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有学术团体、教育报刊等部门有讲学、培训、观摩课、编审文稿等活动,委托我推荐人选,在我的建议名单中往往都少不了刘红——这位成绩卓著、声誉远扬的小语界后起之秀。
认识她的同行都很喜欢她,敬佩她,信服她。说她博学、睿智,与她交谈,听她讲学,每次,都会带给你一种快乐的享受和顿悟的酣畅;说她率真、坦诚,向她求助,请她指导,每次,从她那里,都会收获心的温暖、情的丰盈;说她温婉细腻又谦和,娇小的身躯里蕴含着难以估测的正能量,善于沟通且能唤起人们对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与柔情。
说她的课,总是别具一格、独辟蹊径——设计精致灵动,言语活泼清新,透出独特的魅力,风采迷人。
教《北风和小鱼》,她说,低年级的小娃娃,可不可以不急于说“我们应该怎么做”,不急于说“其实是怎么回事”,这就是一个好玩的故事,让孩子好好地读读,好好地写字。于是,她领着孩子走近“呼呼的”北风,想象北风“吹一吹”的得意,有滋有味地读出小鱼“就不怕”的勇敢和“捉迷藏”的快乐,感受北风“哪里知道”背后的可笑……
教《螳螂捕蝉》,她觉得六年级学生对文章揭示的道理比较容易把握。于是,她就引导学生在疏通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主动思考、质疑,点拨他们比较、分析,去发现文章中最有价值的问题——“同样的‘劝’,为什么大臣们失败了,而少年却能劝说成功?”“其中的‘巧妙’到底有哪些?”让学生在似乎已明白的地方生发疑惑、感受乐趣。当学生“心愤口悱”时,她创设情境,自演书中“少年”,引导学生走进语境,与“少年”对话,或夸赞、或诘问,与同伴讨论,或补充,或争辩……那一段段恍然大悟后的兴奋和精彩表达,让课堂熠熠生辉。
她的学生更是亲近她,信赖她,爱她,爱上她的课。
她的课,学生谁都可以随时打出“?”的手势,向同学、向老师质疑、发问,态度谦诚,言辞恳切。
她的课,学生都能注意倾听同伴在小组、在全班的发言,并落落大方地对同伴说,“我同意——”“我补充——”“我反驳——”“我想追问——”一个个放言高论、侃侃而谈。
她的课,常常留有许多“同伴阅读”的自由时光。阅读期间,孩子可以自由阅读,自由走动,自由交谈……课堂似乎成了图书馆、聊天室,有困惑时的凝神静思,有切磋时的悄声细语,有分享成功的窃窃笑声。
在这样的课堂中,她喜欢漫步在学生中间,时而颔首微笑,时而摸摸学生头,拍拍学生小手,时而俯身贴近学生耳畔说几句悄悄话。上课时,学生兴致勃勃地与她在一起,走进文本,感受海风的猛烈、“芦笛”声的悠扬,沉浸在“茉莉”的幽香中接受爱的熏陶,欣赏“姥姥剪纸”的神奇,赞叹“世界多美”,品味母语的魅力;与她相携,兴致勃勃地步入孔子、王维、李白、杜甫、苏格拉底、高尔基的文苑里,采集瑰宝,汲取智慧。她的课,一课一个特色,一课课都充溢着“自由”和“快乐”。
众所周知,兴之所至的自由阅读,超功利的精神漫游,没有外在压力的潜思、遐想,最有可能创生独到的思想和健全的个性、人格。可以说,刘红的课正从根本上把传统的强调“规矩与限制”的沉闷课堂,学生“最怕”“最累”的课堂,变为“好玩”的、“问题解决”的、“学生自己”的、生动活泼的快乐的语文课堂。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跳动着创新思想,闪耀着智慧灵光,弥漫着自由之花的芬芳。
显然,刘红老师在课堂中追求的是一种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理想境界。为了这一有意义的追求,20多年来,她不懈地实践研究,探索前行。
初春时分,秦淮河畔,在明亮的茶室里,我听刘红讲她的教学故事,她在我对面坐着,典雅、矜持,孩子般乌黑清澈的眼睛扑闪闪地望着我。她身后映着水仙、文竹的碧绿,嫣红的君子兰灼灼含笑,暗香浮动。
1987年,18岁的刘红师范毕业,走进蜚声大江南北的夫子庙小学。娃娃脸,短秀发,爱笑好动,在同事眼中还是个大孩子。孩子最懂孩子的心,她要把语文课上成“好玩”的课。课堂上,她为学生朗读课文,表演课文,狡猾的狐狸、凶狠的大灰狼、可怜的小山羊,她演得惟妙惟肖。学生总是兴奋地跟着读、学着读。她创编故事讲给学生听。她的故事,总是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于是,每一节课,学生都带着思考,意犹未尽地走出教室,带着新的想象、新的憧憬,期盼着下一节课的到来。她的学生由此越来越喜欢她,喜欢语文课。
