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姬菇质地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它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栽培方法简单,栽培原料广泛,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是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珍稀食用菌。
真姬菇属伞菌,菌盖直径1~10厘米,颜色浅灰白色至深褐色。菌柄中生,粗细均匀,呈圆柱或棒状,长3~10厘米,直径0.5~5.0厘米,洁白脆嫩。子实体大多单生,少量丛生,白厚。
真姬菇可用阔叶树木屑、棉子壳、各种农作物秸秆等培养基质进行人工栽培。真姬菇菌丝适宜在较高温度条件下生长,而子实体形成则需低温刺激。菌丝抗逆性强,在5℃~30℃条件下均能生长,适宜温度为20℃~25℃;只要菌丝体达到生理成熟,温度适宜即可分化形成子实体;子实体分化和生长适宜温度为12℃~17℃。真姬菇喜湿性真菌,抗旱能力弱,菌丝生长要求基质含水量60%~75%,子实体发育阶段,空气湿度要求在80%~95%。否则易导致菌丝生长弱,子实体畸形,品质下降。菌丝营养生长阶段无需光照,直射光线会抑制其生长。但子实体发育(菌丝扭结形成原基)时需要光的刺激。真姬菇是好气性真菌。菌丝生长到原基形成阶段要保证有足够的氧气,子实体发育过程中对二氧化碳敏感,当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3%时,原基形成减弱,菌盖畸形。因此,空气中二氧化碳以低于0.3%为宜。菌丝生长最适pH值6.5~8.0,子实体形成期最适pH值为5.5~6.5。
栽培技术如下
1.菌种制作母种菌丝在BA培养基+0.3%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中能正常生长。试管母种于20℃~25℃条件下经15~20天可长满试管斜面。原种以小麦、谷粒作培养基效果最好,在小麦、谷粒中加30%的木屑和少量多元素微肥,在20℃~25℃条件下培养15~20天菌丝可长满瓶。栽培种在17厘米×33厘米塑料袋中用棉子壳作培养料,20℃~25℃条件下20天左右菌丝长满袋。
2.栽培季节真姬菇属低温型菌类,出菇在深秋至春季较为适宜,一般在当地气温20℃以下时,以提前35~40天接种为宜。
3.培养基质配制较适宜真姬菇生长的培养基质配方为:①阔叶木屑75%,麸皮16%,玉米粉4%,黄豆粉2%,石灰1.7%,蔗糖1%,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1%;②棉子壳80%,麸皮17%,石灰2%,蔗糖1%;③棉子壳50%,木屑30%,麸皮17%,石灰2%,蔗糖1%;④木屑60%,玉米芯27%,麸皮10%?熏石灰2%?熏蔗糖1%。以上配方料水比为1?押1.3?熏pH值调至6.5~7.0。
4.拌料、装袋拌料方法同一般食用菌,力求拌均匀。拌料水分以手捏拌好的料指缝间有水渗出为宜。选用17厘米×35厘米规格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装料,可在袋中用针打洞以利菌丝透气,套上套环,塞紧棉塞。
5.灭菌、接种装好料的菌袋及时在0.12~0.15兆帕高压下灭菌2小时,或在常压下(灶内温度达到100℃)灭菌10~12小时,冷却至25℃。选用由正规菌种场生产的菌种,菌丝发展平衡,菌种培养基断面呈淡奶油色(淡米色)的适龄生理成熟菌种。在接种箱或无菌室内两头接种,用种量5%~10%。接种后层堆于阴凉干燥室内发菌、养菌。此期应注意加强通风换气.降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经常翻袋散热,剔除发病菌袋另作处理。室内温度保持在20℃~25℃,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5%~80%。一般经过40~50天菌丝可长满菌袋。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时,颜色由浅灰色变成浓白色,并开始扭结形成众多原基。
