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明清时期扬琴的发展脉络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zd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扬琴自明末时期从欧洲传入中国,先是流传于广东一带,后逐渐传入内地各个地方,所以明末后期至清代末年是这件外来乐器在中国流传、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主要是梳理、探究明清时期扬琴发展的状况,旨在阐释其产生发展及变化的规律,进而为以后扬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明清时期 民间音乐 扬琴 扬琴音乐
  明朝初期,统治者在经历了元末激烈的农民战争后休养生息,鼓励农业发展,促进商业繁荣,此时资本主义显露出萌芽状态,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城市不断扩展。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与西方来往的海上通道,这一举动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这或许为日后“洋琴”这件欧洲乐器传入中国埋下了伏笔。
  明朝中后期,“土木政变”、“宦官专权”,农民揭竿而起,四处战争不断,百姓更是颠沛流离,为了寻找生躲避战乱计各处迁移,这在某种程度上却促进了不同民间、地方文化的相互交流。此外,明代在经历了宋、元音乐的世俗化基础上,音乐也朝着多种形式发展, 各种形式的民间音乐形一步兴旺发展,并已逐渐划分出自身特有的体系,形成了民歌、说唱、戏曲、歌舞音乐、器乐五大类别,并沿用至今。“洋琴”这件海外乐器正是在经历了上述不同历史过程后,于明末传入中国。
  据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辑《中国音乐史考图片》一书中记载:“洋琴,亦名扬琴,打弦乐器。它在十四世纪已在欧洲流行(Dulcimer)。明代自国外传至中国,初流行广东一带,后在全国流行”。因洋琴是国外传入的,所以起初便叫洋琴,后随着这件外来乐器逐渐本土化,便因其弹方法是敲击,故名扬琴。据可查找到最早的资料清代《清稗类钞》中文字记载和康熙时期唐再丰《中外戏法大观图说》卷十二中的图显示,明清时期的扬琴有两排琴码,也就是有两组音律,手持两支竹制的琴捶用来敲击琴弦,以此推断,明末时期扬琴的形制、演奏方法大致于此是相近似的。
  16世纪末到17世纪这一阶段,中西经济、文化交往频繁,所以扬琴这件欧洲乐器便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由于广东是沿海地带,又是中国与欧洲通商、交流的首站,扬琴起初便流行在广东沿海一带,后逐渐流传至内地很多地方。此时我国的音乐文化已从宫廷、文人的宏大、清雅逐渐转向于市民真实与生活化,并愈来越趋于世俗,扬琴当时被视作“世俗洋琴”流传在市民中间,与当时文人雅士所爱好的古琴形成鲜明对比。宋代以后民歌、俗曲儿、说唱、戏曲艺术在民间深受喜爱并广泛流传,扬琴这件乐器自明代传入中国后便作为伴奏乐器加入到了民歌、说唱、戏曲等音乐形式当中。值得一提的是流传于明清时期的“琴书”,“琴书”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如:北京、山西、山东、安徽、四川、江苏、河南、云南,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以“洋琴”为主要的乐器出现,“琴书”也是因此而得名的。此外,在一些地方戏曲中也采用“洋琴”来作为伴奏乐器,诸如:粤剧、潮剧、闽剧、汉剧、沪剧、黔剧等,“洋琴”这件乐器也就随着民间音乐的传播向全国各地广泛流传开来,康熙至乾隆年董伟业的《竹枝词》中描述扬州地区“成群三五少年狂,抱得洋琴只一床,但借闲游寻夜乐,声声‘网调’唱吾乡”;清代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也记载了当时北京弹奏洋琴的情景,“四宜轩子半吴音,茗战何妨听夜深。近日平湖弦索冷,丝铜争唱打洋琴”这些记载也说明了明清时期的扬琴在全国很多地方流传,深受欢迎。
  明清时期民间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流传与发展,形式愈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清末时期,扬琴这件乐器伴随着民间音乐的发展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流派与地方风格特点,此时形成的主要流派有“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此外还有“潮州弦诗”、“山东琴书”、“新疆木卡姆”、“内蒙二人台”这些地方音乐中演奏的扬琴也是各具浓郁的地方特色。
  “广东音乐扬琴”是从粤剧过场音乐;烘托表演气氛的小曲儿;传统的民歌、小调、戏曲曲牌、古典乐曲中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音乐曲调清新明朗、流畅优美;节奏明快、活泼,并善于描绘生活、自然中小的事物和情景,具有浓郁的岭南音乐特点。早期的代表人物有严老烈、丘鹤俦、吕成文;作品有《旱天雷》、《倒垂莲》、《到春来》、《连环扣》《狮子滚球》、《双龙戏珠》、《相见欢》、《声声慢》《平湖秋月》《蕉石鸣琴》、《步步高》、《银河会》等。
  “江南丝竹扬琴”是受江南丝竹音乐影响而形成的,江南丝竹音乐历史久远,形式内容丰富,音乐特点以细腻、清雅、优美、婉转而闻名,体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瑰丽,曲调多以五声音阶为主。扬琴这件打击乐器的音色特是点状颗粒的,敲击出的声音犹如珠落玉盘般的清脆,因而更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江南丝竹音乐清新与秀丽。清末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任悔初,其代表作有《三六》、《花六》。
  “四川扬琴”其实是四川的地方曲艺之一,也叫“四川琴书”或“四川戏”,因为是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的,普遍流行于成都及重庆地区。四川方言特点是高、直、平、快,四川人的性格更是慷慨阳刚,对生活富于激情,因此四川音乐多了几分高亢与明快。清末时期四川扬琴的代表人物有谢兆松、刘惠廷、李连生、李德才等人,代表曲目有《闹台》、《将军令》
