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不仅事关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担负着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的继承与民族精神的弘扬。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课堂以生命的活力的创新精神。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谈谈个人的意见。
一.对话文本,深挖人文教育内容,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教学要构建人文精神,就要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只有跟文本对话,才能做到。因为人文性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潜隐于我们掌握和运用语文的过程中,即在掌握母语这一工具过程中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坚守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紧密依托教科书,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感情,专家曾指出语文教学对培养一个人的民族情操具有重大的意义,热爱自己的民族,首先要从热爱自己的母语开始。
小学现行的各版教材选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思想性与艺术性很强。语文S版教材就对爱国、科学、自然文化,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孝亲、仁爱、立志、勤学、坚毅和进取等内容,多有涉猎。如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划粥割齑、五年未曾解衣就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的梅兰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
《小麻雀》中为了小麻雀独自面对强大的猎狗的麻雀妈妈那伟大的母爱;《心中那盏灯》那难以承载的父爱:《十年后的礼物》中十年后兑现承诺的诚信品质;《平分生命》中小哥哥为了妹妹勇于献出生命的率真、质朴;《倾斜的伞中》爷孙间纯真的至爱亲情。
《体育课》中涅利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顶碗少年》面对挫折的自信与镇定。
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入编教科书,如:《端午节的来历》、《清明节的来历》、《年的传说》……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在过这些节日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各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如:彝族火把节的盛况,藏族雪顿节赛牛的欢乐,傣家泼水节的隆重。还有那绚烂的民族文化:神鸟的睿智,刘三姐的聪慧,格萨尔王的故事,冬不拉不惜献身为老百姓除害。
人与动物的和谐:《老人与海鸥》中老人与海鸥胜似亲人的至纯至真,《珍珠鸟》中因为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界。
上述这些丰富的精神食粮,承载着人类的智慧,要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滋养心灵的营养。诗词歌赋这些古典优秀文学作品更是将汉语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令人仰止,这些古典作品不但表达技艺高超,而且沉浸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学习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接受美的熏陶,而且能培养良好的品质和高尚健全的人格,锤炼心理与坚强的意志。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点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潜移默化地吸取营养,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如果语文学不好,从小处讲,事关个素质提高;从大处讲,影响全民族母语水平的发展,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除了要依托教科书外,还要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
二.培养阅读兴趣,培育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健康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这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暗暗相合的。我们要依托文本,放眼课外,打通学生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沟通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优秀文学作品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可以大大地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涵养心灵,进而提升人生境界。所以在学习了《题临安邸》、《示儿》之后,我向学生推荐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同样渴望国家统一的杜甫的《春望》,让学生在这些作品中去感悟诗人国破后的忧伤与愤恨,让学生能体会国破后的痛苦。在学习了《出塞》之后,我给他们推荐了高适的《燕歌行》,让他们将 “铁衣远戍勤久,征人蓟北空回首”与“万里长征人未还”对照感悟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亲、思乡之情。体会诗人闻听“美人帐下犹歌舞”与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愤怒。
教师要注意引导,如对文本的解读,要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时代,观照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之对话,并融入自己的独特感悟,去思考社会,反思人生,不断从文本的表象走向深入,真正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
此外,传统的语文教学也有可借鉴之处。“文以载道”,传统的语文教学始终没有放弃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它所具有的悠久的人文主义传统,也是我们进行改革语文教学改革可资借鉴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动力。
在一个物欲泛滥、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我们仍有必要提倡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去读书,在书中去感悟人生,养成锐意进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固本清源,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念,让学生广泛涉猎,将有限的文字与广阔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离开了生活,离开了阅读,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空中楼阁。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注重民族文化的积淀
语文实际上是一门强化母语运用能力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它不但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播,还注重受众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
要提高语文素养,厚实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身必和谐发展,就不能只传授语文知识。语文教学不仅包括语法等基础知识,还包括社会和人生等丰富内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作为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地位极为重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润物细无声”。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来实现人文修养的跨越,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和民族灿烂文化的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人,成为合格的公民,语文教师对此更是责无旁贷。
