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缅甸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一部分,中国军民打通的国际交通线使南洋华侨捐献的援助物资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内地。中国远征军在异域他乡的血战,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的日军,也为盟军全面光复缅甸作出了贡献。
英国《卫报》5月7日发表题为“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在二战是如何获胜的”文章。认为,“正如苏联武装部队拖住了德军一样,中国部队也使日军在亚洲无法脱身。这是一段几乎不为西方所知的历史”。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等26个国家先后对日宣战,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参加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以美英苏中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作为东方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最早和最大的国家,与20多個盟国的作战汇成一体,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中国战场消耗着日军总兵力的55%、陆军总兵力的62%,使140万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疲于奔命。中国战场的对日作战,大大减轻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上的压力。
但是,作为战胜国之一,中国在战后却遭受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英美苏等国一些历史学家关于二战的长篇巨著中,要么只字不提中国的抗战,要么对中国抗战的作用加以贬低甚至抹杀,这对于作出巨大贡献、付出惨重牺牲的中华民族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中国不仅在本国战场抗击日军,而且还派兵协助盟国出兵东南亚,配合英美在缅甸对日作战。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又一伟大贡献。
修建一条生命线
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深深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以及中印公路组成的运输大通道,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所需的大量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中国百姓、中国远征军、南洋华侨及美国飞虎队等为保卫这条抗战大动脉作出了巨大牺牲。
在抗战刚刚爆发的1937年8月,云南省主席龙云向蒋介石提出《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计划》,这条线路计划从昆明出发,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北部,最后直通印度洋。龙云固然是基于抗日救亡的考虑,但另一方面,他也是想借此来发展云南的地方经济。
1937年11月,确定了滇缅公路由昆明经下关、保山、龙陵、芒市、畹町出国,然后在缅甸的腊戍与缅甸的中央铁路接通、直通首都仰光。该路有支线从中国边界起经八莫至密支那,然后连接经福高弗的阿萨密公路。
虽然该地区降雨量大,山路泥泞。但云南人民凭他们的意志、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完成了由昆明至腊戍长1200多公里的公路修建,1939年1月10日该段公路正式通车。1939年底,滇缅公路通到云南边境小镇畹町,当时缅甸政府已修筑了公路把畹町和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八莫和腊戍接通,这样,仰光港口就和中国边境连接起来了。
抗日战争是一场长期的现代化战争,作战双方需要投入大量的战略物资。中国虽然地广人多,但经济和军备落后,面对狰狞凶狠、实力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中国人民迫切需要战略物资接济。海外华侨向抗战中的祖国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将大量军用物资无偿地输往重庆,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物质的匮乏。
1942年夏,日军占领缅甸,切断了滇缅公路这条盟军和中国联系的通道,一切物资运输被迫中断。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不惜任何代价,开通到中国的路线。由于海陆已无通道,只能开辟空中航线,于是飞跃喜马拉雅山的“驼峰空运”诞生了。
“驼峰航线”的开辟,不仅粉碎了日军大规模的侵略和封锁,而且为支持一个庞大的战场而实行大规模的空运开了先例,在稳定亚洲战场和人类反法西斯统治和侵略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943年,中国抗战形势发生转变,中国政府在美国工程师的指导下,开始重建滇缅公路。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揭开滇西反攻战的序幕,并配合盟军光复缅甸。日本为了摆脱这种局面,除了在中国正面战场上不断发动猛烈的攻势之外,还加强了对我纵深重要目标的轰炸和对我接受外援各咽喉通道的封锁。我方则由于反击作战日益猛烈,作战物资消耗剧增。但因缺乏汽车司机和汽车修理技工,大批作战物资只能囤积在缅甸仰光、曼德勒、腊戍等公路沿线。
此时,驻昆明的西南运输处主任宋子良紧急致电著名侨领陈嘉庚并“南侨总会”,正式提出征募汽车司机和汽车修理机工回国参加在滇缅公路上抢运作战物资的战斗。在陈嘉庚的号召下,大批的南洋华侨机工毅然回国。他们在昆明经过短期的集训后即奔赴前线,在艰难险阻和枪林弹雨的滇缅国际通道上,担负起运输的任务。
滇缅公路的作用,实际上已远远超越输入战略物资的作用。它在发展国际合作和弘扬中华民族大团结精神方面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出征缅甸
1941年12月23日和25日,仰光首遭日机空袭。仰光是滇缅公路的入口,日军占领仰光就等于切断了中国这条惟一与外界相连的国际运输通道。美国政府希望中国能出兵与英美军队一起保卫缅甸。但英国并不真的愿意中国军队进入缅甸,英国人的消极行动使缅甸保卫战坐失良机,也为后来缅甸的沦陷埋下了祸根。
1942年1月19日,日军占领土瓦,1月底,日军又迅速攻下缅甸的第二大港口城市毛淡棉。在缅甸南部防守的英军溃不成军,仰光危在旦夕。直到此时英国政府才紧急求助蒋介石出兵缅甸。此前,盟国刚刚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盟军“中缅印战区”,由蒋介石出任总司令,美国将军史迪威出任蒋介石的参谋长,并担任缅甸战役的总指挥。1942年2月,中国组成抗战历史上著名的“远征军”。
1942年3月7日,当日军占领离仰光东北80公里的勃固后,英军撤回印度。
日军长驱直入,英军不战而退,我“远征军”在缅北孤军作战。1942年4月3日敌机轰炸曼德勒,难侨死伤惨重。蒋介石在缅甸中部城市曼德勒以北约60公里的眉苗召集中美英三国在缅甸的军事将领开会,决定组织在缅甸的中美英三国约20万大军在曼德勒与日军会战。4月,孙立人将军率新38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
4月17日,西线英军粮尽弹缺,陷于绝境。孙立人奉史迪威之命亲率113团星夜驰援,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取得仁安羌大捷。
但眉苗会议后,东吁的战局却发生了逆转。在右翼担任掩护任务的英军仓皇撤退。日军乘势切断了远征军的退路。远征军200师继续顽强作战。4月30日和5月2日,腊戍和曼德勒分别沦陷。5月6日,远征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在滇西激战中殉国。
大反攻
1942年,欧洲战场发生了根本变化,当年底,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转入战略反攻。1943年9月,中、英、美开始在缅甸进行反攻,日军节节败退。1944年3月5日,我国驻印新38师克复了滇西入缅的通道——孟关。5月12日,我国远征军强渡怒江,揭开了滇西反攻战的序幕。
1945年缅甸战区战事取得突破。中国远征军从滇西龙陵、腾冲、芒市、畹町打出国境,我国驻印军由印度反攻密支那、八莫、南坎,两军于1月28日在芒友会师。3月7日我远征军攻克腊戍,次日英印联军围攻曼德勒,于3月20日克复。5月4日,英印联军攻占仰光。
缅甸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一部分,中国军民打通的国际交通线使南洋华侨捐献的援助物资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内地。中国远征军在异域他乡的血战,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的日军,也为盟军全面光复缅甸作出了贡献。
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