  总之,明代除了商品经济发达,文化上是传统、保守与开放创新并存;清初中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这是扬琴得以在这个时期广发流传,扬琴音乐深受欢迎,广泛传播的基础。研究明清时期扬琴音乐的发展状况,对未来扬琴音乐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有效的保存、传承传统才能更好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祈.中国音乐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3.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项祖华.扬琴弹奏技艺[M].香港:繁荣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
  [4]代梓又.四川扬琴史稿[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呼和浩特地区2016年4月中旬出现两次弱降水,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Micaps资料等从高低空配置、湿度变化、探空条件等方面对两次降水过程进行成因分析,并从预报思路、主客
有人说:有一天我心碎了,我就一个人去西北徒步,对着黄土和烈风吼这首歌,一边吼一边哗啦啦流眼泪。  ——苏阳《凤凰》  在来北方之前,一直对北方心存着向往和敬意,总觉得中国的骨气都来自北方的黄土地,在北方高原那干涸、龟裂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们,就像风中的凤凰。风沙经年地吹着,所有人的生活和灵魂都像是被风干了一样,就连眼眶也染上了风沙一般的颜色,说话的嗓音都有着风沙经过后的沙砾感。这样的嗓音在黄土和烈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环境下对音乐考评进行重新审视,将小组合作的新理念运用到音乐考评中,使音乐考评工作更客观更科学,通过竞争学习的方法,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渴求度,提高学生课堂的听课效率,增加教师的教学质量,对音乐教育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本文就原有的音乐评估和小组合作学习评估做法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音乐考评 运用  音乐考评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检验学
摘要:在钢琴的学习中,弹奏技巧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提升学生弹奏钢琴的技巧,本文从实践出发,使得钢琴演奏与音乐教育相连接,在理解音乐内涵的情况下出发,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本文将通过实践分析钢琴教学中奏鸣曲的弹奏技巧。  关键词:钢琴 弹奏技巧 音乐教学 基本功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的教学理念开始发生变化,我们更加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习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专注和勤奋学
意大利著名钢琴家、作曲家、世界三高的艺术指导罗兰多,尼克罗西在谈到自己在意的钢琴家时,说道:“我伸出五个手指头,其中有一个位置是陈钰的。”  在和陈钰的交谈中,也深深被她对待音乐的那种真诚所打动。当朋友赞扬道:“陈钰我们最喜欢你的一点就是,你从不因为某时、某地、给某团、给多少钱而改变你的风格,有的是你对自己的要求。”陈钰坦然地回答说:“你错了。不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而是我觉得对艺术就应该这样。我总觉
摘要:古筝在我国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我过民族器乐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北部湾位于广西省,是距离我国西北地区出海口最近的地区,北部湾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古筝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本文对北部湾古筝的发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北部湾 古筝发展 探究  北部湾是我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又是近代中国西部唯一对外开放港口,是广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古
摘要:美声唱法中的音色是经过科学训练之后形成的,演唱者的气息、共鸣腔、声带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音色的形状,专业演唱者能够让唱法中的声音不仅有音量而且具有深厚的穿透力,让声音表现得更加灵活自如。美声唱法中的音色不仅能够鉴别演唱者的演唱技能,而且能够促进美声唱法的传播,本文就音色在美声唱法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声唱法 音色作用  一、美声唱法中音色的定义概述  音色的本义是指声音本身所具
摘要:在演奏过程中,“信”是支撑我们获得成功的关键。“信”就是信心、自信。它来源于内部我们自己的自我肯定,也来源于外部世界对我们的干扰和影响。各种方面的因素都会膨胀或者打击我们在演奏过程中的自信,我们需要克服一切不利因素,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不断有“度”地、跨越“度”地去提高我们演奏过程中的自信,从而使得我们的演奏获得自我内心与外界的肯定。  关键词:自信 成功之路 度  “信”:顾名思义,信念、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