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通山纪游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时节,正是外出游玩的好时候。一天早上,我带上儿子,骑摩托车从南靖县城出发,经平和县坂仔、安厚、大溪等镇前往灵通山游玩。
  一路上水泥公路宽畅平坦,路旁楼房整齐美观,山坡上下果树茂密,令人赏心悦目。我俩边走边看,边看边聊,一点也不感觉旅途劳累。记得十多年前,我曾骑自行车去坂仔镇探访林语堂旧居。那时公路狭小崎岖,路旁房屋低矮古旧,村镇面貌还很落后。如今一路走过,眼前的景象早已今非昔比。我不禁感慨,近年来,我们国家的城乡面貌确实发生巨大改变。
  到达大溪镇时,时间已过去一个多小时。远远望去,灵通山如一道天然屏嶂横亘在镇区东边,山上七座石头山峰高耸云天,雄伟壮观。由于我们早上出发得迟,路上行驶速度又不快,来到山下时已近中午,我们决定在山下饭店吃了饭再上山。山下路边有很多农家乐饭店,我们在一家当地客家人经营的饭店吃饭,客家饭菜美味可口,我和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吃过饭,稍作休息,我们继续向山上驶去。
  从山脚到山腰处停车场约有六七公里盘山路,不一会儿,我们来到停车场。据停车场工作人员介绍,灵通山是国家地质公园,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客众多。游客大都从停车场左侧石径上山,然后原路返回。我们决定按此线路进行。
  石径在山涧里曲折向上。山涧上下林木葱茂,绿意盎然。林间空气清新,山野气息浓郁。山涧里有道山泉水时隐时现,流水处水花晶莹,水质清澈。拾级而上,累了喝口山泉水,登山的疲惫顿感消减。然而,这里的石径很长,而且越往上走,石阶越陡峭。这对于不常登山的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事。我儿子很少出远门,也很少登山锻炼,不一会儿他就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歇息了好几回。登到一半时,他打起退堂鼓——劝我不要再上去。我鼓励他说,好风景往往在高处,半途而废不会欣赏到好风景,登山如此,人生做事亦如此。正说着,一位挑着沉重担子的中年男子正一步步从台阶下方走上来。上下游人纷纷主动避让,驻足凝望。有游人说,挑夫的劳动精神值得称赞。儿子看了这一幕似乎增添登山干劲,站起来跟我继续往上登。就这样,我们在走走歇歇中用了一个多小时登完石阶,来到灵通寺。
  灵通寺处在主峰——擎天峰上部溶洞内,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历经兴废,香火不绝。寺庙的来历与开漳圣王陈元光有关。当时,陈元光在灵通山上建起巡逻台,驻有将士200人。将士们在绝壁上的溶洞内供奉观音菩萨神像,以保护巡逻台及山下民众平安,此为寺庙前身。2002年,寺庙重建时在绝壁上立柱扩大庙宇和廊道面积,使得灵通寺成为一座悬空寺,增添一道奇妙景观。寺庙里面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堂上三尊金色佛像栩栩如生,熠熠生辉。正值国庆、中秋长假,庙里挤满香客,大家虔诚祭拜。我们简单拜过佛祖后,在庙里参观一番,然后走出寺庙。
  站在庙前护栏边仰望,上面石壁约有二三百米高,壁上不断有水滴飘落。据当地游人讲,雨天时水滴变成水帘遮在庙前,这就是灵通寺有名的“珠帘化雨”景观,不仅好看还给寺庙增添神秘色彩。顺着水滴往下看,脚下万丈深渊,盘山路上的车辆看起来只有拳头大。眺望前方,青山连绵,如波涛起伏的绿色海洋。此时,阵阵山风吹拂,刚才登山的疲惫随风消散,身心舒畅了,思绪随之悠远。我想起前年在外省看过的一座悬空寺,相比之下,这里地势更高、更险峻,周围的树更绿、水更清。
  顺着廊道往右走,不远处的石壁上刻着一個红色大字“灵”,这是灵字的繁体字,字体高2.5米、宽1.3米,字迹遒劲有力,夺人眼球。仔细一看,在雨字头中竖上又刻有一个小的“巨”字,寓意巨“灵”。书法出自清代著名天文学家、地理学家,闽南人曾济美之手。曾济美在此刻巨“灵”有个故事传说。相传他游览灵通山后见这里景色美,风水好,打算死后葬在山上。可是,由于灵通山地势高,容易遭雷击,不适合建造坟墓。为遵心愿,曾济美就别出心裁地在这儿刻了这样一个字,用来制煞。说也奇怪,自从刻了巨“灵”后,灵通山上竟从没发生过雷击事件,非常神奇。几百年来,游人上山都会来此观赏,拍照。巨“灵”景点成为灵通山景区颜值较高的景点之一。
  灵通山景区可游可玩的景点还有很多,如“玉洞回风”“石蟾饮露”“石斋书屋”“萧然亭”等等,有的景点与闽南古文化相关联,值得一游。可惜,因时间关系,我们只好作罢,于恋恋不舍中踏上归途。途中,我和儿子商定,以后有时间还要再来,争取多游几个景点。此次灵通山之旅,我们不仅饱了口福、眼福,还对美丽漳州、人文漳州有更多了解和认识,不虚此行。
其他文献
一路向南,沿324国道出漳州城过木棉庵、九龙岭、花博园,这一路青翠欲滴。这也是一条可堪称中国最绿化的道路,当翠绿的观赏林木和四季盛开的花卉沿着国道一路连片蜿蜒时,直觉告诉你:漳州百里花卉苗木走廊的中心地带就要到了。从漳州出发的这十几公里的国道两侧,多是漳州九湖的传统花农承包的私人花卉基地,大多种植着香樟、凤凰木、三角梅、重阳木、家拿利海枣……除了观赏林木还有种类繁多的花草类经济植物,如蝴蝶兰、白掌
