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y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晚自习回家。
  “你婆好像快不行了!”老爸边开车边操着关中话说道。
  时间似乎静止不前,我看了看他。
  “机票都订好了,咱俩明天回佳县,你妈已经往过赶了。”
  突然的寂静,沉默……
  望眼欲穿,车窗外的各家灯火飞速闪过,似一条记忆的纸带从我的脑海掠过,很快,很快,没有一丝停留与喘息。
  我想我猜到了结果,可偏偏那并不是我想要的。
  ……
  二
  正值隆冬,陕北的天空刮着刺骨的风,摹刻着岁月的痕迹。来到这里的人无不武装自己的身体,抵御着寒流的侵袭。
  那心呢?它也需要吗?
  一路上,耳畔回响着大人们的各种关切与安慰,我沉默着,只知点头应答。时间在流逝,人们在老去。车里灯光昏暗,我扭过头去,不敢让他们看见,我的脸颊,早已是布满无声的泪痕。
  就这么无声无息着,我回到了这个奶奶几乎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古之葭州,今谓佳县。
  上一次来已是七年前了。七年,其实不长,县城的路我还记得,依旧曲折蜿蜒,远处的白云山和黄河水交相辉映,未曾改变昔日的风采;七年,也不短,曾经一望无垠的高原竟添了三两高楼,城市里常见的单元房也多了不少,掩映在其中的石窑洞默默守候着这个走过多年风霜的县城,在新旧交替中慢慢褪去色彩,消失在黄土地中……
  我回来了,奶奶,等我。
  三
  窑洞外的枣树还坠着几点残红,倒也不失鲜艳,尤其是被那雪白的花圈衬着。
  终究是要离开的,不过是时间的馈赠与否。
  走在冰冷的巷道上,远远望去,一群穿着孝服的亲戚在等着我们。他们的眼里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怅惘,或者是无奈。我不懂,也不愿去看着他们的眼神,跟随着老妈沉重的脚步,终于,我进了窑洞的院门。
  一阵茫然。
  窑洞没变,遍地是人;枣树没变,遍地是心。那个我曾经玩耍的地方,如今已摆设了灵堂。奶奶的遗像正放在她的棺木前,蓝底背景下的笑容是那样的和蔼可亲,我依旧记得这是她最后一次来西安时照的照片。那一天,不仅是她自己,整个大家庭一起拍了全家福。她说,她要好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要亲眼看着我和家里的其他后生考个好大学……
  如今,她食言了。
  老妈一声哭诉,所有人默默磕了三个头,我和老爸也为奶奶上了三炷香。香火太熏,烟雾缭绕之间,我的眼睛不禁酸肿,想要流出眼泪。可望着棺木,看着院子里人来人往的嘈杂,我沉默着,不再理会无关的言语。回到窑洞的偏房里,满壁都是佳县的老照片,有我的至亲,有我的远房,也有我不认识的形形色色……
  我不忍再看到这些撩人心弦的旧物,便出门和舅舅一起在灵堂中跪灵守护。时间在慢慢地走,望着灵堂上的供品渐渐出了神,我面无表情,漠然地感受着苍茫无垠的黄土地上飞溅地哀号,苍凉而无力。我的心蒙上了一層灰,屏蔽了所有让我动容的感触,任凭道人在院子里的吹奏与作法响彻黄河之水。
  是啊,道人来了,该来的都来了。
  四
  儿时也经历过亲人的离去,只是那时太小,对那些丧葬的礼仪并不有过分的关注。如今,看到家里请来了这些道人,便知陕北丧葬习俗的繁杂。我想,这是对逝者的敬意,也是对古老文化的点滴传承。
  傍晚,夜幕降临,道人们一声吼,逝者的儿孙都跟随着道人的管乐声列队排好,准备最后一次的仪式,毕竟隔日凌晨,奶奶就要下葬了……
  我站在前列,跟在小舅舅后面,呆滞地看着一切。他的手里拿着擎天般的花杖,而我捧着奶奶的遗像,顺便还在路上撒着银花花的白纸币。前后的亲戚们一齐跟着,在首尾道人们的火把中走了起来。管乐声,声声刺耳,我学习音乐,听过的管乐奏乐比起这些道人简直好的太多,但也只有这样的声音才配得上此时的心境。从曲折不平的小巷走到街道上,我望着黑夜里漫天的繁星,那么明亮,七年时间这些星星照耀着这片大地上许许多多的来去者,或悲或喜,不变的却是这点点滴滴的守望与关注……
  环绕着佳县城,我们孝子一路尾随道人,他们一边喊唱一边吹奏,每几十步便要在人毫无防备之时点燃一串爆竹。走了一路,围观的人们也看了一路,声声轰鸣,这是在为奶奶去天堂的路上做最后的事情。爆竹声驱赶了通天路上的鬼怪,奶奶便可以到天堂平静地生活了。两旁的道路被道人用棉花裹着的炭火球照亮,照亮了佳县城,照亮了奶奶的天堂路,也照亮了我心中的黯淡。
  “孝子跪!”
