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师画像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uowei2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学方式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状态不断进行调整。无论学生处于何种状态,都会制订出一个最适合的学习方案,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在线教育推向了大众视野,首次实现了线上教学对线下教学的总体替代。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行动,也是一项全方位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程,更是一次未来教育的预演。未来,随着“互联网 教育”“人工智能 教育”的推进,教室作为教学发生的唯一场所的现象被打破,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教学组织形态和师生关系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在这个大背景下,重新思考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未来教师的角色转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命题。
  教师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在我国古代,教师往往被视为道德的楷模和真理的化身,享有崇高地位。作为社会中坚力量,教师是实现化民成俗、传递主流思想文化的承担者,其角色不仅为学问上的授业者和解惑者,而且是社会代言人和传道者。[1]近代以来,人类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传统手工作坊被机器大生产所取代.培养一大批掌握基本读写算能力的产业工人,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于是,教师获得了独立的职业身份,开始专门承担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2]未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加快普及应用,教育很可能会迎来“人机共教”的新格局,教师角色将从“教书为主”转向“育人为重”。[3]知识性教学大多由人工智能承担,教师更多是学习的设计、督促、激励、陪伴以及与学生的情感交流[4],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提高,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努力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和“精神导师”。[5]
  一、未来教师是读懂学生的分析师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多是把学生视为班级中的一员,而非独特个体,关注重点是占大多数的中等水平学生,这必然会造成少部分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学方式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状态不断进行调整。无论学生处于何种状态,都会制订出一个最适合的学习方案,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教师要想在“人工智能 教育”中获得成功,首先要成为读懂学生的分析师。一方面,教师要主动适应技术变革,借助学习分析、知识图谱、数字画像等技术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洞察学生的认知特征、优势潜能和学习偏好,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学习方案。另一方面,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非认知状态,包括动机、情绪、习惯、价值观等,这些在传统教学中容易被忽视,但却是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的非认知特征分析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教师在这方面具有的优势远远超过技术。优秀的教师往往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学生相互连接的共在之中,通过身教和垂范影响学生的成长。[6]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就是建立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孔子通过日常接触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比如,在性格方面,“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在特质方面,“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在学习境界方面,“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等等。[7]通过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发挥所长、克服所短。《论语》中记载了一则“闻斯行诸”的故事。大概讲的是: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啊!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要多请教父亲和兄长,然后再行动。”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你应该尽快付诸行动。”旁人十分不解,问其原故。孔子说:“冉有个性谦退,所以要激励他勇于实践;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多加斟酌。”这启示我们,未来教师一定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差异,并利用差异开展教学,把“一刀切”的教学变成私人定制的学习支持。
  二、未来教师是重组课程的设计师
