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认为,影视作品在某些方面有着文学作品不可比拟的优势,从人的接受习惯来看,图像和声音直观而信息丰富,而读书则需要充分发挥联想,再将文字转化成具象。两者比较起来,观看电视电影显得要比读书更轻松些,事实也证明,这些年来,电视电影更受大众的欢迎。但是,阅读了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我会暗暗为那些有意改编他的作品的导演和编剧们捏把汗,这需要表演功底何等深厚的演员才能够演绎出那些自始至终都在内心中困顿挣扎的角色呢?正如几年前,徐静蕾在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为电影剧本之时,也感到了这种痛苦,于是,她只好将这个故事搬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借特殊的时代背景来增强电影的故事性。电影拍出来之后果然获得了成功,我觉得可惜的是,在某种程度上,电影让观众产生了对原著的“误解”,许多人唏嘘感叹的是女主人公的至情至性,但是,这绝非是原著最过人之处。如果你有兴趣去翻开茨威格的小说读一读,会发现那将是一次非凡的阅读体验,仿佛坐一次惊险刺激的过山车,又仿佛淋一场酣畅淋漓的夏日大雨,让人流连忘返的并非是那些个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那种浸润在字里行间的纷繁复杂的思想与情绪,穿透发肤,激荡心智。
譬如茨威格有生之年的最后一部小说《象棋的故事》,许多评论者认为,这部小说是他一生作品的浓缩版,他将自己的看家本领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之境。小说讲述了奥地利B博士的一段离奇经历,二战期间,他被盖世太保长时间关在一间小小的旅馆房间里,没有任何可以供消遣或者打发时间的东西,他经受着孤独和空虚带来的巨大折磨,那种内心的空寂感是非常绝望的,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置身在一间空房子里,四周寂静无声,一小时可以过去,忍一忍一天或许也过得去,如果这样的时间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呢?于是,B博士在一次审讯时冒着巨大的风险偷走了一本小小的书借以打发时间,出乎他意料的是,这本书只是一本棋谱,于是,他只好从这本棋谱开始,进行大量的记忆、思索和自我对弈,长此以往,高强度的内心博弈竟然让他陷入了一种精神分裂的状态之中,这种精神隐疾是影响深远的,即便是在他获得自由后,与国际象棋大师对弈之时,也不由自主地陷入了疯疯癫癫的自我精神博弈的状态。茨威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要抨击法西斯,却不正面描写集中营中的血腥和暴力,他更为关注战争对于人的灵魂与精神的扭曲,这比有形的肉体折磨更为残酷和恐怖。茨威格的小说之所以精彩,关键在于他那不可思议的人物内心刻画能力,茨威格最著名的几篇中篇小说,如《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马来狂人》等都是采用的一个主人公讲故事的手法写成,这种写法能够更好的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象棋的故事》中,他对B博士被关押时的心理描写堪称一绝:
我就像潜水球里的潜水员一样,置身于寂静无声的漆黑大海里,甚至模糊地意识到,通向外界的救生缆索已经扯断,再也不会被人从这无声的深处拉回水面了。我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没有什么可听,没有什么可看。我身边是一片虚无,一个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虚无之境,处处如此,一直如此。你在房间里踱来踱去,你的思想也跟着你走过来,走过去,走过来,走过去,一直不停。
茨威格对人物心理捕捉的功力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而译者张玉书先生心领神会,传达得精湛绝伦。这样的文字溢满了孤独感和空虚感,如潮水一般袭来,此起彼伏,拍打着读者的心。
茨威格一生都在为他所坚持的理想而奋斗着,年轻时曾为反战而四处奔走,中年为了逃避法西斯的迫害而颠沛流离,从欧洲一直流亡到巴西。他的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他热衷于描摹道德沦丧给人的心灵造成的巨大痛苦,尤其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塑造了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阅读他的小说,你会为这位男性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捕捉力而惊叹不已,不论是贵妇、少女、儿童、赌棍抑或花花公子,他都可以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把握得惟妙惟肖。