1998年,她鲜明地提出必须将教学中束缚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规矩和限制”彻底打破,还学生学习的自由。
2002年,面对全市语文同行,她做了《语文课堂,孩子们的世界》专题报告,进一步提出,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语文课上享受自由,研究问题,体验成功。她的“好玩”的语文课,从本质上逐步成了真正的“学生的语文”课。
2004年,课程与教学研究返魅了,各色旗帜上书写着经典与现代,迎风招展、璀璨夺目。刘红,追寻孔子,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着自己语文教育的根。她研读《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经典,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经过几年研究探索,她提出了“追求乐学境界”的语文教学主张。她说,要把学生都带到“乐学境界”里,让他们都成为“乐之者”。为此,明天,她将执着前行。
我饶有兴趣地听着,从她动情的叙述中,我分明感到有一颗火热的心在跳动。这是一颗赤子之心,充溢着对语文教育、对儿童本身的关怀,促使我悉心体悟内隐于她精彩故事背后的教学理念、策略和彰显出的教育价值。
刘红提出的“追求乐学境界”的语文教学主张,既立足现实,着力探寻解决当下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路径,又立意高远,追求语文教育的本质和终极价值,追求自然、自由、快乐的体验生命,拥有一份欣赏美、追求美的生命情怀。
教育的核心是儿童。“追求乐学境界”的语文教学有着鲜明的儿童立场。为了儿童成长的需要,营造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学境界是其出发点;认同儿童学习母语的潜能,尊重儿童学习发展的权利,让儿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其核心理念;遵循儿童学习发展规律,创设乐学环境、行动路线、乐学标识,与儿童贴近,倾听对话,着力让“每一个”都成为“乐之者”是其基本策略;引导学生关注眼前的、自身的、身边的快乐和幸福并逐步拓展到关注长远的、集体的、人类的快乐和幸福,不断自我超越、生命焕发光彩是其理想归宿。刘红对语文教学“乐学境界”的追求意味着一种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扬着对人的终极关怀。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的智慧大多是经过岁月淘洗的古老智慧,存在于经典之中。教育儿童必须从文化经典中汲取教育智慧,刘红“追求乐学境界”的教学主张,重视“儿童”“学习”“课程”“激励”和“快乐”的基本理念,“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等教学方法,“切问”“近思”“明辨”“践行”的学习路径,无不闪耀着孔子教育思想的睿智光辉。
刘红这一教学主张又是基于现实、面向未来的一种应对、探索和创新,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和时代印记。她强调,必须把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致力于东方和西方、现代与传统的融通合一,凸显“本土行动、国际视野”。为此,她不仅对儒家经典狠下“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功夫,又博览洛克、卢梭、斯宾塞等外国教育大师的论述,学习研究,采撷整合,不断探索真理。
窗外,春雨潇潇,桨声轻轻。远处隐隐传来阵阵春雷声,那如鸣泉、如飞瀑、如涌浪的音韵令我怦然心动:这是来自几千年前沂水畔、舞雩台的情思吗?它正在时代的春光里欢快地流淌。道不远人,愿我们都能如刘红老师一样,在圣贤智慧的润泽下,追寻“乐学境界”,提升生命质量,书写光彩流溢的教育人生。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指导专家)
