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穆之的一点回忆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ad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2年10月,我从中宣部宁夏“五七干校”分配到新华社工作,与朱穆之相识。新华社所在地原是北洋军阀时期的“国会大院”。抗战胜利后,北大在此设立四院,先后作为先修班和文、法系科一年级新生校址。1947年我考入北大经济系后,曾在此就读过一年。
  我来大院工作时,穆之刚从新华社山西永济“五七干校”解放回社,恢复社长职务。他在“文革”开始就被“打倒”,在社内隔离审查一段日子后,即被责令下放干校劳动。新华社实行军管后,进驻的军管小组不抓业务。周总理不得不向毛主席请示,建议让朱穆之回社主持社务工作。江青知道这一情况后,妄图插手新华社,莫名其妙地一会儿给穆之送材料,一会儿给新华社送两个说是她自己种的萝卜。穆之对她存有戒心,没有搭理她。
  我被分配在政治部宣传处工作,平时同穆之没有什么接触,偶尔晚上被政治部派去参加社总编室每天的汇报会,见他慈眉善目、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对他很有好感。有一年我回北大参加校庆校友聚会,谈起我已调到新华社,有位老校友向我介绍说,穆之是抗战前的北大同学,在校参加地下党,在一二·九抗日爱国民主运动期间,他是北大学生会的主席团成员之一,是东城区几十所大学游行队伍的总领队。他冲锋在前,当军警用喷水枪扫射游行队伍时,他奋不顾身,带头前去抢夺水枪,把喷头转向军警,使军警阻拦游行队伍的阴谋没有得逞,受到广大同学的赞誉。
  1975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大寨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会前,江青别有用心地带了一批人赶到大寨,同主持会议的邓小平唱对台戏,实际上也把矛头指向周总理。她装模作样,仿照羊倌,头上扎了羊肚手巾,还组织人到大寨虎头山上挖战壕,假惺惺地表示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在大会上,她随意插话,干扰会场。她还在大寨另外召开会议,大讲“批水浒”,大放厥词,影射周恩来、邓小平要架空毛泽东。
  江青的这些举动和言论,引起当场许多同志的不满,有的对此十分愤慨。前去采访的新华社总社记者立即向总社反映了这些情况。朱穆之、穆青看了记者的反映材料,都主张要向毛主席汇报,但也意识到这有一定风险,可能招来灾祸。所以他们对此慎之又慎,不仅让记者再三核实材料,力求客观、准确,而且反复考虑材料上递的可靠途径,怎样才能妥善地上送到毛主席手中。究竟先送给谁好?起先想到当时主持中央工作,而且在大寨亲自参加大会的邓小平,但考虑到他是当事人,江青又有特殊身份,这样就会给邓小平收到材料后怎么转送出了难题。后来考虑不如直接报送毛主席。于是决定由穆青草拟一份简短的信,附上整理的材料。但考虑按正常机要通信渠道肯定送不到毛主席处,而且很可能会被“四人帮”发觉。穆之平时同毛主席身边的王海容、唐闻生在工作上接触较多,而且了解她们的政治倾向,觉得托她们转交比较可靠。正好总社外事记者李琴(她早期在苏区担任后勤工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部长杨立三的遗孀)看了信和材料,也表示支持上报,并且主动在信上签了名。
  然而事不凑巧,国内政治形势突然大变,全国大张旗鼓地掀起“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随之这件事暴露了。原来答应转送材料的同志都不敢接手,把信和材料退了回来。据说江青知道此事后,咬牙切齿地破口大骂:“新华社没有一个好人!”
  此后,朱穆之、穆青、李琴三人被停职检查,成为全社重点批判对象。这就是“朱、穆、李事件”。
  1975年10月,政治部领导突然抽调我和组织处处长林之珩脱产担任社核心小组批判“朱、穆、李事件”的会议记录和简报编印工作。我们自我介绍后,当天晚上就开始工作,大致分了工。我担任会议的详细记录和编写简报。老林负责会议的一般记录和简报的排印。起初我对社核心小组成员都不熟悉,对不上号,就靠老林在旁边逐一介绍。会议每天从晚饭后一直开到深夜。当时中央文革小组主管新华社的是姚文元,他习惯晚上办公,常常深夜来电话催办。为了及时上报,会后我们只能在办公桌上稍微眯盹儿一下。涉及朱穆之、穆青的发言,为慎重起见,我写好简报后,请他们先过目,最后由会议主持人签发。一般机密性的简报,由老林交机关印厂负责机密件的工人排印。但遇到有绝密内容的,就得老林亲自动手排印。在一次会上,有人一再追问穆之,他为何敢于向毛主席反映江青的问题。穆之迫不得已说出,他曾听王海容说过,毛主席曾经批评江青等一伙是“四联帮”。大概是穆之把湖南话的“人”听成“联”了。“四人帮”在当时算是绝密的内容,由老林亲自到印厂排印这期简报。为了保密,简报印完立即拆版。
  穆之后来被下放到印厂劳动。“四人帮”擅自剥夺了穆之的中央委员资格,1976年9月18日,在天安门广场毛泽东追悼会上,让他同一般群众一起,在天安门前的广场上席地而坐,旁边还有人监督。
  粉碎“四人帮”后,穆之从钓鱼台办公的宣传口被调去担任负责工作,后来转为中宣部副部长。我不久也调回中宣部,在他领导下工作。1989年2月,我从中宣部离休。部领导召开茶话会欢送,并合影留念。穆之同我们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2015年12月,是穆之99岁寿庆。按中国人的习惯,祝寿庆九代庆十。我本来准备送他一副庆百岁的寿联,没有料到他于2015年10月就逝世了,只好作为挽联:
  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百世哲人楷模,
  风骨映千秋。
  不折不挠,不愧不怍,一代宗师风范,
  文章垂百年。
  (编辑 王 雪)
  (作者是中宣部离休干部)
其他文献
