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开的营改增试点,对房地产行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为更好的应对营改增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房地产企业要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缴税要求和建议。本文从营改增后房地产行业财务管理出现的新变化入手,系统分析了营改增后房地产行业的财务管理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一些加强财务管理、顺利落实国家减税政策的基本措施,希望可以对房地产行业财税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营改增 房地产行业 财务核算 增值税 纳税抵扣
2016年5月1日,营改增试点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房地产行业作为此次改革中的难点和重点,备受关注。营改增新政下,对于房地产业的定义与营业税法规下的规定基本一致,意味着增值税将适用于房地产销售和租赁业务,并且影响主要的房地产类型,比如住宅、写字楼、工业地产、以及商业地产等。房地产业将适用于11%的增值税税率,较之营业税5%的税率有大幅上涨。
一、营改增给房地产行业带来的影响
1.缴税影响。增值税实际上是基于差额征税(销项减进项),而营业税是基于全额征税(仅销项),所以单纯将新税率和老税率直接进行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另外,过渡性政策的实施也会对税率产生进一步的影响。虽然目前具体的房地产增值税算法和相关配套政策还未发布,但大众对于营改增后房价走势格外关注。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营改增后,统计局发布的房价是价税分离后的房价,与同期相比肯定房价会“下降”,但购房者支付的总金额不一定会减少。例如营改增前合同价500万的房子,同样的情况下,营改增后,现在统计的房价:500/(1+11%)=450.45万元;即使房地产企业采用简易计税方式,房价还是会略有下降:500/(1+5%)=476.19萬元。房产企业税负在简易征收的情况下,税负略有下降,在一般计税方式下,房企税负会不会下降取决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供应商管理情况。管理越优秀的企业、合作伙伴越给力(大型企业采用一般计税方式的供应商),越有利于房产企业税负控制。
2.缺少足够的发票抵扣。一般而言,企业能够取得多少进项税发票,与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运营的规范程度相关。但从现实情况看,由于上游企业小、散、乱,沙石料、土石方等材料往往很难取得增值税发票。没有足够的发票抵扣,这是营改增后房地产行业面临的主要难题。
3.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和利润。营改增后,由于房地产企业的销项税额短期内难以出现迅速增长,则很容易出现企业的进项税额比销项税额大的情况。从根本上来看,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项目之前,相关的建筑材料已经储备好,这就会导致在房地产项目开发初期缴纳的税费很少,不能进行及时的抵扣,从而占用一部分企业经营的现金流。企业的日常经营不能开具足额的进项发票,累积到项目的中后期,会造成房地产企业的赋税负担集中,增加现金流出,影响企业的利润总额。
4.上下游企业的赋税负担和成本容易转嫁到房地产业。房地产企业的上下游产业,以建筑业及其相关材料产业为主,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其合作密切的材料供应商大多比较零散,甚至一些白灰、沙土、水漆等供应,来源于个体工商户,这些较小和零散的供应商没有规范的发票制度,不能给建筑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这就容易导致建筑企业的进项税不能得到足额的抵扣,而其相关成本的增加,势必会转嫁到房地产企业。
5.对财务人员带来新的挑战。在房地产企业实行营改增后,在财税票据管理方面,会带来一些新的变化,为了积极应对这些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需要财务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认真做好营改增后企业的纳税系统升级优化工作,并同供应商之间做好沟通协调,建立畅通发票传递程序。对企业的纳税筹划要重新调整,严格执行国家营改增后的相关政策,切实为企业减税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应对措施建议
1.量身定制政策安排。考虑到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财税部门经过多次研究,针对这两个房地产行业、建筑业的特点,‘量身定制’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安排,其内容和数量均为历次改革之最,以保证整个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大多数一般纳税人也可以选择简易计税,包括已经开工的老项目、甲供材企业以及清包工企业,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建筑业经营模式。选择简易计税后,这些企业的税负由3%下降到2.91%左右。对进项税发票问题,采取相应的征管配套措施。比如,为解决建筑采购砂土石料抵扣不足的问题,在建筑材料市场、大型工程项目所在地设立增值税专用发票代开点,为小规模的砂土石料供应商和临时经营者代开专用发票。
