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镇,提到葛先萍的名字,无人不知。
鼎鼎大名来源于——她这个山妹子,竟然把“一碗苕粉”做成了年产值几千万元的大企业。
在国定贫困县彭水,这是极其少有的事。
2015年,葛先萍被评为“2014十大重庆经济年度创新人物”。
葛先萍“苕粉帝国”是如何建起来的呢?
借力传统
“苕粉帝国”的开端得从1998年开始说起。
那年,葛先萍高中毕业,帮家里经营餐馆。
渐渐地,葛先萍发现,餐馆中有自家一样东西备受食客欢迎——
“老板,来碗苕粉。”
“老板,我也要一碗苕粉。”
“老板,我打包带走一份苕粉。”
…………
葛先萍家餐馆的苕粉,常常供不应求。
其时,在葛先萍所在的彭水县郁山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苕粉。
做苕粉的原材料——红薯,也是彭水县农业主产品之一。
“但为什么妈妈做的苕粉如此受欢迎?”葛先萍开始摸索。
葛妈妈,这个土生土长的土家族“娇阿依”,打小就从长辈哪里学到了制作苕粉的古方。
从红薯种植、刨出、淘洗再到打浆、过滤、沉淀、加工,葛妈妈浸淫其中大半生。
“我妈妈做的苕粉,一是比别人家的好吃,二是比别人家的好看。”葛先萍说。
因为既好吃又好看,所以,葛家苕粉才卖得火。
餐馆中,食客们的苕粉需求越来越旺。
“苕粉卖得这么火,何不直接做苕粉来卖?”葛先萍向妈妈建议。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葛妈妈被女儿一语惊醒。
于是,葛先萍的苕粉工厂就这样开张了。
制订标准
“做苕粉不要敷衍了事,你自己做出来都不吃的东西,别人还会来买吗?”
妈妈的这句话,从一开始就被葛先萍奉为“生产圣经”。
创业之初,葛先萍请来了几个村民。
“挖出来的红薯,一定要洗三遍才能削皮。”
“削皮后的红薯,必须要再清三遍。”
葛先萍不断嘱咐工人“如何操作”。
“洗得差不多就行了嘛,要这么干净有啥子用?”
“别人不都这么洗吗?”
…………
工人们文化程度不高,习惯了农活的粗枝大叶,对此颇为不解。
差别有多大?葛先萍决定亲自作示范。
结果,工人们“粗枝大叶”做出来的苕粉,黑而暗。而葛先萍“精雕细琢”做出来的苕粉,白而亮。
工人们一下服了。
“三洗三清的淘洗工序就这样‘标准’下来。”葛先萍说。
随后,再将打浆、过滤、沉淀、加工等工序一一标准化。
“任何工序都不得偷工减料。”葛先萍对工人们非常严苛。
2004年,葛先萍引进机械化生产。
“原因有二:一是纯手工制作效率偏低,二是用机械生产能更好地实现标准化。”葛先萍说。
生产标准化,让葛先萍家的苕粉品质更好了。
“订单一下增加了很多。”葛先萍说。
建立基地
2008年,葛先萍成立了彭水县龙须晶丝苕粉有限公司。
新公司成立后,苕粉生产能力大幅提升,葛先萍兴奋不已。
但興奋之余,一个问题随之而来。
“有客户反映,我们生产的苕粉品质下降了。”葛先萍说。
问题出在哪里呢?
