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报道1例先后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及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为表现的B-CLP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结合文献复习,探讨B-CLPD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及诊断。结果B-CLPD常见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脾大以及骨髓、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等淋巴增殖表现。但极少数患者仅以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而无典型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机 构】
:
830001 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科,830001 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科,830001 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科,830001 乌鲁木齐,新疆维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
方法报道1例先后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及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为表现的B-CLP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结合文献复习,探讨B-CLPD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及诊断。
结果B-CLPD常见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脾大以及骨髓、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等淋巴增殖表现。但极少数患者仅以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而无典型淋巴细胞增殖特征,容易导致误诊。明确诊断及分型需要综合分析外周血及骨髓细胞涂片、骨髓病检、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学检查。
结论对于AIHA及PRCA患者,即使外周血淋巴细胞无增多,亦应全面完善骨髓涂片、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IGH基因重排以及特异性的遗传分子学相关检查,除外B-CLPD,减少误诊。
其他文献
新辅助化疗(NAC)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ⅡA、ⅡB、ⅢA期以及局部晚期的乳腺癌治疗中。检测磁共振成像(MRI)下三维重建肿瘤病灶体积之和的变化是评估其疗效的最准确的方法,而联合应用MRI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和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等多参数来对乳腺癌NAC疗效进行更加有效地判定以及乳腺癌NAC后不同的退缩类型,对评估的影响是目前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为临
目的明确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癌的共同分子标志物。方法收集卵巢正常且因其他疾病行卵巢切除术的女性患者28例,子宫内膜异位病变且行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的女性患者31例,卵巢癌且行卵巢切除术的女性患者35例,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雌激素受体1α(ER-1α)、孕激素受体(PR)、雄激素受体(AR)、芳香化酶(CYP19
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胰腺癌患者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探讨其临床意义,为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及验证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和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2D-LC-MS/MS)分析方法,对15例胰腺癌患者与10名健康对照的血清进行差异蛋白分析。采用质谱分析并检索Panther、Mascot及Scaffold数据库,对结果进行Ingenuity Pathway An
目的加深对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会诊诊断的2例BPDCN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2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均以皮肤结节为临床表现,形态学显示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真皮全层,均可见与表皮间的无细胞带。肿瘤细胞小至中等大小,核呈圆形或卵圆形,不规则,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2例CD4及
微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小分子RNA,可以通过调节靶基因mRNA的表达,参与细胞分化、增殖、侵袭、凋亡等生物学过程,部分mi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近年来miRNA在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个体化治疗、预后评估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文章就目前发现的与食管癌密切相关的miRNA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结肠癌中抑癌基因Rap1GTP酶激活蛋白(Rap1GAP)启动子甲基化情况,为结肠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靶向治疗及改善预后等提供理论依据及研究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病理科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病理诊断为结肠腺癌的患者3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41~72岁,取手术切除石蜡包埋标本。选取同期16例结肠腺瘤患者的石蜡包埋标本,包括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
目的探讨3D腹腔镜手术治疗新辅助放化疗(nCRT)后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优势。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间辽宁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的152例nCRT后手术患者,排除高位直肠癌,有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病例。直肠肿瘤下极距肛缘8 cm以内者入组,经入院后评估,并与患者交流是否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76例进行nCRT联合3D腹腔镜直肠癌手术(3D-nCRT组)和76例
目的了解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IDCS)的临床特征、预后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例原发皮肤IDCS及文献检索到的103例IDC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分期、肿瘤大小等对预后的影响;比较早期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后的生存率。结果患者年龄、性别与预后无关,分期晚及大包块为预后不良因素。早期IDCS患者手术后预后好,术后是否接受辅助放化疗对患者的生存无明显影响。
目的探讨热疗对人肺癌细胞株H1299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1299细胞,实验分为两组,热疗组细胞采用水浴箱恒温43 ℃加热1 h,对照组细胞置于37 ℃培养箱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Western blot法检测LLGL1蛋白表达。结果热疗对细胞周期分布无明显影响,但热疗组细胞凋亡率
目的探讨相同剂量不同剂量率X线照射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克隆形成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制定放疗计划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低密度培养,进行X线照射,照射剂量为4 Gy,剂量率分别为1、2、4、6 Gy/min,照射后第8天,将细胞行瑞特-吉姆萨染色,对细胞数大于50个的克隆进行计数,并计算克隆形成效率及存活分数。结果未照射对照组的克隆形成数为(88.6±4.6)个,而各照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