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我国在培养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方面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从多方面探讨培养大学生人文意识存在哪些缺陷,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8-000-01
大学生人文关怀是指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大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创造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前的高等教育更加关注对知识的教育和技能的培养,以致大学生出现各种社会性问题。因此对大学生加强人文关怀意识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一、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大。高校在向社会输送人才时,不仅要考虑其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还要考虑对其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当今社会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缺少高素质的人才,在大学生的教育中加入对其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人的本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大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尊重大学生的内心诉求。人文关怀意识是指用平等的眼光对待他人,并满足大学生的爱好、兴趣等。另外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意识培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大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成长。只有内心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才是对社会有益的,反之,有可能危害社会安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普及高校的人文素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高等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时候,通常注重科学轻松人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人文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时还通过开设人文讲坛、社交礼仪、民俗等人文课程,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气质,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还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人文关怀的意识包括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教学素材、师资力量、教学设施配备还不能满足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需求,而且现有的人文关怀意识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在对大学生人文關怀意识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理念缺失,缺乏指导性
随着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贫富差距大、缺少精神信仰、人际关系冷漠等。目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高校在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进行培养时要注重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充分发挥大学生本身的优良品质。
要想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取得成效,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借鉴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科内容,如心理学、社会学等,拓展教育手段。目前我国对思想政治的教育还存在一些偏颇,德育工作的内容往往不能很好的落实到实处,通常都是走走过场,搞搞形式主义,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了解学生的诉求和期待。一些大学生甚至因为精神得不到寄托走入思想的误区,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
2.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实践性
由于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过分的注重科学技能的教育,忽视了人文意识的培养,导致在对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方面并未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缺乏明确清晰的定位,并未明确规定教师在这一过程应该怎么做,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同时,高校在选择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教师时,忽略了对大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导致教师对人文关怀意识没有一个系统的概念,在课堂上传授的人文关怀理念脱离社会实际,对大学生的未来生活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从而使大学生丧失继续学习的兴趣。
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引导高校发展的方向,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目标应该仅仅追随教育目标,并结合人文关怀意识的特点,培养对社会、对人类发展有用的人才,抛弃过去的培养目标不明确的培养方法。因此,高校更应该紧随时代发展需求,结合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要求调整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明确的培养方案,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目的。
3.方法单一化,缺少灵活性
对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对其思想意识、文化意识、道德意识等的培养。在传统的培养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方法中,通常采用“灌输法”,即老师讲解给学生听,学生记下来。这种教学方法强制性意味较强,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观意愿,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意识培养教育时,受自身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模式人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虽然这种方法也同样培养了一批批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暴露出一些缺点和问题。
4.培养方案不健全,缺乏科学性
当前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方面存在着培养方案不健全的问题,缺乏对学生和老师角色的定位,导致在培养学生时出现角色错位,责任缺少等情况,导致大学生对人文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德育教育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意识。
三、对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出现问题的原因
在对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中出现问题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大学生自身对人文关怀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人文知识学习的热情,在培养人文关怀意识上自主性差等是造成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另外,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时,教育内容过于功利化,对大学生人文意识培养缺少。多元化的价值观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考验。
四、总结
自教育体制改革以来,对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加强对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还要加强对其在实践中的运用进行研究,以便培养出全方面高素质的人才,为祖国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段晓霞,刘宏锦,王晓斌等.规范化培养麻醉本科实习生人文关怀意识的效果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163-164,165.
项目信息:课题项目: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人文素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IFQE201511,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8-000-01
大学生人文关怀是指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大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创造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前的高等教育更加关注对知识的教育和技能的培养,以致大学生出现各种社会性问题。因此对大学生加强人文关怀意识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一、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大。高校在向社会输送人才时,不仅要考虑其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还要考虑对其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当今社会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缺少高素质的人才,在大学生的教育中加入对其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人的本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大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尊重大学生的内心诉求。人文关怀意识是指用平等的眼光对待他人,并满足大学生的爱好、兴趣等。另外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意识培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大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成长。只有内心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才是对社会有益的,反之,有可能危害社会安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普及高校的人文素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高等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时候,通常注重科学轻松人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人文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时还通过开设人文讲坛、社交礼仪、民俗等人文课程,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气质,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还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人文关怀的意识包括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教学素材、师资力量、教学设施配备还不能满足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需求,而且现有的人文关怀意识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在对大学生人文關怀意识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理念缺失,缺乏指导性
随着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贫富差距大、缺少精神信仰、人际关系冷漠等。目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高校在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进行培养时要注重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充分发挥大学生本身的优良品质。
要想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取得成效,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借鉴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科内容,如心理学、社会学等,拓展教育手段。目前我国对思想政治的教育还存在一些偏颇,德育工作的内容往往不能很好的落实到实处,通常都是走走过场,搞搞形式主义,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了解学生的诉求和期待。一些大学生甚至因为精神得不到寄托走入思想的误区,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
2.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实践性
由于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过分的注重科学技能的教育,忽视了人文意识的培养,导致在对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方面并未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缺乏明确清晰的定位,并未明确规定教师在这一过程应该怎么做,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同时,高校在选择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教师时,忽略了对大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导致教师对人文关怀意识没有一个系统的概念,在课堂上传授的人文关怀理念脱离社会实际,对大学生的未来生活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从而使大学生丧失继续学习的兴趣。
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引导高校发展的方向,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目标应该仅仅追随教育目标,并结合人文关怀意识的特点,培养对社会、对人类发展有用的人才,抛弃过去的培养目标不明确的培养方法。因此,高校更应该紧随时代发展需求,结合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要求调整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明确的培养方案,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目的。
3.方法单一化,缺少灵活性
对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对其思想意识、文化意识、道德意识等的培养。在传统的培养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方法中,通常采用“灌输法”,即老师讲解给学生听,学生记下来。这种教学方法强制性意味较强,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观意愿,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意识培养教育时,受自身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模式人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虽然这种方法也同样培养了一批批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暴露出一些缺点和问题。
4.培养方案不健全,缺乏科学性
当前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方面存在着培养方案不健全的问题,缺乏对学生和老师角色的定位,导致在培养学生时出现角色错位,责任缺少等情况,导致大学生对人文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德育教育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意识。
三、对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出现问题的原因
在对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中出现问题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大学生自身对人文关怀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人文知识学习的热情,在培养人文关怀意识上自主性差等是造成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另外,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时,教育内容过于功利化,对大学生人文意识培养缺少。多元化的价值观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考验。
四、总结
自教育体制改革以来,对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加强对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还要加强对其在实践中的运用进行研究,以便培养出全方面高素质的人才,为祖国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段晓霞,刘宏锦,王晓斌等.规范化培养麻醉本科实习生人文关怀意识的效果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163-164,165.
项目信息:课题项目: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人文素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IFQE201511,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