葛先萍一调查,发现问题出在原材料上。
“以前生产规模小,我们可以从农户那里精选品质好的红薯。现在规模大了,就无法保证选的都是高品质红薯了。”葛先萍说。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番思考后,葛先萍决定推行“公司 基地 农户”的生产模式,以保证原材料的品质。
“成立郁山镇龙须晶丝苕粉专业合作社,培育大型种植基地。”
“签订‘一对一’订单,让农户安心种红薯。”
“引进高淀粉红薯新品种试种,向农民免费发放种子。”
“施肥时,政府补贴多少钱,公司就补贴多少钱。”
“聘请农机专家,到田间地头教农户如何种植、管理红薯。”
…………
在葛先萍张罗下,高品质红薯种植基地扩大至3万亩,并解决了4000多个村民的就业问题。
“原材料的品质提升后,公司的订单又增加了不少。”葛先萍说。
“彭水开车刹一脚,不为美景为苕粉。”葛先萍的苕粉,慢慢打出了名声。
塑造品牌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2008年,葛先萍的苕粉也遇到了危机。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让葛先萍的苕粉遭遇了“风寒”。
“苕粉销量下滑很厉害。”
“公司会不会裁员?工资会不会降低?”
工人们开始私下议论起来。
“怎么办啊?”葛先萍急得直跺脚。
一件偶然的事情,激发了葛先萍的灵感。
一次,从香港来重庆旅游的一名厨师,在机缘巧合下吃了葛先萍店里的一碗苕粉。
这一吃,吃出了别样的“味道”。
“实在是太好吃了,可以让我和你们老板谈谈吗?”厨师难掩兴奋。
厨师给葛先萍带来了第一笔出口贸易的订单。
厨师回港后,开了第一家“伤心酸辣粉”,酸辣的口感和韧劲的苕粉让这家店顿时声名鹊起。
从2008年起,葛先萍就和他们签订了长期的供货协议,山沟沟里的苕粉开始走得更远。
这个偶然事件让葛先萍意识到:必须要塑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
“没有品牌作支撑,苕粉就很难卖到市外、国外,公司就难以做得更大更强。”葛先萍说。
经过一番谋划后,葛先萍成功创建“郁山”品牌。
凭着过硬质量、精美包装、精准营销,“郁山”牌晶丝苕粉一炮打响。
接着,“郁山”牌晶丝苕粉被授予“重庆名优食品”称号,成为“重庆市著名商标”。
“连澳大利亚、英国的订单都来了。”葛先萍说,“2015年,我们年产值将超过一亿元。”
葛先萍用她独特的方式,让传统农产品走出了大山,迈向了世界。
鼎鼎大名来源于——她这个山妹子,竟然把“一碗苕粉”做成了年产值几千万元的大企业。
在国定贫困县彭水,这是极其少有的事。
2015年,葛先萍被评为“2014十大重庆经济年度创新人物”。
葛先萍“苕粉帝国”是如何建起来的呢?
借力传统
“苕粉帝国”的开端得从1998年开始说起。
那年,葛先萍高中毕业,帮家里经营餐馆。
渐渐地,葛先萍发现,餐馆中有自家一样东西备受食客欢迎——
“老板,来碗苕粉。”
“老板,我也要一碗苕粉。”
“老板,我打包带走一份苕粉。”
…………
葛先萍家餐馆的苕粉,常常供不应求。
其时,在葛先萍所在的彭水县郁山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苕粉。
做苕粉的原材料——红薯,也是彭水县农业主产品之一。
“但为什么妈妈做的苕粉如此受欢迎?”葛先萍开始摸索。
葛妈妈,这个土生土长的土家族“娇阿依”,打小就从长辈哪里学到了制作苕粉的古方。
从红薯种植、刨出、淘洗再到打浆、过滤、沉淀、加工,葛妈妈浸淫其中大半生。
“我妈妈做的苕粉,一是比别人家的好吃,二是比别人家的好看。”葛先萍说。
因为既好吃又好看,所以,葛家苕粉才卖得火。
餐馆中,食客们的苕粉需求越来越旺。
“苕粉卖得这么火,何不直接做苕粉来卖?”葛先萍向妈妈建议。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葛妈妈被女儿一语惊醒。
于是,葛先萍的苕粉工厂就这样开张了。
制订标准
“做苕粉不要敷衍了事,你自己做出来都不吃的东西,别人还会来买吗?”
妈妈的这句话,从一开始就被葛先萍奉为“生产圣经”。
创业之初,葛先萍请来了几个村民。
“挖出来的红薯,一定要洗三遍才能削皮。”
“削皮后的红薯,必须要再清三遍。”
葛先萍不断嘱咐工人“如何操作”。
“洗得差不多就行了嘛,要这么干净有啥子用?”