2.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国家这次出台的政策考虑非常周到,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税负率较低的计税方法。在降低税负的同时,也会“倒逼”企业不断规范经营行为,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是企业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一次重要机遇。从制度设计看,建筑、房地产行业实施营改增,既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也使政策红利惠及各个环节。建筑劳务、不动产进入抵扣链条,无论是对下游企业的“降成本”,还是对房地产企业的“去库存”都具有积极意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3.认真剖析涉税风险,注重财务管理的细节。企业税负能否降低,企业管理是否到位很关键。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加强学习,认真剖析涉税风险。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指导,对照营改增各类文件,对公司内部的组织架构、项目管理模式以及分包、劳动用工、财务、合同、采购等管理流程梳理分析,找出营改增后的涉税风险点和可能导致税负增加的环节,及时修正组织架构、管控流程等。其次,认真测算,选择计税方式。由于各项目的施工进度、合同范围、结算方式以及材料供应模式等各不相同,计税方式的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因此,企业要针对每个项目进行税负成本测算,选择最优方式,确保公司的税负只减不增。试点企业以往缴纳营业税,税基比较简单,计算方式也简单。营改增之后,增值税的计算更为复杂,核算也相对复杂,有效规避涉税风险,应该成为企业重点考虑的问题。营改增后企业要主动适应税制变化,主动学习吃透政策,积极从产业链构建、财务管理等方面改进经营模式,完善治理机制,防止税收风险。
4.做好财务人员培训。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要在日常工作中提高对新的纳税政策的学习力度,掌握必要的纳税筹划知识。尽快适应营改增后的企业纳税制度,不断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纳税等方面的业务技能,积累纳税实操经验,保证能够精准地核算销项、进项等税额,确保企业税收核算工作不会出现人为因素的失误。财务人员应持续学习营改增后财务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系统掌握一些棘手的财务问题的处理办法,为降低营改增后企业赋税负担,打好基础。
三、结语
实行“营改增”的目的是减轻房地产企业的税务压力,是我国税收体制进步的一个表现,而房地产企业也应当积极适应增值税的改革,找准营改增后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在不断摸索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税务筹划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宇鑫.一体化运作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 2016(10).
[2]李娥.浅谈营改增后房地产行业的财务管理重点及难点[J].财经界(学术版) 2016-01-20.
[3]焦瑞生.“营改增”背景下施工企业的纳税管理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04-15.
[4]孟繁荣.“营改增”政策下不动产增值税抵扣的会计处理分析[J].中国商论.2016(15).
关键词:营改增 房地产行业 财务核算 增值税 纳税抵扣
2016年5月1日,营改增试点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房地产行业作为此次改革中的难点和重点,备受关注。营改增新政下,对于房地产业的定义与营业税法规下的规定基本一致,意味着增值税将适用于房地产销售和租赁业务,并且影响主要的房地产类型,比如住宅、写字楼、工业地产、以及商业地产等。房地产业将适用于11%的增值税税率,较之营业税5%的税率有大幅上涨。
一、营改增给房地产行业带来的影响
1.缴税影响。增值税实际上是基于差额征税(销项减进项),而营业税是基于全额征税(仅销项),所以单纯将新税率和老税率直接进行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另外,过渡性政策的实施也会对税率产生进一步的影响。虽然目前具体的房地产增值税算法和相关配套政策还未发布,但大众对于营改增后房价走势格外关注。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营改增后,统计局发布的房价是价税分离后的房价,与同期相比肯定房价会“下降”,但购房者支付的总金额不一定会减少。例如营改增前合同价500万的房子,同样的情况下,营改增后,现在统计的房价:500/(1+11%)=450.45万元;即使房地产企业采用简易计税方式,房价还是会略有下降:500/(1+5%)=476.19萬元。房产企业税负在简易征收的情况下,税负略有下降,在一般计税方式下,房企税负会不会下降取决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供应商管理情况。管理越优秀的企业、合作伙伴越给力(大型企业采用一般计税方式的供应商),越有利于房产企业税负控制。
2.缺少足够的发票抵扣。一般而言,企业能够取得多少进项税发票,与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运营的规范程度相关。但从现实情况看,由于上游企业小、散、乱,沙石料、土石方等材料往往很难取得增值税发票。没有足够的发票抵扣,这是营改增后房地产行业面临的主要难题。
3.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和利润。营改增后,由于房地产企业的销项税额短期内难以出现迅速增长,则很容易出现企业的进项税额比销项税额大的情况。从根本上来看,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项目之前,相关的建筑材料已经储备好,这就会导致在房地产项目开发初期缴纳的税费很少,不能进行及时的抵扣,从而占用一部分企业经营的现金流。企业的日常经营不能开具足额的进项发票,累积到项目的中后期,会造成房地产企业的赋税负担集中,增加现金流出,影响企业的利润总额。
