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浪潮的进一步推动,资源配置的决定权逐渐落到市场的运行规律上,不同性质的企业组织逐步享受到平等竞争的机会。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在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中,自然离不开民营企业的贡献。而在民营企业中,实行家族式经营的企业数量则占据90%以上,由家族企业所带来的治理模式并不局限于民营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不再仅仅依赖于物质资本与普通劳动力的投入,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智本"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与日凸显,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共同控制公司,并共同参与利润分配。这在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虽然作为拥有专业知识占有的核心知识员工不易改变物质资本所有者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但将变更二者在利润分配中的地位,由此引申出来的问题将是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要求。
1.1 家族企业治理理论基础
美国学者钱德勒认为,家族企业指企业创始人及其最亲密的合作伙伴或家族对企业一直拥有大部分的股权,这些创始人与经理人保持较为紧密的关系,但保留了企业的高层决策权。家族企业治理与制度成本休戚相关,制度成本又可划分为知识及代理成本。
(1)知识成本。对于家族企业而言,若采取家族式经营,则作为决策者的家族成员需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且在家族继承人的培养上,需要按照其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引导,从而家族企业的控制者需要具备与控制权相匹配的知识量与深度。当二者失衡时,一般指知识量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及其对企业的控制权强度,将影响其所做出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商战里则容易错失市场机会,甚至错误的决策将使企业的效益下降。
(2)代理成本。家族企业的代理成本主要指由于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不匹配而造成的代价,主要体现在二者目标的不一致上。家族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职业经理人的引入,一方面将有效降低企业的知识成本,另一方面则增加了企业的代理成本。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职业经理人将取得企业一定的决策及控制权,且企业主在企业信息上并不占优势地位,从而代理成本是逐渐呈上升趋势的。
按照家族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设置及主导方式的不同,可将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划分为家族主导型、共同治理型、专业主导型治理模式。
家族主导型治理模式,呈现创始家族掌握企业绝大部分股权、股权流动性较低、经营管理人员内部化、管理理念及方式家庭化等典型特征。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家族"大家长"将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在企业业务的拓展、新公司创立、人事任免、财务融资等方面都拥有最终的决策权,并且这种决策权带有强大的权威性。在经营管理人员的选拔上,其主要以血缘关系为标准,形成以"大家长"为核心的家族人才队伍,并注重人才的培训与发展。
共同治理模式作为家族主导型治理模式与专业主导型治理模式的过渡阶段,兼备了二者显著的治理特点。采用这种治理模式的家族企业,在企业所有权上与家族主导型治理模式下的产权格局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逐步分离,一部分决策权集中到职业经理人手中。随着组织的扩大,家族原有的经营管理人员已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运营所需的知识与经验需求,此时企业逐渐重视外部社会管理人才的引进,企业的知识成本进一步的降低,但代理成本逐渐上升。
家族企业的发展趋势将是专业化主导型的治理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下,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分离,股权的分散化使得公众股东能够更好的监督企业的运作。在内部治理上,企业所有者建立一套完整且有效的激励及约束机制,由此来规范职业经理人的行为,并发挥充分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知识占有及稀缺管理经验。但此时,企业的代理成本将上升,也容易出现内部控制人损害股东权益的现象。
三种治理模式并无优劣之分,家族企业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由此以配合企业发展的速度,满足企业由于扩大规模所需的稀缺资源。
1.2 高新技术企业治理与家族企业治理的整合
(1)资本开放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资本与技术高度密集的特征,技术的开发、产品的生产需要规模较大的资本予以持续支撑,因而需要企业资本具有开放性特征。而家族企业在创立时一般的资金来源为家族成员,资本封闭性程度较高。对于高新技术家族企业而言,资本需求规模与先天条件限制形成矛盾,因而需要在资本开放程度上进行协调。
(2)人力资本获取。经理人员调换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治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在经理人市场上寻觅经验丰富、知识技术强度高的人力资本来实现,从而使得外部人力资源优势可以源源不断的注入企业的管理与信息技术开发,由此支撑其持续发展。家族企业的一个一般性特点是,公司重要岗位的管理人员一般都由家族成员担任,从而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家族成员中不乏不能胜任重要岗位的成员,从而遏制了部门协调,并容易形成利益割据的不良局面;二是长时间由内部人员控制,企业组织会形成一种稳定的"惰性",阻碍了企业的管理创新,从而不利于管理效率与效益的提高。