  披麻戴孝,我们在路上跪下,跪鬼神,跪逝者,跪自己的内心,跪世事的无常。
  随着队伍又回到了窑洞前,依旧的三跪九叩,依旧的呐喊,我无言。我想哭,哭不出来,因为太多人的伤感早已将我心中的泪水淹没。院子的枣树终于只剩下了枯枝相伴,还飘落着一丝白雪。
  就要上路了。
  五
  离送灵还有约摸半天时间,在几位叔叔阿姨的带领下,我又一次来到了白云山,为奶奶祈福,为父母祈福,也为自己祈福。
  不似几年前来时的人海熙攘,这一次来,除了一行几个人,并未有其他游客慕名而来。这般的寂静,不知是偶然,还是刻意。例行的上香磕头做完,我和他们聊起了家常。白云山是有灵秀之气的,在这里,我突然心生触动。曾经,也是这样的时节,我和奶奶一同登上这里,她给我讲着她自己的故事,讲着老妈的故事,讲着她心中的话。那时我不懂,所以她敢对我说。奶奶的一生是辛苦坎坷的,是不快乐的,唯有回到西安见到子女和孙婿,她才会少说些可怜话,少流些眼泪。她的苦衷太多,她的不得已太多,她把自己的毕生献给了她的所爱,却把自己送到了黄土地里,与世长眠。
  望着天边的云,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我依旧没让它落下,不为她的离去,而为她终于可以离去,远离世间纷扰。
  下山途中,我们在一个亭子前停下。不远处是黄河,黄河的那边是山西。凝视着流动的河水,我不觉得它有多么的浑浊,它是淡蓝色的,是远空中云的颜色,是正气而温柔的颜色。古老的佳县虽然没有了上古葭州的水草丰美,却有一条蜿蜒的母亲河洗刷着黄土地的裂痕,冲击着黄土高原的戾气。   夜深了,山依旧,水依旧,无声无息……
  六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呦,一道道的水……”
  信天游从远方飘来,在黑暗中划破天际。
  要上路了,去墓地,去天堂。
  我的手里紧紧攥着一红一黄两条布条,家里人说这是要在奶奶下葬后烧掉的,以示孝心。
  墓地的野土飞舞着,北风吹来,人已瑟瑟发抖,我没能见证奶奶入土时的场景,但也亲手把我的无限思念给予在布条之中,化作灰烬。
  人说,她一生不如意,却也在葬礼上体体面面。刚到佳县的那一晚,我在众人的陪同下看了看棺木里的奶奶,脸色红润得透亮,嘴角微微上扬,身子已紧紧缩起。不幸中的万幸,她走的突然,却也相当平静,没有痛苦,脸上还带着微笑。这是陪伴奶奶最后时光的保姆阿姨告诉我的。
  一块墓碑,洗刷了岁月的灵魂。
  一抔黄土,一杯热酒,洒在这天地之间,发出最震撼的响声。
  太阳出来了,天亮了。
  我该回去了。
  七
  回到西安了,回到了自己的小窝。
  家里没有人,我静静的站在窗边,书桌上是我和奶奶的一张照片,那时她还没有生病,那时我还很小。
  听老妈说,我刚出生时,奶奶老远从佳县坐长途汽车来看我,她一抱起我,我便争气的在她身上撒了一泡尿,把她老人家逗得开心……
  桌上那张泛黄的纸片又一次映入我的眼帘,我把它展开,慢慢念了起来:
  “开开,这是奶奶給你热的希(稀)饭,你老妈带我出去了,好好休息,好好学习,我还要看你娶媳妇儿生娃呢……”
  我读不下去了。
  终于泪水决堤,我哭出了心底的声音,灰尘覆盖的心被泪水冲刷得明亮清澈。
  那两日,不是我冷漠,是我在最哀痛之时选择了麻痹自己,不相信眼前的一切。直到当下,我才意识到,奶奶真的走了,走的太快,我跟不上她的步伐,找不到她的影子,任她在我的记忆里打转,不曾离开片刻。
  奶奶,你慢点走。
  八
  半个月过去了。
  那一天阳光灿烂,我们母子俩牵着手走在家门口的小路上。
  老妈说,这辈子再也没有机会叫一声妈了。
  我说,你放心,剩下的时间,你就听我好好地叫你老妈吧。
  ……
其他文献
众生与众神  仰天之际,就知道脚印的深浅  不肯也不愿做任何的修饰与润色  芸芸众生,在看透时交给宿命  不拒绝也不排斥所有的贪婪与取舍  诸神在呼应的分水岭间飘过  向往与幻想才能鼓足行囊  众生在攀缘祈祷中指点江山  拔仙台,才是太乙布法的中央  朦胧或者意象  从黄柏塬到斗母峰  从远门口到玉皇池  发情的羚牛正在分水岭走入洞房  黄河在北、长江在南、红腹稚的经血  把大岭南北层林尽染…… 
期刊
她坐的出租车堵在老城区的主干道上。白线和白线之间竖条条排着六行车线,交通瘫痪了。道路指示牌在烈日下发出白炽光线,紫外线和红外线穿透指示牌向外发射。路两旁的树荫面积很小,连同树根都被正午的日光晒透,树冠上榨干了水分的绿叶子,蔫着,坠着,像热极的狗耷拉出黏软的舌头。喧嚣和噪音都化成汗水从大地上所有的毛孔中流出,又迅速化成蒸汽升腾去了。  打车软件提示二十八分钟后到达火车站,距K1085次列车开动还有二
