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中的“探究式”学习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u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是在不断地探索发现过程中获得发展的,而探究式学习是培养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开展探究式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自主 合作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建议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数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对数学的情感,理解数学的本质,学习数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数学探究的能力。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为此,我提出并尝试“指导发现、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体现教学中师生“主动参与、交往互动”的教学思想,实现学生会学习,自主探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持续发展的教学目的。下面我谈一谈关于探究式学习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
  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就是指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对课堂产生安全感和愉悦感,从而真实地表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探究式学习中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而不僅仅是好的讲解者。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倾听学生的想法,重视和观察学生心理变化的过程,消除学生紧张、害怕的心理,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是他们中的一员,建立起一种新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好奇、喜探究的天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
  二、合理设置探究式学习的内容
  学习内容的确定至关重要,它不但直接影响内容探究的成功与否,更能确保探究不流于形式,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学生运用多种感官,通过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为一体,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交融,理论与实践统一。作为教师应认真分析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认知差异和兴趣爱好,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所处社会环境及家庭背景,针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设置结合学生实际的探究内容。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理特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的起点,把教材上的知识点设计成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使其产生矛盾心理。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揭露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
  三、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这位古代教育家是十分重视培养学习兴趣的。爱因斯坦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也是推动人们行动最好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将自己对数学的探究内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和一种强的内驱力。要在数学课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善于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调动学生主动从事观察、猜测、讨论、交流等活动。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究。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力争做到: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学,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规律让学生寻找,结论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
  四、鼓励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张扬个性
  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并让它们首尾相接,恰好连成一个圈,然后在花盆周围几寸远的地方撒了它们最爱吃的松针。但是由于毛毛虫天生就有“跟随”的习性,它们就这样一圈一圈行走,最后疲劳饥饿而死。假如毛毛虫里能有一只与众不同,它们就能够马上改变命运,告别死亡。我们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毛毛虫式的人”,那就必须鼓励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张扬个性。
  五、在例题的引申拓展中进行探究式学习
  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体现于学生在学校情景中的表现,更体现于学生在非学校情景中的表现,体现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
  在课本例题、习题处理中,如果我们能根据题目的特点,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努力给学生创设各种思维活动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观察、比较、猜测、联想、激趣、质疑、引申、拓宽,由此及彼等思维的训练,这不仅可以把孤立的知识串联成线、联结成网、沟通成面,使学生解一题而明一路,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和函数等知识后,测量建筑物或树的高度,是一个典型的实践性探究作业。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测量一棵树的高度?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到实地考察,记录所遇到的实际情形,每人设计测量的具体方案,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把本小组的各种设想进行汇总和整理,再选择几种典型的解答在全班介绍。这样一来学生积极性很高。
  总之开展探究式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因为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悟,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其他文献
中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课程,许多学生基础很弱,对数学的认识不足,以致学习兴趣不高,数学课堂上学生不上心,逃避学习,无论做什么都是敷衍了事。我作为一个青年数学教师,反复探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很“阳光”  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课堂上没有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势,而是在整个课堂上,声情并茂,始终洋溢着民主、和谐的气氛。我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多彩的表情及肢体语言,还有现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关键词】教学情境数学认知结构建构主义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想象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完成三维目标的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情感态度和高尚的价值观。教师通过创设
【摘要】兴趣是人类积极认识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愉快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進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从而学到新知识。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彼。  【关键词】
当前,许多初中阶段的优生,一上高中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终变成学困生。原本学习就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而学困表现得最明显的学科之一就是数学。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不浓、效果不好,导致高中教师经常抱怨“初中教师都教了些什么?怎么教的?”  为不招致高中教师的抱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顺利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我觉得要认真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我认为原因有四。 
目的探讨肥厚性瘢痕的发生与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光镜、电镜、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和免疫组化染色对61例肥厚性瘢痕、20例非肥厚性瘢痕进行形态观察、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研究。结果肥厚性瘢痕成熟期成纤维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增厚期和消退期(P<0.01),与非肥厚性瘢痕早期相差不显著(P>0.05);肥厚性瘢痕增厚期和成熟期成纤维细胞平均密度与细胞凋亡指数呈负相关;肥厚性瘢痕增
【摘要】在当代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现代教育更加注重高中学生在生理、心理和认知方面的差异性。而分层教学正是从这些差异性出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使他们得到提高。这也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提出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