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的教学时连贯性的,从小学开始,在所有科目当中语文教学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阅读教学。初中的语文教学进入到了更深的层次,就会对同学们有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在课本的基础上要适当的展开一些课外阅读,老师也要对这种延伸阅读的教学给予一定的关注程度。本文则主要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延伸阅读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延伸阅读
课外延伸阅读是促进语文教学的一项具有重要作用的语文教学辅助手段,是随着社会变化和新课改要求逐渐推广开来的。研究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背景,发展意义,以及推行的基本情况,有助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好的展开课外延伸阅读教育的工作,有效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语文延伸阅读的提出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课本 内容的相对 固定性不 能满足学生强大的求知欲望,新课改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语文教育和教学能够 向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阅读范围和必读书 目。由于语文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为 了广泛提高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未来的工作能力能够更好地符合社会的要求,开展语文课外延伸阅读就显得十分重要。
1 运用兴趣策略, 提高学生延伸阅读的积极性
1 . 1 营造“书香”氛围——激趣
一个爱读书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学生要读书, 教师更应该读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人文素养”, 要有文化底蕴。一要“渊博”。要成为杂家, 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 略通天文地理; 二要“丰腴”。要广泛猎取,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的文化“血肉”, 要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态度和信念。巧妙的运用学生对教师的崇拜、模仿心理诱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一个课堂上的故事——唤起学生的期待视野。把课内所得之法, 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 以求化方法为能力, 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以课外促课内”。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 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为“经”, 使学生掌握方法; 以优秀的课外读物为“纬”,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 相互引发, 相得益彰。
1.2 利用“活动”手段——稳趣
有了兴趣, 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热情如不能长久, 迟早会烟消云散, 不留一点痕迹。所以, 教师要采取多种活动手段,保持学生的读书兴趣。阅读课——品尝精神的盛宴。一是教师读完之后的自由发言。可以针对人、事、甚至你感兴趣的一句话发表见解。要求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尽可能的流畅、自然、优美。交流课——师生共赏美篇。为了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延伸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采取经常性交流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到的大事要闻, 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
2 文本典故延伸,领悟作者情感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优秀的古诗词,因其时代与学生所处年代相距较远,学生因而不能很好地把握文本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在不少古诗词中,作者常常通过历史典故来叙述故事,表述情感,因而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主题往往蕴藏于这些典故之中。若学生不能理解这些典故,那么就很难领悟作者所表述的感情及诗歌体现的主题。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于运用历史典故的诗词,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其历史加以追溯,对典故的本意和假借意进行延伸,让学生理解作者运用典故的目的,通过这些典故又可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等。这样,通过理解典故的来源与意义,帮助学生抓准诗词重点,领悟诗词真正的含义。
例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教师可适当延伸,告诉学生该诗涵化了前人作品,即汉代杨恽的一首歌辞:“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是杨恽免官后的发泄之作。南山指“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说“朝廷的荒乱”。那么,陶渊明化用杨诗有何用意?这使人联想“朝廷荒乱”与贤者无所用的喻意。同时陶渊明不是单纯化用前人作品,诗中所描绘的种豆锄草,均是作者生活中的事例。该作不但移植了前人的某一涵意,体现其政治见解,还以亲身种豆南山这一举动,表现其人生态度:在混乱污浊的社会中,躬耕田园、洁身自好,才是可取的选择。
3 充分利用情感维度
情感维度就是对于语文教材的情感层面的拓展。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实现了语文教学活动,因此,丰富的情感蕴含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中。教师有对学生、对教育教学、对教材的情感,学生有对教材、对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对于语文教材来说,它蕴涵着或显性或隐性的情感,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将教师、学生与教材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发挥情感优势,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将情感很好地融入到教学中。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营造出一种融入学生情感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情感融入到了学习之中,学生就会将学习看作是一种享受,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言文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作为重要信息的载体,它又是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因而,必然会打上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烙印,从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人文特色。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中,要使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必须灵活地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施,营造出具体的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刻领悟课文的中心思想。语文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对语文能力的训练过程,它也是一种情感的熏陶,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教师必须具备比较强烈的人文意识,一方面必须对课文教材进行充分利用,从而将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挖掘出来;另一方面,必须采取拓展的方法,加深人文熏陶,将其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学生将情感融入到语文阅读中来,从而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钱永铭.初中语文延伸阅读的实施策略浅析[J].时代教育,2011,(02).
[2]尹利军.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延伸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5).