期刊
我出生的时候,父亲三十,祖父也五十多了。  我不喜欢待在黑漆漆的屋子。冬天里下雪,父亲打着伞,抱着我,把我包裹得只留两个眼珠子和鼻孔在外面露着。等我六七岁跑的欢的时候,便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转悠了,我十岁,祖父也六十多了。  我四月出生,院子里韭菜正绿,祖父要叫我韭菜,但父母亲不喜欢,这名字,到底没有叫起来。  祖父终日戴在他的园子里忙碌,我跟着他,他戴着草帽,我戴着树叶和狗尾巴草编的帽子。  祖父的
期刊
关中秋后的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苞谷叶子晒起了卷卷,一点不比三伏天凉快,空气中连一丝丝儿风都没有。  大清早,男人们就光着膀子,村里当然不比乡镇热闹,三米见宽的街道,两边零星摆了些小摊,地上铺块彩条布,堆上辣子、茄子、豇豆……都是自己种的时令菜,扯开了嗓子叫卖,买的人并不多。  好几家推三轮车卖豆腐的小贩,车上的木板垫着纱布,摆着切好的豆腐,三指宽一小块一小块,颜色有点深。见我过来,老板急着招呼,急
期刊
庭院  清晨到达,西塘尚未睁开朦胧的睡眼。  穿街,过桥,轻踏西塘的梦,我们来到了临河人家。  身边是蜿蜒绵长的抢雨河,远远的粉墙托出绵绵不休的黛瓦,低低地吟着旧时的断章。门廊前的红灯笼,晕开朦胧的红,点睛着墨迹未干的画卷。站在即将入住的庭院前,透过门廊,小心的打量着内庭,江南的诗意扑面而来。  踏着苔痕的青砖,店主在前,我们尾随身后。右拐,穿过里弄,再从月拱门左拐,在一间竹菊的门前站定。  吱呀
期刊
天尽头,何处有芳丘?  《红楼梦》的林黛玉这样问到,她真切希望有一个和自己冰清玉洁的身心相称的,可以让自己长眠的地方。我想,这也是许多俗世间人曾经有过的期盼吧。  这次西北行最后的一站是青海湖,古时又叫西海,兴许,这会是我有生之年能到的最西边的所在了。  西北、西方、西海、西天,难道,天的尽头果真是与西相连着的吗?  沿着文成公主走过的路,沿着宗喀巴大师走过的路,沿着唐高僧玄奘走过的路,朝着青海湖
期刊
看到那个号码,她叶初晓的指尖瞬间一颤,是法院打来的。  深吸了一口气,她才接起:“喂,您好。”  “下次开庭的时间已经确定,27号上午九点,请准时过来。”对方的话,让她的心,彻底坠入冰窖。  27号距离现在,不到两周。而她原本在法庭上就处于劣势,今日的失业,更是雪上加霜,赢官司的希望渺茫。  她怔怔地坐着,手心脚心,都渗着冰凉,许久,又开始翻看网页,每一丁点儿招聘信息,都不敢放过。  然而,一整天
期刊
《茧》:从父亲那里偷来的故事  张 英:上一个采访还是在十年前。《誓鸟》之后,你遭遇了什么,需要十年的沉淀?  张悦然:《誓鸟》在2006年出版,我写完以后感觉需要慢下来。《誓鸟》之前,我已经出版过三个长篇小说,关于青春的一些本能、自我的表达已经完尽。过度的表达其实是对青春的一种透支,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完全长大,忽然之间成熟了很多,变得很沧桑。  在那之后,我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去沉淀去学习,按照自己内
期刊
1  阿惠披了她奶油白色披肩,打开门向楼下走去。  她现在所在小区,是一片旧厂房的家属院,楼有些破旧,厚重的尘埃飘浮在楼梯道口,随着夜风和月光四处纷飞。天有些凉了,她便在披肩下加了一件深咖色呢子外套。每到这个时候,她便能想起以前那只独行的猫。那只猫古怪却友好,一如她身上奶油白披肩,配深咖呢子大衣这个奇怪但温柔的搭配。  “那只猫和我好像。”阿惠总这么对夕和说。  夕和同她大三相识,算起来他们交往的
期刊
生命的雨季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雁叫西风......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我喜欢这首词,或许不只是因为喜欢雨,隐约中觉得这短短几行却饱含生命的意韵与沧桑,仿佛在生命的原野上,弹奏着雨的乐章。  年少不识愁滋味,多了一份轻松,少了一丝哀愁,孩子眼中的雨永远是那样美好与纯洁。那时的我喜欢在雨中漫步,柔柔密密的雨丝如针似线,洋洋洒洒地挥洒在天空,飞织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