这位体味了人的内心世界一切冷暖悲喜的伟大作家最终未能走出自己内心的博弈,1942年,他和自己的妻子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寓所里服毒自杀,一段段精彩纷呈、让人叹为观止的心灵描摹就此画上了句号。但是,读《象棋的故事》,他在巴西写就的最后一部作品,我并未感到一种深切的绝望和悲哀,我只能感叹于人之精神力量的伟大与不凡,那波涛汹涌的心灵河流淌过白纸黑字之后,我所见到的,是茨威格所向往的充满道德力量的安静而和平的世界。我坚持相信,茨威格最后终结自己生命的人生选择不是源于对生活的绝望,只是,他可以做的,是通过死亡来达到自我内心的平静。他给后人留下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已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这也许是声光色影的影视作品无法彻底表达的——对人内心的深刻开掘以及对人的尊严的最高尊重。
编辑/姚晟
譬如茨威格有生之年的最后一部小说《象棋的故事》,许多评论者认为,这部小说是他一生作品的浓缩版,他将自己的看家本领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之境。小说讲述了奥地利B博士的一段离奇经历,二战期间,他被盖世太保长时间关在一间小小的旅馆房间里,没有任何可以供消遣或者打发时间的东西,他经受着孤独和空虚带来的巨大折磨,那种内心的空寂感是非常绝望的,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置身在一间空房子里,四周寂静无声,一小时可以过去,忍一忍一天或许也过得去,如果这样的时间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呢?于是,B博士在一次审讯时冒着巨大的风险偷走了一本小小的书借以打发时间,出乎他意料的是,这本书只是一本棋谱,于是,他只好从这本棋谱开始,进行大量的记忆、思索和自我对弈,长此以往,高强度的内心博弈竟然让他陷入了一种精神分裂的状态之中,这种精神隐疾是影响深远的,即便是在他获得自由后,与国际象棋大师对弈之时,也不由自主地陷入了疯疯癫癫的自我精神博弈的状态。茨威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要抨击法西斯,却不正面描写集中营中的血腥和暴力,他更为关注战争对于人的灵魂与精神的扭曲,这比有形的肉体折磨更为残酷和恐怖。茨威格的小说之所以精彩,关键在于他那不可思议的人物内心刻画能力,茨威格最著名的几篇中篇小说,如《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马来狂人》等都是采用的一个主人公讲故事的手法写成,这种写法能够更好的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象棋的故事》中,他对B博士被关押时的心理描写堪称一绝:
我就像潜水球里的潜水员一样,置身于寂静无声的漆黑大海里,甚至模糊地意识到,通向外界的救生缆索已经扯断,再也不会被人从这无声的深处拉回水面了。我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没有什么可听,没有什么可看。我身边是一片虚无,一个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虚无之境,处处如此,一直如此。你在房间里踱来踱去,你的思想也跟着你走过来,走过去,走过来,走过去,一直不停。
茨威格对人物心理捕捉的功力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而译者张玉书先生心领神会,传达得精湛绝伦。这样的文字溢满了孤独感和空虚感,如潮水一般袭来,此起彼伏,拍打着读者的心。
茨威格一生都在为他所坚持的理想而奋斗着,年轻时曾为反战而四处奔走,中年为了逃避法西斯的迫害而颠沛流离,从欧洲一直流亡到巴西。他的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他热衷于描摹道德沦丧给人的心灵造成的巨大痛苦,尤其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塑造了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阅读他的小说,你会为这位男性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捕捉力而惊叹不已,不论是贵妇、少女、儿童、赌棍抑或花花公子,他都可以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把握得惟妙惟肖。
这位体味了人的内心世界一切冷暖悲喜的伟大作家最终未能走出自己内心的博弈,1942年,他和自己的妻子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寓所里服毒自杀,一段段精彩纷呈、让人叹为观止的心灵描摹就此画上了句号。但是,读《象棋的故事》,他在巴西写就的最后一部作品,我并未感到一种深切的绝望和悲哀,我只能感叹于人之精神力量的伟大与不凡,那波涛汹涌的心灵河流淌过白纸黑字之后,我所见到的,是茨威格所向往的充满道德力量的安静而和平的世界。我坚持相信,茨威格最后终结自己生命的人生选择不是源于对生活的绝望,只是,他可以做的,是通过死亡来达到自我内心的平静。他给后人留下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已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这也许是声光色影的影视作品无法彻底表达的——对人内心的深刻开掘以及对人的尊严的最高尊重。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