(3)激励机制设计。为了发挥人力资源所有者专有知识、经验、技术的资本,并对其短期行为进行规避,需要设计超出其心理期望的激励机制,进而引导其行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应用较为广泛且有效的做法是股权激励,使人力资本的增值与企业的发展同步。激励机制的设计对应着家族企业产权所有者对待产权及发展之间关系的偏好。股权激励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企业将股权配给人力资本作为其非现金收入或是作为一种技术股和管理股;二是赋予人力资本所有者一定的股票期权,规定一定时期后以某一协定的低价购得公司股票,这使得其与公司发展利益休戚相关。
1.3 对我国高新技术型家族企业治理的建议
第一,产权界定需明晰,产权主体多元化发展。必须早家族成员之间以及企业与外界之间明确界定产权。家族企业产权混乱,将破坏企业产权的独立性,从而容易对企业运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并且无法明确企业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权利与收益,进而不易形成良好的制衡机制。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家族企业的产权封闭性将阻碍企业规模壮大后的融资渠道及其成本,因而需要适当促进产权主体朝多元化发展,以更好适应未来资本市场的运作。
第二,家族企业治理模式需符合企业的发展特点。在企业初创期,家族主导治理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家族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家族成员的积极性,并且决策速度快,能快速把握市场机会,并且由于"家长"的权威,家族人员的决策执行力强。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产品线增多,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变得更复杂,不论从科学决策上,还是从家长的个人能力上,这种治理模式以不能再支持企业继续向前发展,因而需要根据自身的竞争力与外部治理环境来调整原有的治理模式。
第三,完善治理结构,发挥监督部门应有的制约作用。
第四,建立长期激励机制,降低代理成本。高新技术企业对高级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方式主要采用股权激励的方式,诸多公司成功的实践证明了股权激励对于人力资本载体的高级职业经理人而言的激励效力是较大的,从而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规避内部控制人现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而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
第五,家族企业的传承,需要培养继承者现代企业的经营思维与能力。企业传承成功与否,不仅与创始人所授经验的多少及原有企业竞争力的强度,还取决于除专业知识能力外继承者自身的综合能力,包括战略思维、领导魅力、市场敏锐度、权变思维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严倩颍. 中国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3
[2] 曹德骏. 家族企业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 财经科学. 2002
1.1 家族企业治理理论基础
美国学者钱德勒认为,家族企业指企业创始人及其最亲密的合作伙伴或家族对企业一直拥有大部分的股权,这些创始人与经理人保持较为紧密的关系,但保留了企业的高层决策权。家族企业治理与制度成本休戚相关,制度成本又可划分为知识及代理成本。
(1)知识成本。对于家族企业而言,若采取家族式经营,则作为决策者的家族成员需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且在家族继承人的培养上,需要按照其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引导,从而家族企业的控制者需要具备与控制权相匹配的知识量与深度。当二者失衡时,一般指知识量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及其对企业的控制权强度,将影响其所做出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商战里则容易错失市场机会,甚至错误的决策将使企业的效益下降。
(2)代理成本。家族企业的代理成本主要指由于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不匹配而造成的代价,主要体现在二者目标的不一致上。家族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职业经理人的引入,一方面将有效降低企业的知识成本,另一方面则增加了企业的代理成本。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职业经理人将取得企业一定的决策及控制权,且企业主在企业信息上并不占优势地位,从而代理成本是逐渐呈上升趋势的。
按照家族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设置及主导方式的不同,可将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划分为家族主导型、共同治理型、专业主导型治理模式。
家族主导型治理模式,呈现创始家族掌握企业绝大部分股权、股权流动性较低、经营管理人员内部化、管理理念及方式家庭化等典型特征。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家族"大家长"将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在企业业务的拓展、新公司创立、人事任免、财务融资等方面都拥有最终的决策权,并且这种决策权带有强大的权威性。在经营管理人员的选拔上,其主要以血缘关系为标准,形成以"大家长"为核心的家族人才队伍,并注重人才的培训与发展。