1921年底,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1922年7月改为上海地委兼区委)成立,领导上海与江苏、浙江两省工作,作为浙江籍委员之一的徐海坤负责此项工作后,立即着手杭州建党工作。  1922年8月底,徐海坤专程来到杭州,先后将沈干城(沪杭铁路闸口机修厂工人)、金佛庄(浙军陈仪师连附)发展入党。1922年9月初,在杭州皮市巷3号中共杭州小组成立——浙江最早建立的中共地方組织。于树德任组长,成员金佛庄、沈干城。
2015年8月16日上午,我和中央纪委的许多同志来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随着徐徐前行的队伍,向健行同志的遗体告别。在庄重肃穆的哀乐声中,我和中央巡视办的同志一起,向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的健行同志遺体深深地鞠了躬,默默地给我们的老领导送行。此后在专项巡视中国铁路总公司的一段时间里,我和中央第八巡视组的领导一起,多次回顾健行同志的事迹,回忆他的音容笑貌。特别是回想起健行同志给我留下的几次深刻印象,
关于1977年高考,有一个说法:由于当时没有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这一说法可以彰显最高决策者的高度重视,颇具传奇性,为恢复高考的故事增添了动人色彩,因此至少从20世纪90年代起即已广泛流传。  然而,事实上,在当年10月公布恢复高考的消息之前,“毛选”五卷已经全部印制完毕。9月8日,毛泽东逝世一周年前夕,新华社发布“《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二亿册印制任务胜利完成
题记:诞生在瑞金、成长在长征路上、壮大在延安、发展在东北根据地的中国医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医科学校,在艰难、残酷的革命战争中培养了大批红色卫生干部,他们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刘民安,1924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国医科大学第39期学员。毕业后,在中国医科大学先后从事政治干事、宣传干事、校报编辑工作,任校报编辑部主任,研究员。1959年,兼做校史调查及资料征集工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成立。在此之前,我作为四川省委常务副书记、重庆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参与了有关筹备工作。虽然时间已过去了十多年,但我对此仍然记忆犹新,不能忘怀。     知道重庆成立直辖市,我经历了三部曲    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其实是一种“回归”,因为历史上重庆曾两次直辖:国民政府时期,重庆为陪都,也是特别市(后改为行政院院辖市),同时也称为直辖市;新中国成立后直到
1957年,王震率中国农业代表团出现在东京羽田机场时,给了日本社会一个不小的震动,羽田机场一片欢呼声,人们团团围住这位新中国农垦部长、中国农业代表团团长、当年的胡子将军。此前商定王震率团访日时,还有人当场问王震:“中日没有建交,情况十分复杂,去日本怕不怕?”毛泽东替他回答:“他这个人没有怕的东西。”  这次访问是王震首次踏上日本的土地。王震率领中国农业代表团访问日本历时两个月,肩负着“考察日本农业
1939年至1945年,侵华日军罔顾国际公约,派遣驻哈尔滨“731部队”与驻南京“1644部队”,携带十余种细菌,远程奔袭,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浙江30多个市县的广大地区,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武器攻击。  日军对衢州撒播鼠疫细菌,衢州城乡疫情蔓延  衢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1940年盟军在衢州扩建空军基地,以便轰炸日本本土。日军参谋本部为阻止盟军的战略意图,命令日军第13军团
1943年春末夏初,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皮定均在林县上庄、河西一带开展工作,帮助群众开渠引水、恢复生产,在群众中很有声誉。  一个清晨,军分区两名侦查员执行任务回来,路上遇见一个卖油条的小摊,吃了人家的油條,没有钱付,就溜了。小贩不依,直接来到上庄军分区,大声叫皮司令付钱。正在开会的皮定均闻声出来,问明原委,马上给小贩付了钱,并郑重赔礼道歉。随后,皮定均命令严肃处理那两名侦查员。军分区政
长期以来,社会上广为流传一些关于三年困难时期粮食问题的说法,比如为了“面子”,中国不仅不向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求助,反而是勒紧裤腰带还债;为了工业化,漠视生命,坚持增持黄金、外汇储备。现在看来,这些说法是不准确的,有必要澄清。从新中国成立到1960年,中国一直是粮食净出口国。三年困难时期,为了缓解“大跃进”后的粮食短缺,以1961年为转折点,中国领导人作出了大规模进口粮食的决策。决心之大,突破禁
1843年6月,马克思与燕妮结婚。燕妮是一位男爵小姐,还是特里尔上层沙龙和舞会的皇后。马克思大学期间,几乎每天与燕妮通信,燕妮受马克思影响,义无反顾地退出上流社交圈。  新婚燕尔的马克思去了科隆,担任《莱茵报》主编,正是春风得意、踌躇滿志的时候,父母有万贯家产,娇妻出身贵族,往来朋友都是达官贵人,还有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莱茵报》的投资合伙人大部分是普鲁士政坛的大人物,最著名的卢道夫·康普豪森,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