6.搭建菇房室外栽培须搭建菇房。选择通风向阳,交通便利的地块搭建复式大棚,内棚为草棚,外棚为塑料薄膜拱棚,棚宽3米,棚高为2.3米,采用畦栽或床架栽培。菌袋人棚前,用甲醛等对菇房充分熏蒸消毒。
7.出菇管理当真姬菇菌丝出现扭结时,在人棚前须先打开菌袋,进行补水(往袋内注人清水,放置2~3小时后再把水倒掉),补水后将菌袋上架(一般采用2~3层架),覆盖薄膜等保湿、催蕾。棚内温度控制在14℃~17℃,5~6天后撤去覆盖物,适当通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并增加光照。当菌袋表面形成许多针状菇蕾时,用铁丝将菌袋四周的原基轻轻刮掉,只留下中央一块5~6厘米大小的原基,以保证子实体获得充分的营养。此期温度控制在18℃以下,超过20℃会影响子实体生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湿度低时可采用向地面倒水或向棚中空间喷雾来提高相对湿度,但不能直接喷水到菇蕾上,以免发生烂蕾。
8.采收及采收后管理当真姬菇菌原基长到每丝有15~20个菇蕾,菇盖3.5~5.0厘米,柄长约5.0厘米时,将整丛采下。头潮菇采后应及时除去菇脚、死菇及其他杂物,用喷壶给培养料喷足水分,菌袋盖上塑料薄膜再一次发菌、养菌,即进人转潮菇生产。采收两茬菇后,培养料养分及水分消耗较大,须及时补充一定的营养和水分。营养液配比为:磷酸二铵1%,尿素0.3%,葡萄糖0.3%,硫酸镁0.2%。削去菌袋表层1厘米厚的培养料,将营养液喷洒在培养料上,并喷足水分,即可进人第3茬菇生产。为提高产量,后期可经过脱袋覆土栽培及激素处理(如三十烷醇等),可进行第4~5茬菇生产,通过科学栽培管理,真姬菇生物转化率可达到70%~95%。
9.病虫害防治真姬菇易发生绿霉、青霉、木霉、螨虫、菇蚊、菇蝇等病虫害,应搞好综合防治。菇房建成后及菌袋人棚前,用甲醛等充分熏蒸消毒,平时注意搞好菇房及周围环境卫生,控制好菇房温、湿度,加强通风,门窗及顶棚加盖20目防虫网,可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如发生绿霉、青霉、木霉等病害,局部可用2%甲醛和5%石炭酸注射发病处,大面积发生可于出菇前及采收后喷600倍液多菌灵或克霉灵防治,如发生红色链孢霉菌袋应立即淘汰。如发生螨虫、野蛞蝓、菇蝇、菇蚊等虫害,可于出菇前及采收后对菇棚四周喷洒灭菌酯2500倍液,0.5%敌敌畏、25%功夫菊酯1000倍液等防治。切记,不能直接向菇体喷洒药液。
牟水元(甘肃省武威市西大街胜利新村南5楼733000)
真姬菇属伞菌,菌盖直径1~10厘米,颜色浅灰白色至深褐色。菌柄中生,粗细均匀,呈圆柱或棒状,长3~10厘米,直径0.5~5.0厘米,洁白脆嫩。子实体大多单生,少量丛生,白厚。
真姬菇可用阔叶树木屑、棉子壳、各种农作物秸秆等培养基质进行人工栽培。真姬菇菌丝适宜在较高温度条件下生长,而子实体形成则需低温刺激。菌丝抗逆性强,在5℃~30℃条件下均能生长,适宜温度为20℃~25℃;只要菌丝体达到生理成熟,温度适宜即可分化形成子实体;子实体分化和生长适宜温度为12℃~17℃。真姬菇喜湿性真菌,抗旱能力弱,菌丝生长要求基质含水量60%~75%,子实体发育阶段,空气湿度要求在80%~95%。否则易导致菌丝生长弱,子实体畸形,品质下降。菌丝营养生长阶段无需光照,直射光线会抑制其生长。但子实体发育(菌丝扭结形成原基)时需要光的刺激。真姬菇是好气性真菌。菌丝生长到原基形成阶段要保证有足够的氧气,子实体发育过程中对二氧化碳敏感,当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3%时,原基形成减弱,菌盖畸形。因此,空气中二氧化碳以低于0.3%为宜。菌丝生长最适pH值6.5~8.0,子实体形成期最适pH值为5.5~6.5。
栽培技术如下
1.菌种制作母种菌丝在BA培养基+0.3%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中能正常生长。试管母种于20℃~25℃条件下经15~20天可长满试管斜面。原种以小麦、谷粒作培养基效果最好,在小麦、谷粒中加30%的木屑和少量多元素微肥,在20℃~25℃条件下培养15~20天菌丝可长满瓶。栽培种在17厘米×33厘米塑料袋中用棉子壳作培养料,20℃~25℃条件下20天左右菌丝长满袋。
2.栽培季节真姬菇属低温型菌类,出菇在深秋至春季较为适宜,一般在当地气温20℃以下时,以提前35~40天接种为宜。