我们要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学生学好母语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能薪火相传。
(作者通联:642350四川省安岳县东方红小学)
一.对话文本,深挖人文教育内容,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教学要构建人文精神,就要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只有跟文本对话,才能做到。因为人文性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潜隐于我们掌握和运用语文的过程中,即在掌握母语这一工具过程中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坚守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紧密依托教科书,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感情,专家曾指出语文教学对培养一个人的民族情操具有重大的意义,热爱自己的民族,首先要从热爱自己的母语开始。
小学现行的各版教材选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思想性与艺术性很强。语文S版教材就对爱国、科学、自然文化,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孝亲、仁爱、立志、勤学、坚毅和进取等内容,多有涉猎。如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划粥割齑、五年未曾解衣就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的梅兰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
《小麻雀》中为了小麻雀独自面对强大的猎狗的麻雀妈妈那伟大的母爱;《心中那盏灯》那难以承载的父爱:《十年后的礼物》中十年后兑现承诺的诚信品质;《平分生命》中小哥哥为了妹妹勇于献出生命的率真、质朴;《倾斜的伞中》爷孙间纯真的至爱亲情。
《体育课》中涅利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顶碗少年》面对挫折的自信与镇定。
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入编教科书,如:《端午节的来历》、《清明节的来历》、《年的传说》……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在过这些节日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各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如:彝族火把节的盛况,藏族雪顿节赛牛的欢乐,傣家泼水节的隆重。还有那绚烂的民族文化:神鸟的睿智,刘三姐的聪慧,格萨尔王的故事,冬不拉不惜献身为老百姓除害。
人与动物的和谐:《老人与海鸥》中老人与海鸥胜似亲人的至纯至真,《珍珠鸟》中因为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界。
上述这些丰富的精神食粮,承载着人类的智慧,要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滋养心灵的营养。诗词歌赋这些古典优秀文学作品更是将汉语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令人仰止,这些古典作品不但表达技艺高超,而且沉浸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学习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接受美的熏陶,而且能培养良好的品质和高尚健全的人格,锤炼心理与坚强的意志。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点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潜移默化地吸取营养,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如果语文学不好,从小处讲,事关个素质提高;从大处讲,影响全民族母语水平的发展,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除了要依托教科书外,还要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
二.培养阅读兴趣,培育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健康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这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暗暗相合的。我们要依托文本,放眼课外,打通学生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沟通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优秀文学作品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可以大大地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涵养心灵,进而提升人生境界。所以在学习了《题临安邸》、《示儿》之后,我向学生推荐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同样渴望国家统一的杜甫的《春望》,让学生在这些作品中去感悟诗人国破后的忧伤与愤恨,让学生能体会国破后的痛苦。在学习了《出塞》之后,我给他们推荐了高适的《燕歌行》,让他们将 “铁衣远戍勤久,征人蓟北空回首”与“万里长征人未还”对照感悟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亲、思乡之情。体会诗人闻听“美人帐下犹歌舞”与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愤怒。
教师要注意引导,如对文本的解读,要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时代,观照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之对话,并融入自己的独特感悟,去思考社会,反思人生,不断从文本的表象走向深入,真正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
此外,传统的语文教学也有可借鉴之处。“文以载道”,传统的语文教学始终没有放弃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它所具有的悠久的人文主义传统,也是我们进行改革语文教学改革可资借鉴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动力。
在一个物欲泛滥、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我们仍有必要提倡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去读书,在书中去感悟人生,养成锐意进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固本清源,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念,让学生广泛涉猎,将有限的文字与广阔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离开了生活,离开了阅读,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空中楼阁。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注重民族文化的积淀
语文实际上是一门强化母语运用能力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它不但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播,还注重受众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
要提高语文素养,厚实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身必和谐发展,就不能只传授语文知识。语文教学不仅包括语法等基础知识,还包括社会和人生等丰富内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作为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地位极为重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润物细无声”。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来实现人文修养的跨越,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和民族灿烂文化的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人,成为合格的公民,语文教师对此更是责无旁贷。
我们要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学生学好母语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能薪火相传。
(作者通联:642350四川省安岳县东方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