认识她的同行都很喜欢她,敬佩她,信服她。说她博学、睿智,与她交谈,听她讲学,每次,都会带给你一种快乐的享受和顿悟的酣畅;说她率真、坦诚,向她求助,请她指导,每次,从她那里,都会收获心的温暖、情的丰盈;说她温婉细腻又谦和,娇小的身躯里蕴含着难以估测的正能量,善于沟通且能唤起人们对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与柔情。
说她的课,总是别具一格、独辟蹊径——设计精致灵动,言语活泼清新,透出独特的魅力,风采迷人。
教《北风和小鱼》,她说,低年级的小娃娃,可不可以不急于说“我们应该怎么做”,不急于说“其实是怎么回事”,这就是一个好玩的故事,让孩子好好地读读,好好地写字。于是,她领着孩子走近“呼呼的”北风,想象北风“吹一吹”的得意,有滋有味地读出小鱼“就不怕”的勇敢和“捉迷藏”的快乐,感受北风“哪里知道”背后的可笑……
教《螳螂捕蝉》,她觉得六年级学生对文章揭示的道理比较容易把握。于是,她就引导学生在疏通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主动思考、质疑,点拨他们比较、分析,去发现文章中最有价值的问题——“同样的‘劝’,为什么大臣们失败了,而少年却能劝说成功?”“其中的‘巧妙’到底有哪些?”让学生在似乎已明白的地方生发疑惑、感受乐趣。当学生“心愤口悱”时,她创设情境,自演书中“少年”,引导学生走进语境,与“少年”对话,或夸赞、或诘问,与同伴讨论,或补充,或争辩……那一段段恍然大悟后的兴奋和精彩表达,让课堂熠熠生辉。
她的学生更是亲近她,信赖她,爱她,爱上她的课。
她的课,学生谁都可以随时打出“?”的手势,向同学、向老师质疑、发问,态度谦诚,言辞恳切。
她的课,学生都能注意倾听同伴在小组、在全班的发言,并落落大方地对同伴说,“我同意——”“我补充——”“我反驳——”“我想追问——”一个个放言高论、侃侃而谈。
她的课,常常留有许多“同伴阅读”的自由时光。阅读期间,孩子可以自由阅读,自由走动,自由交谈……课堂似乎成了图书馆、聊天室,有困惑时的凝神静思,有切磋时的悄声细语,有分享成功的窃窃笑声。
在这样的课堂中,她喜欢漫步在学生中间,时而颔首微笑,时而摸摸学生头,拍拍学生小手,时而俯身贴近学生耳畔说几句悄悄话。上课时,学生兴致勃勃地与她在一起,走进文本,感受海风的猛烈、“芦笛”声的悠扬,沉浸在“茉莉”的幽香中接受爱的熏陶,欣赏“姥姥剪纸”的神奇,赞叹“世界多美”,品味母语的魅力;与她相携,兴致勃勃地步入孔子、王维、李白、杜甫、苏格拉底、高尔基的文苑里,采集瑰宝,汲取智慧。她的课,一课一个特色,一课课都充溢着“自由”和“快乐”。
众所周知,兴之所至的自由阅读,超功利的精神漫游,没有外在压力的潜思、遐想,最有可能创生独到的思想和健全的个性、人格。可以说,刘红的课正从根本上把传统的强调“规矩与限制”的沉闷课堂,学生“最怕”“最累”的课堂,变为“好玩”的、“问题解决”的、“学生自己”的、生动活泼的快乐的语文课堂。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跳动着创新思想,闪耀着智慧灵光,弥漫着自由之花的芬芳。
显然,刘红老师在课堂中追求的是一种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理想境界。为了这一有意义的追求,20多年来,她不懈地实践研究,探索前行。
初春时分,秦淮河畔,在明亮的茶室里,我听刘红讲她的教学故事,她在我对面坐着,典雅、矜持,孩子般乌黑清澈的眼睛扑闪闪地望着我。她身后映着水仙、文竹的碧绿,嫣红的君子兰灼灼含笑,暗香浮动。
1987年,18岁的刘红师范毕业,走进蜚声大江南北的夫子庙小学。娃娃脸,短秀发,爱笑好动,在同事眼中还是个大孩子。孩子最懂孩子的心,她要把语文课上成“好玩”的课。课堂上,她为学生朗读课文,表演课文,狡猾的狐狸、凶狠的大灰狼、可怜的小山羊,她演得惟妙惟肖。学生总是兴奋地跟着读、学着读。她创编故事讲给学生听。她的故事,总是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于是,每一节课,学生都带着思考,意犹未尽地走出教室,带着新的想象、新的憧憬,期盼着下一节课的到来。她的学生由此越来越喜欢她,喜欢语文课。
