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神经变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zh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一直被认为是微血管病变。然而,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DR不仅会引起视网膜的血管病变,也会引起视网膜神经退行性改变。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表明,在DR早期未发生视网膜血管病变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视网膜神经变性,且视网膜神经变性可能参与了微血管异常的发生发展。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神经变性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现就近年来糖尿病视网膜神经变性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其他文献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视杆和视锥感光细胞退化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变性为特征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RP发病年龄和病情进展与基因和遗传方式有关,受环境影响。基因治疗通过载体转移治疗性基因,对靶细胞进行遗传修饰,纠正或替代致病RP基因。本文介绍RP基因治疗相关基因载体研究进展,并就5个常见基因型(RHO、PDE6B、MERTK、RLBP1、RPGR)对RP基因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目的:比较Tecnis Symfony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与Zeiss三焦点人工晶状体(At Lisa tri 839MP)植入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差异。方法:选取2019-01/2020-12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42例53眼,其中A组22例29眼植入Tecnis Symfony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B组20例24眼植入Zeiss三焦点人工晶状体。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mo时远中近视力,绘制离焦曲线,并评估生活质量,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mo,两组患者视力均明显改善,两组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