4.上下游企业的赋税负担和成本容易转嫁到房地产业。房地产企业的上下游产业,以建筑业及其相关材料产业为主,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其合作密切的材料供应商大多比较零散,甚至一些白灰、沙土、水漆等供应,来源于个体工商户,这些较小和零散的供应商没有规范的发票制度,不能给建筑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这就容易导致建筑企业的进项税不能得到足额的抵扣,而其相关成本的增加,势必会转嫁到房地产企业。
5.对财务人员带来新的挑战。在房地产企业实行营改增后,在财税票据管理方面,会带来一些新的变化,为了积极应对这些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需要财务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认真做好营改增后企业的纳税系统升级优化工作,并同供应商之间做好沟通协调,建立畅通发票传递程序。对企业的纳税筹划要重新调整,严格执行国家营改增后的相关政策,切实为企业减税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应对措施建议
1.量身定制政策安排。考虑到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财税部门经过多次研究,针对这两个房地产行业、建筑业的特点,‘量身定制’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安排,其内容和数量均为历次改革之最,以保证整个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大多数一般纳税人也可以选择简易计税,包括已经开工的老项目、甲供材企业以及清包工企业,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建筑业经营模式。选择简易计税后,这些企业的税负由3%下降到2.91%左右。对进项税发票问题,采取相应的征管配套措施。比如,为解决建筑采购砂土石料抵扣不足的问题,在建筑材料市场、大型工程项目所在地设立增值税专用发票代开点,为小规模的砂土石料供应商和临时经营者代开专用发票。
2.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国家这次出台的政策考虑非常周到,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税负率较低的计税方法。在降低税负的同时,也会“倒逼”企业不断规范经营行为,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是企业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一次重要机遇。从制度设计看,建筑、房地产行业实施营改增,既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也使政策红利惠及各个环节。建筑劳务、不动产进入抵扣链条,无论是对下游企业的“降成本”,还是对房地产企业的“去库存”都具有积极意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3.认真剖析涉税风险,注重财务管理的细节。企业税负能否降低,企业管理是否到位很关键。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加强学习,认真剖析涉税风险。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指导,对照营改增各类文件,对公司内部的组织架构、项目管理模式以及分包、劳动用工、财务、合同、采购等管理流程梳理分析,找出营改增后的涉税风险点和可能导致税负增加的环节,及时修正组织架构、管控流程等。其次,认真测算,选择计税方式。由于各项目的施工进度、合同范围、结算方式以及材料供应模式等各不相同,计税方式的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因此,企业要针对每个项目进行税负成本测算,选择最优方式,确保公司的税负只减不增。试点企业以往缴纳营业税,税基比较简单,计算方式也简单。营改增之后,增值税的计算更为复杂,核算也相对复杂,有效规避涉税风险,应该成为企业重点考虑的问题。营改增后企业要主动适应税制变化,主动学习吃透政策,积极从产业链构建、财务管理等方面改进经营模式,完善治理机制,防止税收风险。
4.做好财务人员培训。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要在日常工作中提高对新的纳税政策的学习力度,掌握必要的纳税筹划知识。尽快适应营改增后的企业纳税制度,不断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纳税等方面的业务技能,积累纳税实操经验,保证能够精准地核算销项、进项等税额,确保企业税收核算工作不会出现人为因素的失误。财务人员应持续学习营改增后财务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系统掌握一些棘手的财务问题的处理办法,为降低营改增后企业赋税负担,打好基础。
三、结语
实行“营改增”的目的是减轻房地产企业的税务压力,是我国税收体制进步的一个表现,而房地产企业也应当积极适应增值税的改革,找准营改增后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在不断摸索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税务筹划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宇鑫.一体化运作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 2016(10).
[2]李娥.浅谈营改增后房地产行业的财务管理重点及难点[J].财经界(学术版) 2016-01-20.
[3]焦瑞生.“营改增”背景下施工企业的纳税管理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04-15.
[4]孟繁荣.“营改增”政策下不动产增值税抵扣的会计处理分析[J].中国商论.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