  长期以来,教师只有选择怎么教的权利,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主要任务就是将教材内容“原汁原味”地传递给学生。于是,课程被窄化为教材,教材又被肢解为不同的知识点,然后又进一步细分为重点和难点,几乎所有教学都是围绕这些孤立、割裂的知识点进行的。这种做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學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不强,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今天,知识的跨界与综合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主导趋势,跨学科学习受到广泛关注。人工智能的兴起,就得益于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神经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所以,未来教师不仅是课程的使用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创设者。一方面,合理突破固定的教材章节,以大概念为核心进行单元任务设计,突出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另一方面,用完整的课程育完整的人,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建设主题课程,弥合分科教学的不足,引导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探索中获得真正的本领。
  叶圣陶主张教材只是一个“引子”,即使教材编得非常详尽,也不过是某一学科的提要,加上一些必要的范例罢了。1917年,叶圣陶应邀来到苏州的吴县县立高等小学执教,所授内容不是预设的,而是根据学生需要进行不断调整的。教材中既有改写的中国古典名篇,如《荆轲刺秦王》《苏州五人墓》等;也有国外文学佳作,如莫泊桑的《两个朋友》、都德的《最后一课》;还有当时刚刚兴起的“新文学”,如鲁迅的《孔乙己》、胡适的《一颗星儿》等。他说,我是个小学教师,我的学生都是十一二岁的少年。我选国文给他们读,各种性质和形式的文字都要选。一篇《项羽本纪》,他们于项羽兵败人散、慷慨悲歌之处,读得最有兴味、最为纯熟……那篇《两个朋友》,他们还改编为剧本,开同乐会时在学校里的剧台上开演……他们更欢喜诗,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折臂翁》,都是他们百读不厌的。他们往往用期望的语气问我:“下星期选诗吧,好几星期没教诗了。”由此可见,叶圣陶采用的教材是“活页文选”,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搜集和创作。[8]同时,叶圣陶进一步提出,“文字的课本以外还有非文字的课本,非文字的课本罗列在我们周围,随时可以取来利用,利用得适当,比利用文字的课本更为有效”。这启示我们,未来教师是重组课程的设计师,要基于教材、超越教材,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针对性支持。   三、未来教师是塑造品格的工程师
  现代教育十分注重效率,学生按年龄分班,使用统一的教材,采用规范的教学流程,定期开展考试,目的就是“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这在过去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人类社會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提供了关键的人力资源支撑。但是,由于过于强调效率,学校变成了冷冰冰的教育工厂,教师变成了工厂里的机器操作员,学生的完备人格、健康心理和良好品质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随着“人工智能 教育”的推进,教师在知识传授、学情分析、作业批改等方面的作用将大部分被技术所替代,而价值引领、信念确立、道德养成等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未来教师将从经师转向人师,更加注重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引领,成为塑造学生品格的工程师。
  苏格拉底常常被视为教师的典范。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做一个好人,“如果我知道什么好的事情,我就传授给他们,并把他们介绍给我所认为会使他们在德行方面有所增长的任何其他教师”[9]。苏格拉底把教育变成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把教师放在建立美好社会的中心地位,并为之身体力行。“他那笨拙的体态总是包裹在常年不换皱巴巴的宽大外袍里,优哉悠哉地穿过古希腊的人民大会,对政治喧嚣不闻不问,只是逢人便强留住对其侃侃而谈。就这样,他把年轻人中的有识之士聚拢在自己的周围,然后率领他们来到神殿柱廊或某些遮荫的角落里,叫他们在争论之前先对白己的用词加以限定和说明。”[10]在苏格拉底眼中,有知识的人一定是有德行的人,由此提出了“美德即知识”,主张将道德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之上。这启示我们,未来教师一定要摆脱灌输知识的角色定位,注重学生的内在价值,用心塑造学生的美好品格。
  四、未来教师是陶冶情感的咨询师
  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师生之间无处不在的情感交流,它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双向的情感互动。科技发展越是向前,情感教育的价值就越是凸显。2016年3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一份题为《教育的新愿景:通过技术培育社会和情感学习》的报告,倡导把人的社会性和情感教育置于应对新工业革命的高度。[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指出,学校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性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来学习。[12]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教师做很多工作,但它无法代替教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目前,情感计算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话题,它通过赋予计算机识别、理解和表达人类情感的能力,使计算机具有更高的智能。但是,情感计算更多是对人类情感的模仿,而非自然生发的情感表达,人类情感很难全部转化为人工智能的程序代码。未来教师不一定是无所不知的知识权威,但一定是充满爱心的引导者和陪伴者,一定是学生精神成长和情感发展的领路人。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他在帕夫雷什中学当校长时,学校的花园里开出了一朵非常大的玫瑰花,全校学生都觉得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学生来看。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一个小女孩竟然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正从容地往外走。