共同治理模式作为家族主导型治理模式与专业主导型治理模式的过渡阶段,兼备了二者显著的治理特点。采用这种治理模式的家族企业,在企业所有权上与家族主导型治理模式下的产权格局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逐步分离,一部分决策权集中到职业经理人手中。随着组织的扩大,家族原有的经营管理人员已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运营所需的知识与经验需求,此时企业逐渐重视外部社会管理人才的引进,企业的知识成本进一步的降低,但代理成本逐渐上升。
家族企业的发展趋势将是专业化主导型的治理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下,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分离,股权的分散化使得公众股东能够更好的监督企业的运作。在内部治理上,企业所有者建立一套完整且有效的激励及约束机制,由此来规范职业经理人的行为,并发挥充分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知识占有及稀缺管理经验。但此时,企业的代理成本将上升,也容易出现内部控制人损害股东权益的现象。
三种治理模式并无优劣之分,家族企业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由此以配合企业发展的速度,满足企业由于扩大规模所需的稀缺资源。
1.2 高新技术企业治理与家族企业治理的整合
(1)资本开放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资本与技术高度密集的特征,技术的开发、产品的生产需要规模较大的资本予以持续支撑,因而需要企业资本具有开放性特征。而家族企业在创立时一般的资金来源为家族成员,资本封闭性程度较高。对于高新技术家族企业而言,资本需求规模与先天条件限制形成矛盾,因而需要在资本开放程度上进行协调。
(2)人力资本获取。经理人员调换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治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在经理人市场上寻觅经验丰富、知识技术强度高的人力资本来实现,从而使得外部人力资源优势可以源源不断的注入企业的管理与信息技术开发,由此支撑其持续发展。家族企业的一个一般性特点是,公司重要岗位的管理人员一般都由家族成员担任,从而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家族成员中不乏不能胜任重要岗位的成员,从而遏制了部门协调,并容易形成利益割据的不良局面;二是长时间由内部人员控制,企业组织会形成一种稳定的"惰性",阻碍了企业的管理创新,从而不利于管理效率与效益的提高。
(3)激励机制设计。为了发挥人力资源所有者专有知识、经验、技术的资本,并对其短期行为进行规避,需要设计超出其心理期望的激励机制,进而引导其行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应用较为广泛且有效的做法是股权激励,使人力资本的增值与企业的发展同步。激励机制的设计对应着家族企业产权所有者对待产权及发展之间关系的偏好。股权激励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企业将股权配给人力资本作为其非现金收入或是作为一种技术股和管理股;二是赋予人力资本所有者一定的股票期权,规定一定时期后以某一协定的低价购得公司股票,这使得其与公司发展利益休戚相关。
1.3 对我国高新技术型家族企业治理的建议
第一,产权界定需明晰,产权主体多元化发展。必须早家族成员之间以及企业与外界之间明确界定产权。家族企业产权混乱,将破坏企业产权的独立性,从而容易对企业运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并且无法明确企业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权利与收益,进而不易形成良好的制衡机制。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家族企业的产权封闭性将阻碍企业规模壮大后的融资渠道及其成本,因而需要适当促进产权主体朝多元化发展,以更好适应未来资本市场的运作。
第二,家族企业治理模式需符合企业的发展特点。在企业初创期,家族主导治理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家族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家族成员的积极性,并且决策速度快,能快速把握市场机会,并且由于"家长"的权威,家族人员的决策执行力强。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产品线增多,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变得更复杂,不论从科学决策上,还是从家长的个人能力上,这种治理模式以不能再支持企业继续向前发展,因而需要根据自身的竞争力与外部治理环境来调整原有的治理模式。
第三,完善治理结构,发挥监督部门应有的制约作用。
第四,建立长期激励机制,降低代理成本。高新技术企业对高级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方式主要采用股权激励的方式,诸多公司成功的实践证明了股权激励对于人力资本载体的高级职业经理人而言的激励效力是较大的,从而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规避内部控制人现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而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
第五,家族企业的传承,需要培养继承者现代企业的经营思维与能力。企业传承成功与否,不仅与创始人所授经验的多少及原有企业竞争力的强度,还取决于除专业知识能力外继承者自身的综合能力,包括战略思维、领导魅力、市场敏锐度、权变思维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严倩颍. 中国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3
[2] 曹德骏. 家族企业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 财经科学.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