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教学是在和谐教育思想指导下,营造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整合“教学结构”与“教学理解”研究, 促进学生在习得、发展、人格等层面都得到协调提升的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怎样运用和谐教学的理念呢?笔者认为可从导入设计和谐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谐两个方面入手:
一、数学导入设计和谐
恰当适时的课堂导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对所学课题的关注,传达教学意图,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和新技能做鼓动和铺垫。由于数学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和其它原因,数学课给人枯燥之感,课堂上学生很难有高涨而愉快的学习情绪,不能主动愉快地接受知识,这样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就更为必要和重要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关于课堂导入方法很多,每个教师每节课的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可以通过趣味引入促课堂和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感情,唤起某种动机,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改变人的态度,一堂课若能引入得当,就能抓住契机,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有了一定的保障;可以通过悬念导入促课堂和谐。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只要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出悬念,就能从“悬”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会产生“愿闻其详”的心情。因此,形式多样的、发人深思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回忆、联想,从而渗透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也可以通过联系实际导入促课堂和谐。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若在课堂引入时能多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到这是在办实事、真事,兴趣当然会很浓,在课堂上注意力就能集中。采用联系实际的引入能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改变对数学形成的枯燥、抽象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谐
1.课堂问题设计和谐
和谐的问题设计应该是目的明确,语言简明的。在每一节课里都要根据本节内容和实际需要,有目的地提出设计好的问题,比如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组织学生的定向性提问、理解知识的启发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等。同时,提问对象要明确,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还是面向个别同学的。在提问时,语言要简明,一般不要重复提问,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和谐的问题设计应该有针对性,有启发性。课堂提问要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针对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提出问题,有助于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揭示薄弱环节。同时,提问的时机要恰当,要有启发性,做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问题提出后要有一定的时间,使学生产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发思维的目的,进而解决问题。
和谐的问题设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不只想到少数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最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体现这一要求,以保证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能得以落实。因此,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控制提问的难度和方式,问题提出后不要马上找同学回答,让全体同学都有考虑的时间,更不能先提名再提问题。提问时不能只想到少数学生,只提问某些能升学的所谓“重点生”,这样就不能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时间长了反而挫伤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提问题也是和谐的问题设计方式。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被动学习局面,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提不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引导,让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多猜想,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不是很好或不合理的问题也要给予鼓励,这样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和谐的问题设计需要适当降低难度,注意能力培养。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要有发展观念、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数学固然有自己的特点: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运算方法的技巧性等,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要能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难度,坚决抛弃“题海战术”,取而代之的是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做到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是通过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来使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课堂活动设计和谐
设计和谐的课堂活动时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和谐课堂的首要条件,由此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掌握学习主动权。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数学问题的提出时,着重安排了一些与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背景相联系的主题图,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情境图,活化和丰富教材中的生活情境,利用情境,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出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探索的欲望。
设计和谐的课堂活动时要给予学生创造的空间。《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将由“关注学生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将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将数学学习过程看成是学生的“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熟悉的现实情境中体验理解数学。并且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将亲身体验与生活中的认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在活动探究中发挥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量让学生的成功多于失败,成功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培养他们对成功经验的重视,促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新知,促进学生的发展。
设计和谐的课堂活动要给学生创设思考与探索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是十分重要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依照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
一、数学导入设计和谐
恰当适时的课堂导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对所学课题的关注,传达教学意图,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和新技能做鼓动和铺垫。由于数学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和其它原因,数学课给人枯燥之感,课堂上学生很难有高涨而愉快的学习情绪,不能主动愉快地接受知识,这样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就更为必要和重要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关于课堂导入方法很多,每个教师每节课的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可以通过趣味引入促课堂和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感情,唤起某种动机,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改变人的态度,一堂课若能引入得当,就能抓住契机,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有了一定的保障;可以通过悬念导入促课堂和谐。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只要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出悬念,就能从“悬”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会产生“愿闻其详”的心情。因此,形式多样的、发人深思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回忆、联想,从而渗透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也可以通过联系实际导入促课堂和谐。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若在课堂引入时能多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到这是在办实事、真事,兴趣当然会很浓,在课堂上注意力就能集中。采用联系实际的引入能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改变对数学形成的枯燥、抽象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谐
1.课堂问题设计和谐
和谐的问题设计应该是目的明确,语言简明的。在每一节课里都要根据本节内容和实际需要,有目的地提出设计好的问题,比如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组织学生的定向性提问、理解知识的启发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等。同时,提问对象要明确,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还是面向个别同学的。在提问时,语言要简明,一般不要重复提问,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和谐的问题设计应该有针对性,有启发性。课堂提问要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针对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提出问题,有助于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揭示薄弱环节。同时,提问的时机要恰当,要有启发性,做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问题提出后要有一定的时间,使学生产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发思维的目的,进而解决问题。
和谐的问题设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不只想到少数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最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体现这一要求,以保证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能得以落实。因此,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控制提问的难度和方式,问题提出后不要马上找同学回答,让全体同学都有考虑的时间,更不能先提名再提问题。提问时不能只想到少数学生,只提问某些能升学的所谓“重点生”,这样就不能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时间长了反而挫伤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提问题也是和谐的问题设计方式。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被动学习局面,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提不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引导,让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多猜想,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不是很好或不合理的问题也要给予鼓励,这样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和谐的问题设计需要适当降低难度,注意能力培养。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要有发展观念、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数学固然有自己的特点: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运算方法的技巧性等,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要能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难度,坚决抛弃“题海战术”,取而代之的是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做到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是通过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来使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课堂活动设计和谐
设计和谐的课堂活动时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和谐课堂的首要条件,由此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掌握学习主动权。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数学问题的提出时,着重安排了一些与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背景相联系的主题图,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情境图,活化和丰富教材中的生活情境,利用情境,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出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探索的欲望。
设计和谐的课堂活动时要给予学生创造的空间。《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将由“关注学生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将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将数学学习过程看成是学生的“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熟悉的现实情境中体验理解数学。并且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将亲身体验与生活中的认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在活动探究中发挥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量让学生的成功多于失败,成功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培养他们对成功经验的重视,促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新知,促进学生的发展。
设计和谐的课堂活动要给学生创设思考与探索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是十分重要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依照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