梗概,积累了第1段、第3段、第4段的部分实词,也为第二课时精读第2段做了铺垫。
  联系实际,巧妙铺垫
  文言文之所以被学生称为第二外语,是因为它缺少使用环境。长期以来,教师多是从“应试”角度出发,将文言文肢解为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一板一眼地拆分这些知识点,哪怕是举例子也是要求“死记和硬背”,如此强硬的灌输式教学法,自然会让学生望“文言”生恨了。鉴于此,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当务之急,就是引导学生缩短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使动”是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翻译为“使……”;“意动”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如果教师采用这样绕口的讲法,语法基础差的学生必然还是不理解。对此,我联系实际,设置问题:“假如一个男孩喜欢一个女孩,‘使她成为你的女朋友’和‘把她当做你的女朋友’,有何不同?”学生听闻哈哈大笑,积极讨论。紧接着,我再将它们进行对比阐释:“使动”是客观事实,“意动”是主观想象;“使动”翻译为“使……”,“意动”翻译为“认为……”。听完我的讲解,学生们频频颔首,以示明了。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解读文章”。课堂上,教师就是引导者,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意在强调教师既要上手,又要放手,要进行课改,教师应对自己的身份进行准确定位。
  编辑 吴君
其他文献
水彩画从国外传到中国已经有百年的历史,尽管其历史悠久,但以水彩画本身以及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它还是属于较为年轻的画种,我们对它的了解并不深入.因此,本文以水彩入手,
本文主要以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三个层次含义对宋代名画《维摩演教图》进行解析.在宋代这个时代背景下,维摩诘的宗教形象有了新的诠释,利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来解析画面
介绍了EDA开发工具软件MAX+PlusⅡ的主要功能;VHDL语言在进行硬件电路描述时所具有的多层次描述系统硬件功能的能力,以及在程序编译时易出现的问题.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老先生曾发出“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样的疑问,它引起我们深刻反思:相对封闭式的教学,割裂了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重视教育结果却忽视教育过程;注重学业分数却轻视学习能力等;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意识相对薄弱。要培养杰出人才,在教育观念上、在培养人的模式上需要新的突破,要改变重分数轻能力的传承观念,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从未来发展的角度为学生创造学习的空间和条
原研哉是世界级设计大师,他的作品独具审美特征与实用性,引领设计走向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通过造型设计的简洁、自然与禅意探寻他所推崇的设计理念与美学观念,从而寻求对于现代
人物专访是通讯体裁的一种,这一体裁在文化新闻报道中较为常见.和其他媒体小同,广播的人物访谈有其独有的特点:用声音刻画人物诉诸于观众的听觉.rn文化界名人荟萃、灿若星辰.
课程开设的背景与目标  我校作为实验二小教育集团的成员校,在学习实验二小主题研究课理念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以走进博物馆课程为切入点,逐步实施了主题研究活动课程。最初,我们将课程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成长,即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并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观察研究、合作探究、组织规划等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随着课程的实践和推进,我们发现学生的成长必须依托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故“双主体”育人理
建立了最优钻井布局方案模型 ,给出了满足条件的解法 ,得出几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最佳答案和比较通用的判定方法 . The optimal drilling layout scheme model is establ
高中课改以前,“生涯规划”对于师生是一个陌生的概念。高中课改后,我国把国外教育所关注的学生生涯规划引入了教育领域,在教育者的视野中不断放大。在现有教育制度下,学校教育弱化了对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关注程度。“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实现学生和家长的愿望”,似乎这才是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评价学校水平的砝码。其实,这恰恰忽略了教育的实质。课改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其独特的体验,强调培养具有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