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生的个性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和反抗心理两个方面。新闻中多次报道初中生杀害老师的恶性事件,造成这类惨剧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学生的仇恨心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和谐的心理素质,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的心理港湾呢?
一、班主任不要成为“火眼金睛”
有一篇学生日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您还记得您刚开始教我们班吗?在一堂语文课上,我在座位上眨眼睛,做鬼脸,您看见了,就停止了讲课注视着我。其实当时是我的眼睛进了沙尘,我发现您看着我,心里非常害怕。我的胆子小,我心想您肯定要批评我了,没想到您注视了一会就继续讲课了,我一颗悬着的心也踏实了下来,很好地上完了那堂语文课。现在想来,如果您当时当着全班同学批评我,那堂语文课我肯定上不好,没准以后的语文课我由于怕您也会失去兴趣。很感谢您保护了我的面子,也使我非常喜欢上您的语文课。
这篇日记是初三学生写的,记叙的是初一偶然发生的事情,当时我看了日记之后回忆良久仍未记起,但在学生的脑海里却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由此看来,老师的言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老想把自己训练成“火眼金睛”,能够“明察秋毫”,发现学生身上的一切毛病和缺点,然后帮助他们改正过来,为他们的将来负责。但在实际中,却屡受挫折,自己苦口婆心,学生不但不接受,反而有怨言,有时还觉得是学生不懂事,不理解老师对他们的一片苦心。然而当自己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犯了很多的错误。我们面对的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人无完人,如果我们总是希求学生有完美的表现,那我们得到的也只能是无尽的失望。如果我们总是揪住学生的一点点小错误不放手,一天下来除了发脾气,真正用在教学上的时间所剩无几。学生的哪些问题必须改正,哪些问题可以忽略,需要班主任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老师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想为学生将来的发展负责,但只有当学生理解我们、接受我们的教育,他们才能把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如果我们总是挑他们的小小的问题,那么再好的“苹果”也会被我们挑成“烂苹果”,学生不会接受,更不要谈让他们付之于行动了,当学生长大后回忆起自己的初中生活感受到的是“限”,是一段不美好的回憶。
二、班主任要做好“融合剂”
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家庭的影响很大,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成为学生与家长的“融合剂”。
在每次接班之初,我都让家长们给孩子写一封信,给孩子提期望,说出他们的心里话,然后孩子给父母写回信,最后在一次主题为“交流”的班会中,我把家长请来,让家长和孩子念上几封。常常会有很多人落下眼泪。有的孩子说:“看了您的信,我太高兴了,以前我总是自己写作业,您一点也不过问,我认为您不关心我,我很伤心,看了您的信我才知道,您是为了培养我独立的品质。”这个活动,融洽了父母与孩子的感情,消除了许多误会。实际上每个孩子和父母感情都是很深的,只是平时他们不会用语言表达出来,缺乏交流和沟通,给他们搭一个平台,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届学生和家长的信我都当珍宝一样保存。
另外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家校联系本”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现在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家长对自己的关怀与付出,他们感受到的只是家长的严厉管教和唠叨,由此引发了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家校联系本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对他们的殷切希望和良苦用心,能促进学生的心理成熟,减少很多不稳定因素。一个学生家长这样写道:“孩子,看到你目前无所事事的样子,妈妈心里很难受。我知道这不能全怪你。两次转学给你的生活、学习和心理上带来很多不便,很多困惑。孩子,对不起!责任在我。妈妈愿意配合你尽快定下心来专注于学习。让我们齐努力,找回那个优秀的孩子,好吗?”还有一个家长这样写道:“这一周来,感觉天宇同学脸上的笑容多了许多,愿意交谈学校发生的事情,性格开朗了许多。作业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能够独立思考,查找资料,英语能有勇气读出来,音标也有了一定的进步。这说明孩子已经慢慢学会思考了,学习的进步。无形中增强了孩子的自信。”
像这样的留言还有很多,每当我看到这些话语都不禁被感动,在班级里给学生们读的时候,除了当事的孩子,其他的孩子也都安静地听着,很多孩子体会到了父母的深情并把它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三、班主任要有“长长的爱的触角”
班主任要有“长长的爱的触角”,能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要碰触到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柔软的爱的神经,并使它们活跃起来,主宰他们的精神世界。实施爱心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理解。只有充分的理解,才有真正的爱。
曾经在初四年级转来一个学生,当时我很担心,因为一个班级稳定以后,来一个新学生会引起波动,尤其到了初四关键期。后来发现他成绩很差,上课唱歌,传纸条,考试作弊,并且交往的人非常杂,经常打架斗殴。我刚开始和他接触时,他的态度相当不友好,对我充满了敌意。怎么办?这真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大难题。我想首先要消除他对老师的敌意,让他信任我,然后才能进一步交往。经过认真观察,我发现他对班级还是很热心的,在体育方面还有特长,我就多次和他谈心,让他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当他取得成绩时对他表示祝贺,在他犯一些小的错误时宽容他。两个星期后,他对我的态度明显改善,认为我很看重他,我们可以正常地交流了。但我们关系发生大的改变是由于一次偶然事件,在学校组织的每年一次的越野赛中,他主动报名参赛,并且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但在跑完后,可能是用力过度,他摔倒了,当时他感觉非常难受,我及时把他送到了医院,陪他在医院进行治疗,自此他真正和我成了朋友,经常和我交流思想,上课纪律大为改观。后来他考入了北京民族大学的航空班,在毕业那年的教师节的晚上,他给我打电话,说自己会是我一生的学生。他的母亲告诉我,我使她的孩子转变了观念,能踏实地生活了。孩子对她说,他上班的第一笔工资一定要拿来看我。我听后非常感动。这不就是一名班主任最大的快乐和追求吗?