3.培养基质配制较适宜真姬菇生长的培养基质配方为:①阔叶木屑75%,麸皮16%,玉米粉4%,黄豆粉2%,石灰1.7%,蔗糖1%,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1%;②棉子壳80%,麸皮17%,石灰2%,蔗糖1%;③棉子壳50%,木屑30%,麸皮17%,石灰2%,蔗糖1%;④木屑60%,玉米芯27%,麸皮10%?熏石灰2%?熏蔗糖1%。以上配方料水比为1?押1.3?熏pH值调至6.5~7.0。
4.拌料、装袋拌料方法同一般食用菌,力求拌均匀。拌料水分以手捏拌好的料指缝间有水渗出为宜。选用17厘米×35厘米规格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装料,可在袋中用针打洞以利菌丝透气,套上套环,塞紧棉塞。
5.灭菌、接种装好料的菌袋及时在0.12~0.15兆帕高压下灭菌2小时,或在常压下(灶内温度达到100℃)灭菌10~12小时,冷却至25℃。选用由正规菌种场生产的菌种,菌丝发展平衡,菌种培养基断面呈淡奶油色(淡米色)的适龄生理成熟菌种。在接种箱或无菌室内两头接种,用种量5%~10%。接种后层堆于阴凉干燥室内发菌、养菌。此期应注意加强通风换气.降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经常翻袋散热,剔除发病菌袋另作处理。室内温度保持在20℃~25℃,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5%~80%。一般经过40~50天菌丝可长满菌袋。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时,颜色由浅灰色变成浓白色,并开始扭结形成众多原基。
6.搭建菇房室外栽培须搭建菇房。选择通风向阳,交通便利的地块搭建复式大棚,内棚为草棚,外棚为塑料薄膜拱棚,棚宽3米,棚高为2.3米,采用畦栽或床架栽培。菌袋人棚前,用甲醛等对菇房充分熏蒸消毒。
7.出菇管理当真姬菇菌丝出现扭结时,在人棚前须先打开菌袋,进行补水(往袋内注人清水,放置2~3小时后再把水倒掉),补水后将菌袋上架(一般采用2~3层架),覆盖薄膜等保湿、催蕾。棚内温度控制在14℃~17℃,5~6天后撤去覆盖物,适当通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并增加光照。当菌袋表面形成许多针状菇蕾时,用铁丝将菌袋四周的原基轻轻刮掉,只留下中央一块5~6厘米大小的原基,以保证子实体获得充分的营养。此期温度控制在18℃以下,超过20℃会影响子实体生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湿度低时可采用向地面倒水或向棚中空间喷雾来提高相对湿度,但不能直接喷水到菇蕾上,以免发生烂蕾。
8.采收及采收后管理当真姬菇菌原基长到每丝有15~20个菇蕾,菇盖3.5~5.0厘米,柄长约5.0厘米时,将整丛采下。头潮菇采后应及时除去菇脚、死菇及其他杂物,用喷壶给培养料喷足水分,菌袋盖上塑料薄膜再一次发菌、养菌,即进人转潮菇生产。采收两茬菇后,培养料养分及水分消耗较大,须及时补充一定的营养和水分。营养液配比为:磷酸二铵1%,尿素0.3%,葡萄糖0.3%,硫酸镁0.2%。削去菌袋表层1厘米厚的培养料,将营养液喷洒在培养料上,并喷足水分,即可进人第3茬菇生产。为提高产量,后期可经过脱袋覆土栽培及激素处理(如三十烷醇等),可进行第4~5茬菇生产,通过科学栽培管理,真姬菇生物转化率可达到70%~95%。
9.病虫害防治真姬菇易发生绿霉、青霉、木霉、螨虫、菇蚊、菇蝇等病虫害,应搞好综合防治。菇房建成后及菌袋人棚前,用甲醛等充分熏蒸消毒,平时注意搞好菇房及周围环境卫生,控制好菇房温、湿度,加强通风,门窗及顶棚加盖20目防虫网,可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如发生绿霉、青霉、木霉等病害,局部可用2%甲醛和5%石炭酸注射发病处,大面积发生可于出菇前及采收后喷600倍液多菌灵或克霉灵防治,如发生红色链孢霉菌袋应立即淘汰。如发生螨虫、野蛞蝓、菇蝇、菇蚊等虫害,可于出菇前及采收后对菇棚四周喷洒灭菌酯2500倍液,0.5%敌敌畏、25%功夫菊酯1000倍液等防治。切记,不能直接向菇体喷洒药液。
牟水元(甘肃省武威市西大街胜利新村南5楼7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