“别人不都这么洗吗?”
…………
工人们文化程度不高,习惯了农活的粗枝大叶,对此颇为不解。
差别有多大?葛先萍决定亲自作示范。
结果,工人们“粗枝大叶”做出来的苕粉,黑而暗。而葛先萍“精雕细琢”做出来的苕粉,白而亮。
工人们一下服了。
“三洗三清的淘洗工序就这样‘标准’下来。”葛先萍说。
随后,再将打浆、过滤、沉淀、加工等工序一一标准化。
“任何工序都不得偷工减料。”葛先萍对工人们非常严苛。
2004年,葛先萍引进机械化生产。
“原因有二:一是纯手工制作效率偏低,二是用机械生产能更好地实现标准化。”葛先萍说。
生产标准化,让葛先萍家的苕粉品质更好了。
“订单一下增加了很多。”葛先萍说。
建立基地
2008年,葛先萍成立了彭水县龙须晶丝苕粉有限公司。
新公司成立后,苕粉生产能力大幅提升,葛先萍兴奋不已。
但興奋之余,一个问题随之而来。
“有客户反映,我们生产的苕粉品质下降了。”葛先萍说。
问题出在哪里呢?
葛先萍一调查,发现问题出在原材料上。
“以前生产规模小,我们可以从农户那里精选品质好的红薯。现在规模大了,就无法保证选的都是高品质红薯了。”葛先萍说。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番思考后,葛先萍决定推行“公司 基地 农户”的生产模式,以保证原材料的品质。
“成立郁山镇龙须晶丝苕粉专业合作社,培育大型种植基地。”
“签订‘一对一’订单,让农户安心种红薯。”
“引进高淀粉红薯新品种试种,向农民免费发放种子。”
“施肥时,政府补贴多少钱,公司就补贴多少钱。”
“聘请农机专家,到田间地头教农户如何种植、管理红薯。”
…………
在葛先萍张罗下,高品质红薯种植基地扩大至3万亩,并解决了4000多个村民的就业问题。
“原材料的品质提升后,公司的订单又增加了不少。”葛先萍说。
“彭水开车刹一脚,不为美景为苕粉。”葛先萍的苕粉,慢慢打出了名声。
塑造品牌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2008年,葛先萍的苕粉也遇到了危机。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让葛先萍的苕粉遭遇了“风寒”。
“苕粉销量下滑很厉害。”
“公司会不会裁员?工资会不会降低?”
工人们开始私下议论起来。
“怎么办啊?”葛先萍急得直跺脚。
一件偶然的事情,激发了葛先萍的灵感。
一次,从香港来重庆旅游的一名厨师,在机缘巧合下吃了葛先萍店里的一碗苕粉。
这一吃,吃出了别样的“味道”。
“实在是太好吃了,可以让我和你们老板谈谈吗?”厨师难掩兴奋。
厨师给葛先萍带来了第一笔出口贸易的订单。
厨师回港后,开了第一家“伤心酸辣粉”,酸辣的口感和韧劲的苕粉让这家店顿时声名鹊起。
从2008年起,葛先萍就和他们签订了长期的供货协议,山沟沟里的苕粉开始走得更远。
这个偶然事件让葛先萍意识到:必须要塑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
“没有品牌作支撑,苕粉就很难卖到市外、国外,公司就难以做得更大更强。”葛先萍说。
经过一番谋划后,葛先萍成功创建“郁山”品牌。
凭着过硬质量、精美包装、精准营销,“郁山”牌晶丝苕粉一炮打响。
接着,“郁山”牌晶丝苕粉被授予“重庆名优食品”称号,成为“重庆市著名商标”。
“连澳大利亚、英国的订单都来了。”葛先萍说,“2015年,我们年产值将超过一亿元。”
葛先萍用她独特的方式,让传统农产品走出了大山,迈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