他看到后并没有直接批评小女孩,而是蹲下身子,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呀?能告诉我吗?”小女孩羞怯地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每天都陪着她说话。我告诉她校园里有一朵非常大的玫瑰花,奶奶就是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看过了我就把它送回来。”听了小女孩天真的回答,看着她纯朴的小脸,苏霍姆林斯基心里很感动。他牵着小女孩又回到了花园里,摘下两朵玫瑰花对她说:“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有充满爱的心灵;另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13]这启示我们,未来教师要以爱育爱、以情育情,通过积极美好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实现完整的生命成长。
  五、未来教师是联结世界的策划师
  一直以来,教师的教学活动存在着明显的边界。你上了这所学校,就无法听那所学校的课;你上了这个班,就无法听那个班的课。尽管每位学生都希望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由于优质资源的稀缺性,注定只能被少数人垄断。现在,这个局面正在发生改变,互联网打通了学校教育的围墙。疫情期问,偏远山区的学生也可以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上,随时听到名校名师的课。未来,随着课程主题的不同,学习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和高新技术企业,甚至去不同城市游学,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14]教学的提供者不仅是教师,也可能是农民、医生、工程师、科学家等,任何有专长的人都能成为教师。所以,未来教师要成为联结世界的策划师,通过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把世界变成学生的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问。
  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就是这方面的典范。1927年3月,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开学典礼上致辞:本校不同于平常的学校有两点,一无校舍,二无教员。我们的校舍上面盖的是青天,下面踏的是大地,我们的精神一样的要充溢于天地问。本校只有指导员而无教师,指导员和学生要整天滚打在一起,与学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15]当年的学生后来回忆道:除写字、作文在校内活动外,主要活动场所是稻田、菜园里。我们还邀请农友在田间用实物讲解,我们边做、边教、边学,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师生打成一片。后来,晓庄师范学校因故被封,封条都没处贴,只能贴在黑板上。这启示我们,未来教师要把目光从狭小的教室转向广阔的世界,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把最好的教育资源引向学生。
  总之,未来教师不是存在于未来世界或虚幻想象中的教师,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培养时代新人的教师。我们既要面向未来,又要回望历史,从孔子、陶行知、叶圣陶、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等超越时代的名师身上学习,不甘成为搬运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读懂学生、重组课程、塑造品格、陶冶情感、联结世界的大先生,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金平.从教师称谓的变迁看教师角色与知识结构的转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9-93.
  [2]张学敏,张翔.教师的身份变迁与教师教育演变——兼论我国教师教育走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6-38.
  [3]余胜泉,王琦.“AI 教师”的协作路径发展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9(4):15-23.
  [4]曹培杰.人工智能教育变革的三重境界[J].教育研究,2020(2):143-150.
  [5]张优良,尚俊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再造[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39-45.
  [6]陈向明.优秀教师在教学中的思维和行动特征探究[J].教育研究,2014(5):128-138.
  [7]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11):87-91.
  [8]商金林.试论叶圣陶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创造性贡献[J].中国教育科学,2016(1):151-169.
  [9]刘铁芳.教育:唤起美好事物的欲求[J].大学教育科学,2016(3):23-29.
  [10]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2003(6):42-45.
  [11]World Economic Forum. New vision for education:foster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throughtechnology [DB/OL]. (2016-03-10)[2020-05-02]. http://www. wojde. org/FileUpload/bs295854/File/10rp_52. pdf.
  [12]顾明远.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N].光明日报,2016-01-05(14).
  [13]王后雄.苏霍姆林斯基的两朵玫瑰花——兼谈中国少年儿童爱心教育的缺失[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11-14.
  [14]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互联网 教育”的定位与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16(10):46-51.
  [15]黄书光.陶行知本土办学实践与“生活教育”的獨特创造[J]教育发展研究,2015(18):7-13.