一、班主任不要成为“火眼金睛”
有一篇学生日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您还记得您刚开始教我们班吗?在一堂语文课上,我在座位上眨眼睛,做鬼脸,您看见了,就停止了讲课注视着我。其实当时是我的眼睛进了沙尘,我发现您看着我,心里非常害怕。我的胆子小,我心想您肯定要批评我了,没想到您注视了一会就继续讲课了,我一颗悬着的心也踏实了下来,很好地上完了那堂语文课。现在想来,如果您当时当着全班同学批评我,那堂语文课我肯定上不好,没准以后的语文课我由于怕您也会失去兴趣。很感谢您保护了我的面子,也使我非常喜欢上您的语文课。
这篇日记是初三学生写的,记叙的是初一偶然发生的事情,当时我看了日记之后回忆良久仍未记起,但在学生的脑海里却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由此看来,老师的言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老想把自己训练成“火眼金睛”,能够“明察秋毫”,发现学生身上的一切毛病和缺点,然后帮助他们改正过来,为他们的将来负责。但在实际中,却屡受挫折,自己苦口婆心,学生不但不接受,反而有怨言,有时还觉得是学生不懂事,不理解老师对他们的一片苦心。然而当自己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犯了很多的错误。我们面对的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人无完人,如果我们总是希求学生有完美的表现,那我们得到的也只能是无尽的失望。如果我们总是揪住学生的一点点小错误不放手,一天下来除了发脾气,真正用在教学上的时间所剩无几。学生的哪些问题必须改正,哪些问题可以忽略,需要班主任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老师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想为学生将来的发展负责,但只有当学生理解我们、接受我们的教育,他们才能把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如果我们总是挑他们的小小的问题,那么再好的“苹果”也会被我们挑成“烂苹果”,学生不会接受,更不要谈让他们付之于行动了,当学生长大后回忆起自己的初中生活感受到的是“限”,是一段不美好的回憶。
二、班主任要做好“融合剂”
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家庭的影响很大,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成为学生与家长的“融合剂”。
在每次接班之初,我都让家长们给孩子写一封信,给孩子提期望,说出他们的心里话,然后孩子给父母写回信,最后在一次主题为“交流”的班会中,我把家长请来,让家长和孩子念上几封。常常会有很多人落下眼泪。有的孩子说:“看了您的信,我太高兴了,以前我总是自己写作业,您一点也不过问,我认为您不关心我,我很伤心,看了您的信我才知道,您是为了培养我独立的品质。”这个活动,融洽了父母与孩子的感情,消除了许多误会。实际上每个孩子和父母感情都是很深的,只是平时他们不会用语言表达出来,缺乏交流和沟通,给他们搭一个平台,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届学生和家长的信我都当珍宝一样保存。
另外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家校联系本”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现在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家长对自己的关怀与付出,他们感受到的只是家长的严厉管教和唠叨,由此引发了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家校联系本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对他们的殷切希望和良苦用心,能促进学生的心理成熟,减少很多不稳定因素。一个学生家长这样写道:“孩子,看到你目前无所事事的样子,妈妈心里很难受。我知道这不能全怪你。两次转学给你的生活、学习和心理上带来很多不便,很多困惑。孩子,对不起!责任在我。妈妈愿意配合你尽快定下心来专注于学习。让我们齐努力,找回那个优秀的孩子,好吗?”还有一个家长这样写道:“这一周来,感觉天宇同学脸上的笑容多了许多,愿意交谈学校发生的事情,性格开朗了许多。作业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能够独立思考,查找资料,英语能有勇气读出来,音标也有了一定的进步。这说明孩子已经慢慢学会思考了,学习的进步。无形中增强了孩子的自信。”
像这样的留言还有很多,每当我看到这些话语都不禁被感动,在班级里给学生们读的时候,除了当事的孩子,其他的孩子也都安静地听着,很多孩子体会到了父母的深情并把它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三、班主任要有“长长的爱的触角”
班主任要有“长长的爱的触角”,能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要碰触到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柔软的爱的神经,并使它们活跃起来,主宰他们的精神世界。实施爱心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理解。只有充分的理解,才有真正的爱。
曾经在初四年级转来一个学生,当时我很担心,因为一个班级稳定以后,来一个新学生会引起波动,尤其到了初四关键期。后来发现他成绩很差,上课唱歌,传纸条,考试作弊,并且交往的人非常杂,经常打架斗殴。我刚开始和他接触时,他的态度相当不友好,对我充满了敌意。怎么办?这真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大难题。我想首先要消除他对老师的敌意,让他信任我,然后才能进一步交往。经过认真观察,我发现他对班级还是很热心的,在体育方面还有特长,我就多次和他谈心,让他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当他取得成绩时对他表示祝贺,在他犯一些小的错误时宽容他。两个星期后,他对我的态度明显改善,认为我很看重他,我们可以正常地交流了。但我们关系发生大的改变是由于一次偶然事件,在学校组织的每年一次的越野赛中,他主动报名参赛,并且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但在跑完后,可能是用力过度,他摔倒了,当时他感觉非常难受,我及时把他送到了医院,陪他在医院进行治疗,自此他真正和我成了朋友,经常和我交流思想,上课纪律大为改观。后来他考入了北京民族大学的航空班,在毕业那年的教师节的晚上,他给我打电话,说自己会是我一生的学生。他的母亲告诉我,我使她的孩子转变了观念,能踏实地生活了。孩子对她说,他上班的第一笔工资一定要拿来看我。我听后非常感动。这不就是一名班主任最大的快乐和追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