[3]余建屏.浅谈如何利用教本资源做好课内拓展延伸[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2).
[4]朱丽霞.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D].苏州大学,2009.
[5]尹利军.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延伸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延伸阅读
课外延伸阅读是促进语文教学的一项具有重要作用的语文教学辅助手段,是随着社会变化和新课改要求逐渐推广开来的。研究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背景,发展意义,以及推行的基本情况,有助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好的展开课外延伸阅读教育的工作,有效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语文延伸阅读的提出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课本 内容的相对 固定性不 能满足学生强大的求知欲望,新课改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语文教育和教学能够 向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阅读范围和必读书 目。由于语文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为 了广泛提高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未来的工作能力能够更好地符合社会的要求,开展语文课外延伸阅读就显得十分重要。
1 运用兴趣策略, 提高学生延伸阅读的积极性
1 . 1 营造“书香”氛围——激趣
一个爱读书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学生要读书, 教师更应该读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人文素养”, 要有文化底蕴。一要“渊博”。要成为杂家, 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 略通天文地理; 二要“丰腴”。要广泛猎取,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的文化“血肉”, 要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态度和信念。巧妙的运用学生对教师的崇拜、模仿心理诱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一个课堂上的故事——唤起学生的期待视野。把课内所得之法, 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 以求化方法为能力, 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以课外促课内”。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 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为“经”, 使学生掌握方法; 以优秀的课外读物为“纬”,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 相互引发, 相得益彰。
1.2 利用“活动”手段——稳趣
有了兴趣, 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热情如不能长久, 迟早会烟消云散, 不留一点痕迹。所以, 教师要采取多种活动手段,保持学生的读书兴趣。阅读课——品尝精神的盛宴。一是教师读完之后的自由发言。可以针对人、事、甚至你感兴趣的一句话发表见解。要求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尽可能的流畅、自然、优美。交流课——师生共赏美篇。为了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延伸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采取经常性交流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到的大事要闻, 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
2 文本典故延伸,领悟作者情感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优秀的古诗词,因其时代与学生所处年代相距较远,学生因而不能很好地把握文本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在不少古诗词中,作者常常通过历史典故来叙述故事,表述情感,因而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主题往往蕴藏于这些典故之中。若学生不能理解这些典故,那么就很难领悟作者所表述的感情及诗歌体现的主题。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于运用历史典故的诗词,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其历史加以追溯,对典故的本意和假借意进行延伸,让学生理解作者运用典故的目的,通过这些典故又可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等。这样,通过理解典故的来源与意义,帮助学生抓准诗词重点,领悟诗词真正的含义。
例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教师可适当延伸,告诉学生该诗涵化了前人作品,即汉代杨恽的一首歌辞:“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是杨恽免官后的发泄之作。南山指“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说“朝廷的荒乱”。那么,陶渊明化用杨诗有何用意?这使人联想“朝廷荒乱”与贤者无所用的喻意。同时陶渊明不是单纯化用前人作品,诗中所描绘的种豆锄草,均是作者生活中的事例。该作不但移植了前人的某一涵意,体现其政治见解,还以亲身种豆南山这一举动,表现其人生态度:在混乱污浊的社会中,躬耕田园、洁身自好,才是可取的选择。
3 充分利用情感维度
情感维度就是对于语文教材的情感层面的拓展。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实现了语文教学活动,因此,丰富的情感蕴含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中。教师有对学生、对教育教学、对教材的情感,学生有对教材、对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对于语文教材来说,它蕴涵着或显性或隐性的情感,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将教师、学生与教材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发挥情感优势,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将情感很好地融入到教学中。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营造出一种融入学生情感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情感融入到了学习之中,学生就会将学习看作是一种享受,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言文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作为重要信息的载体,它又是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因而,必然会打上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烙印,从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人文特色。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中,要使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必须灵活地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施,营造出具体的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刻领悟课文的中心思想。语文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对语文能力的训练过程,它也是一种情感的熏陶,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教师必须具备比较强烈的人文意识,一方面必须对课文教材进行充分利用,从而将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挖掘出来;另一方面,必须采取拓展的方法,加深人文熏陶,将其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学生将情感融入到语文阅读中来,从而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钱永铭.初中语文延伸阅读的实施策略浅析[J].时代教育,2011,(02).
[2]尹利军.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延伸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5).
[3]余建屏.浅谈如何利用教本资源做好课内拓展延伸[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2).
[4]朱丽霞.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D].苏州大学,2009.
[5]尹利军.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延伸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