期刊
圣贤学问不支离,大道光明原一体。  福建地处沿海,大山阻隔,远离中原,地狭山陬,但文化却异常昌盛,被誉为“东南邹鲁”“理学名邦”。自南宋以来,福建受理学的浸润、影响非常之深。自杨时、游酢程门立雪,得周程真传,倡道东南,后传罗从彦、李侗,至朱熹,集其大成。还有建阳籍真德秀,泉州籍的李贽、李光地等,都是理学大家,闻名海内外。代有名贤,弦声不断。  当然,朱熹的影响是最大的。福建全省各地,朱熹的影子几乎
期刊
古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二十载光阴,足以让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孩长大成人。而对于一个历经二十年发展岁月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来说,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因了“东南花都”这个梦幻唯美的名字,我决计去走走看看。  一  东南花都在漳州城南二十几公里外的漳浦县马口。马口是个小地名,行政上隶属于漳浦县长桥镇,如果不是因为东南花都,在百度地图上恐怕都难以找到标识。往前追溯,这里曾诞生了漳浦县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潘
期刊
那是一个长在稻田上的村庄。  春到内枋,银洞山、大尖山起伏绵延,一派翠绿。内枋人家,这边三户,那边两家,都在潇潇春雨中静默着。这时,成群的白鹭在漠漠水田上优雅地飞翔。近处,炊烟低垂,阿嬷煮好点心,正呼唤着田中耕作的人们。王维的故乡辋川大抵如此罢。盛暑时节,知了叫了,荔枝红了,水田也长成了一派金黄,村庄在稻浪上荡漾。放假回家的孩子们多了,他们都加入了收割和抢种的行列。这才是内枋村最热闹的季节。泰芳楼
期刊
中国人从小就在餐桌上童谣里山野外接触了各种大小菇类,心里皆有一股淡淡浓浓的小小菇儿情结。稍长到漳州工作,看到很多人在种双孢蘑菇和珍稀菇类,听说菇农的收益不错,来自闽西老区从小就常进山采摘野生菇的我,心里情不自禁荡漾起欣慰之涟漪,但没有特别去关注了解。等到转到农业部门上班,才发现漳州以双孢蘑菇为主食用菌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从1998年开始,有幸参与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简称“花博会”)的筹备工作,看到漳
期刊
蝴蝶兰因姿态优美,花色高雅,花形如蝴蝶飞舞,花期长,又极具观赏价值,而有“洋兰王后”“兰中皇后”的美称。不同颜色的蝴蝶兰有着不同的花语:白花蝴蝶兰的花语是“爱情纯洁、友谊珍贵”,红心蝴蝶兰的花语是“鸿运当头、永结同心”,红色代表“仕途顺畅、幸福美满”,黄色寓意“事业发达、生意兴隆”等等。除了寄予美好的祝愿外,高洁、清雅的蝴蝶兰还能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金秋时节,清风习习,
期刊
有朋自远方来,带着朋友一家人去了一趟闽南故事文化园,烈日当空照,人暴晒在太阳底下,大汗淋漓,像洗桑拿一般。回来后,休整,喝绿豆汤,下午三点钟左右出发往南靖,两个多小时才到,下过雨的天空是清爽的,到了游客服务中心,导游也上车,姓陈,一个四岁孩子的母亲。第一站是塔下村,石龙旗杆,必走的景点,此处十年前我来过,现已分不清具体是哪个景点的哪处景物,在陈导游简洁明了的介绍下,这次总算整明白了。为纪念文臣武官
期刊
我相信,所有能听懂和弄明白“花帕”为何物的,一定是个地道的闽南人。  很多刚到闽南的外地人,看到大街小巷懷抱中的婴儿都包着一条薄薄的黑白格子方巾,很不理解。是迷信吗?是宝宝出生的医院统一发送的吗?是时尚界格子控的流行吗?其实,这是闽南的一个风俗,一条薄薄的方巾,背后道不尽的是外婆对小外孙的爱,对女儿永远的牵挂和保护。  闽南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按照风俗习惯,每个闽南人家的女儿出嫁之前,娘家会为她备
期刊
明代张燮著有《东西洋考》十二卷,其卷四《麻六甲》篇云:“其国(指麻六甲)物产有叆叇。下注曰:‘俗名眼镜,《华夷考》曰大如钱,质薄而透明如琉璃,色如云母。每目力昼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此物)出满刺加。’”同卷《哑齐》篇中,指哑齐国的物产中也有叆叇,并有照身镜等。  张燮是明代万历中期福建举人,《东西洋考》作于万历丁巳年(1617年)。上述所记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是叆叇到万历
期刊
一说到母亲、母爱,这样的字眼,很多赞美的词语或许就会跳入我们的脑海,因为有太多的人写过感人的文章。趁春节放假期间,回娘家几天,陪母亲说说话。有时,看母亲年老瘦弱的身影,我想,母亲是那样的普通和弱小,说不上有什么高大上的赞美之词,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她的勤劳老实和善良柔弱,在我心里,或者更像老屋上灰黑的瓦,或者更像以前老家土楼里那厚实坚硬的墙壁,即使历尽风雨,也要为家人牢牢的撑起一个温暖的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