1998年,她鲜明地提出必须将教学中束缚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规矩和限制”彻底打破,还学生学习的自由。
2002年,面对全市语文同行,她做了《语文课堂,孩子们的世界》专题报告,进一步提出,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语文课上享受自由,研究问题,体验成功。她的“好玩”的语文课,从本质上逐步成了真正的“学生的语文”课。
2004年,课程与教学研究返魅了,各色旗帜上书写着经典与现代,迎风招展、璀璨夺目。刘红,追寻孔子,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着自己语文教育的根。她研读《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经典,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经过几年研究探索,她提出了“追求乐学境界”的语文教学主张。她说,要把学生都带到“乐学境界”里,让他们都成为“乐之者”。为此,明天,她将执着前行。
我饶有兴趣地听着,从她动情的叙述中,我分明感到有一颗火热的心在跳动。这是一颗赤子之心,充溢着对语文教育、对儿童本身的关怀,促使我悉心体悟内隐于她精彩故事背后的教学理念、策略和彰显出的教育价值。
刘红提出的“追求乐学境界”的语文教学主张,既立足现实,着力探寻解决当下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路径,又立意高远,追求语文教育的本质和终极价值,追求自然、自由、快乐的体验生命,拥有一份欣赏美、追求美的生命情怀。
教育的核心是儿童。“追求乐学境界”的语文教学有着鲜明的儿童立场。为了儿童成长的需要,营造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学境界是其出发点;认同儿童学习母语的潜能,尊重儿童学习发展的权利,让儿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其核心理念;遵循儿童学习发展规律,创设乐学环境、行动路线、乐学标识,与儿童贴近,倾听对话,着力让“每一个”都成为“乐之者”是其基本策略;引导学生关注眼前的、自身的、身边的快乐和幸福并逐步拓展到关注长远的、集体的、人类的快乐和幸福,不断自我超越、生命焕发光彩是其理想归宿。刘红对语文教学“乐学境界”的追求意味着一种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扬着对人的终极关怀。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的智慧大多是经过岁月淘洗的古老智慧,存在于经典之中。教育儿童必须从文化经典中汲取教育智慧,刘红“追求乐学境界”的教学主张,重视“儿童”“学习”“课程”“激励”和“快乐”的基本理念,“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等教学方法,“切问”“近思”“明辨”“践行”的学习路径,无不闪耀着孔子教育思想的睿智光辉。
刘红这一教学主张又是基于现实、面向未来的一种应对、探索和创新,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和时代印记。她强调,必须把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致力于东方和西方、现代与传统的融通合一,凸显“本土行动、国际视野”。为此,她不仅对儒家经典狠下“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功夫,又博览洛克、卢梭、斯宾塞等外国教育大师的论述,学习研究,采撷整合,不断探索真理。
窗外,春雨潇潇,桨声轻轻。远处隐隐传来阵阵春雷声,那如鸣泉、如飞瀑、如涌浪的音韵令我怦然心动:这是来自几千年前沂水畔、舞雩台的情思吗?它正在时代的春光里欢快地流淌。道不远人,愿我们都能如刘红老师一样,在圣贤智慧的润泽下,追寻“乐学境界”,提升生命质量,书写光彩流溢的教育人生。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指导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