  【曹培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小学在线学习的现状调查与远景分析”(GYB2020006)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大概念不是学科里零碎概念和烦琐观点的堆砌,也不是所有知识点的简单相加,它是学科思维和方法的精简呈现。它在凸显教学活动、聚焦关键问题的同时,强化学习的过程和解决关键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实现学科大概念的深度学习和迁移运用,让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深度落实,真正发挥教学的育人功能。  大概念是能反映该学科本质和其特殊性的学科框架概念,居学科核心地位,是具有高度抽象化、概括性和学科思想价值的载体。以学科大概念为
电装将在中国建设纯电动汽车(EV)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工厂,此次总投资额达到20.00亿元,预计在2021年开始营业。  新工厂选址在广州,电装相关人员近期已经与当地管理部们就建设工厂达成协议,计划建设总建筑面积约为10万m2。電装尚未透露具体的产品种类和产能,但可以确认该工厂将于2021年投入运行,2022年开始规模化量产。  根据电装的规划,截至2020年度末,将在全球范围内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
相信很多孕妈妈都听说过拉玛泽呼吸法,不过它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吗?真的可以减轻疼痛吗?孕妈妈该如何正确练习呢?  于大多数孕妈妈来说,对“拉玛泽(Lamaze)”这个名词并不感觉陌生,虽然还不清楚具体怎么操作,但这个名词还是听说过的,甚至知道它是一种能减轻分娩时疼痛的“神”方法。  正因为听说特别“神”,所以这个方法在很多人眼中就变得神秘起来。那么,拉玛泽呼吸法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这个方法真有
一、水果好味道    水果是宝宝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事物之一。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宝宝可以了解到许多有关水果的信息,促进视觉、味觉等的发育。  适合年龄:1岁半以上。  模特宝宝/刘鑫   怎样才能吃到水果?探索行动步步来:    1先准备2~3种宝宝爱吃的水果,如橘子、香蕉、橙子等。  2问一问宝宝,知道怎么把水果弄开来吃吗?然后给宝宝一个容易剥皮的水果,如香蕉、橘子,教宝宝自己剥皮。
贴身医生  贴身医生  邢嬛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专长:色素性及变态反应性儿童皮肤病门诊时间:周五全天    宝宝头顶、眉毛和鼻子旁边的疹子是湿疹吗?  我的宝宝快2 个月了,最近他的头顶上、眉毛上、鼻子旁边甚至耳朵后面都长了很多红色的小疹子,一片一片的。严重的时候,小疹子上还会渗出淡黄色的液体。看到宝宝的人都说这是湿疹,让我们给他抹些湿疹膏。我听说湿疹是很痒的,可我看宝宝的样子,好像并不
捷达车型    故障1  故障现象:一辆2006年产捷达轿车,行驶里程9万km。用户反映该车EPC灯点亮。  检查分析:维修人员检查发现,该车火花塞间隙过大。由于EPC灯反映了发动机的扭矩控制情况,只要是影响到发动机输出扭矩控制的因素,都会引起EPC灯亮。这些因素除了直接影响发动机动力输出的故障外,还包括一些间接因素,例如制动灯、离合器开关、空调压力开关、助力泵压力开关、制动灯开关和节气门等。  
1个观点,让我们迅速减压  将分娩视为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  分娩是一个生理过程,不是一个病理过程。认识到这一点,对孕妈妈的整个孕期情绪会有很大帮助。很多孕妈妈会对分娩有恐惧情绪。北京妇产医院王欣主任解释,分娩肯定会疼,但实际上并不一定每个人都这样,大约15%的人并不感觉到特别疼痛。很多时候,孕妈妈在电影中看到的生孩子大喊大叫的情节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但这种艺术加工会给孕妈妈带来不好的心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
一辆2009年产奥迪Q7,行驶里程5万km。用户反映该车遥控钥匙与车辆距离超过2m便不起作用。  维修人员接车后,发现该车为美规车,因此很多零件无法用国内相应车型的零件进行替换试验。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来进行故障诊断。首先检查遥控钥匙的电池电压,电压为3V,正常。用备份钥匙试验,情况相同。这样基本排除遥控钥匙的问题,检查重点转向车载电子系统。  找来一辆同型号的车辆进行对比试验,通
日前,湖南株洲环保局局长文铁军因犯受贿罪受审,文的辩护人提出,“近几年被告人上缴市纪委红包礼金7.18万元,应从受贿数额中扣减”。  文铁军将所谓的“以上缴红包来反腐”的荒唐表现得淋漓尽致,敦促官员上缴红包,诉诸的是官员的道德自觉,可如果“道德自觉”有用的话,还需要纪委反腐干什么?收了红包,再让他们交上去,以此来表现反腐的成绩,实在是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