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布尔迪厄社会翻译学理论入手,分析熊式一的《天桥》汉自译本中译者行为痕迹,从文化专有项明晰化、人物塑造明晰化、叙事空间明晰化和家国情怀明晰化等角度,探讨译者社会经历中所积攒双重文化惯习与自译过程中译创机制,阐明自译中译者翻译惯习和译者创作惯习之间的交互关系,并厘清自译惯习、场域和资本与译者自译行为的实践逻辑关系,为今后的自译研究提供一定的文本参照.
道德情感是伦理学与德育学研究绕不开的问题.人有多种多样的情感,为什么有些情感可以冠以“道德的”?研究者从情感的利他性、情感对象的性质、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关系等多种角度进行了探索,但很多内在矛盾依然未能得到解决.文章将道德情感理解为对善恶问题的好恶反应与态度.在不同道德处境下,作为道德主体的样态也是不同的.在不同主体样态下,对善恶的好恶反应与态度则呈现出不同的性质、类型.在不同主体样态下,也可能存在着性质各异的反道德情感.根据道德情感是对善恶的好恶反应与态度这一定位,可以把道德情感分为“赞善”(赞人赞己)的情
在现代语境中,品格教育倾向于对个体美德知识的说教式传授,私人品格与公共道德被一分为二.因而,此种语境中的品格教育伴随着对古典品格概念认识的谬误,对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曲解,奠基于制度架构与知识占有之上.随着平等理念的崛起和个体自主的勃兴,基于制度优势和知识占有的品格教育逐渐失落.此种理解局限于现代的偏狭,实际上是对古典品格教育的误读.因此,有必要回溯到品格教育的源点洞察此问题,并据此寻求其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