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特有的数量夸张及其英译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aI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量夸张是汉语和英语所共有的修辞格。其中汉、英民族都采用“十”、“百”、“千”等常规满数进行夸张,属于文化共核。但是,汉民族还有自己特有的“满数”概念,如借助“三”、“九”、“三千”的数量夸张,属于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而这些在英语中则形成文化空缺。因此英译时只能舍弃数词意译处理,这一点也可以从汉语古典诗词中数量夸张辞格的英译文中得到进一步旁证。通过大量实例,本文旨在论证汉语的数量夸张辞格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英译时往往不能使译入语保持原语的优美结构和文化涵义。
  关键词:汉语;数量夸张;修辞格;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10-0134-4
  
  1. 引言
  
  “数词的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巧妙地运用数词将语言本体夸张或比喻。”(张乃清,2005:44)数词用作夸张(数量夸张)是汉语和英语所共有的修辞格(figure of speech)。汉语修辞学者张弓(1993:95)专门列出“数量夸张”一类。以英语来观照汉语,就会发现这种所谓的“数量夸张”极富汉文化特征。(李国南,1999:148-153)汉、英民族都使用“十”、“百”、“千”、“万”(英语则用ten thousand)等常规满数进行夸张,属于文化共核,在英汉翻译时,采用直译即可,但汉英翻译时只能做到数词对应,而文化却是空缺的。此外,汉民族还有自己特有的“满数”概念,如借助“三”、“九”、“三千”的数量夸张,属于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而这些在英语中则形成文化空缺,因此汉英翻译时只能舍弃数词意译处理,这一点也可以从汉语古典诗词中数量夸张辞格的英译文中得到进一步旁证。例如“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中的“三”字,“九霄云外”、“九牛一毛”中的“九”字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中的“三千”等,在汉英翻译时无法使用“three”、“nine”和“three thousand”来对应表达,只能舍弃其中的数字进行意译处理。
  因此,英语语言文化大师王佐良(1984:18)曾指出:“在翻译中虽然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但他面对的是两片文化”。汉英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看似词义相同或相近而实际隐含着不同文化内涵的词语,当然数词也不例外。由于汉英民族文化的差异,数量夸张辞格在汉英翻译时,注定要经历通过衔接数词寓意认同性来弥补文化差异这一复杂的过程。通过大量实例,本文旨在论证汉语的数量夸张辞格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英译时往往不能使译入语保持原语的优美结构和文化涵义。
  
  2. 汉英数量夸张辞格存在很大差异,汉英翻译时无法对应
  
  汉英民族虽然有着共同的“满数”概念,夸张都采用“十”、“百”、“千”、“万”等常规满数。“但值得注意的是,汉语还有自己特有的‘满数’概念,如借助‘三’或‘九’来夸张”。(王力,1984:328)“三”或“九”属于非常规满数。虽然,汉语中的非常规满数还有不少,但最为典型或最为基本的当属“三”与“九”两个数词。因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8:674/1085)为“三”和“九”专门列出“表示多数或多次”这一义项。当然,英语中也有借助“three”或“nine”来夸张的实例,如:1)Three removes are as bad as a fire.直译为“三次搬家犹如一次失火。”(金纯,2002: 264);2)A cat has nine lives.直译为“猫有九命”(金纯,2002: 502)等。但一般英语辞书,即使专门的语言文化词典也不为“three”或“nine”专立这样的义项,可见英语中“three”或“nine”的夸张用法带有某种偶然性。
  然而,汉语中的“三”或“九”的夸张用法却具有鲜明的汉民族特色。“汉字‘三’或‘九’不仅仅是个自然数符号,其文字形态与其满数概念密切相关。《说文解字》所说的‘三’是‘天地人之道’,也就是天、地、人的道数。上方一画为天,下方一画为地,而居中一画则是人。这里生动形象地反映的是古代汉民族‘三才’宇宙观。(许慎,1963:9)三画而又以竖线连接其中的就是‘王’字,因为‘王’字是通达天道、地道和人道的人。由此可见,‘三’代表着除王本人以外的整个宇宙,自然成了最基本的满数。所以汉语里‘有说不尽的三’,‘三的倍数无处不见’(吴慧颖,1996:111/161)”(转引自李国南,2004:29)。例如:“三番五次”、“三教九流”、“三令五申”、“三六九等”、“三灾八难”、“三头六臂”等。“至于‘九’,其音、形所蕴涵的满数概念就更为丰富多彩。《说文解字》释‘九’曰:‘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许慎,1963:308)饶火同云‘数穷则变’(《部首订》)。许慎的意思就是,‘九’乃阳数之穷极,而这一‘穷极’的概念正是由汉字‘九’那弯弯曲曲直至终尽的形象来体现的。‘九’虽仅两笔,但其中一笔竟然包括了横折弯钩,一共转了三个弯弯,堪称汉字中转弯最多的笔画。”;“由于其音、形、义的缘故,汉语中的‘九’充满着多、大、远、久、深、高等内涵意义’(吴慧颖,1996:87)”(转引自李国南,2004:29)。例如:“九霄云外”、“九泉之下”、“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九牛二虎之力”等。以上含有“三”或“九”的数量夸张说法,无疑都难以用英语如数表达出来。
  “人们不仅要问,既然语言都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为什么一种语言在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存在可译性的限度、甚至不可译性的问题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于文化传统和语言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包振南,1985:257)。因此,在汉英翻译时,汉语“三”和“九”用作夸张辞格的寓意在英语中再次形成文化空缺,而译入语的文化空缺必然导致译文意义和格式上的欠缺。所以,带有“三”或“九”的数量夸张辞格译成英语时,只能通过转译或意译来处理。例如:“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enlist with sincerity repeatedly;“三令五申”(比喻多次命令和告诫)——repeated orders and instructions;“三番五次”(比喻反复多次)——over and over again/again and again/many a time;“三思而行”(比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think twice;“三亲六故”(比喻各种亲戚和故旧)——all the kinsmen(程恩洪、张义斌,1998: 1090);“三句话不离本行”(比喻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行业)——talk shop all the time(程恩洪、张义斌,1998: 728);又如:“九霄云外”(比喻远得无影无踪)——the farthest limits of the sky;“九死一生”(比喻经历极大危险而幸存)——nearly killed several times/have a narrow escape;“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a drop in the ocean;“九牛二虎之力”(比喻很大的力量)——work overtime to/great strength等。
  通过上面的汉译英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中的“三”或“九”含有“多数或多次”的比喻意义,与英语中的“three”或“nine”并无表达上的一致性,缺乏对应关系。所以,汉英翻译时我们就无法用“three”或“nine”来完成汉语“三”或“九”的数量夸张辞格寓意的对应表达,只能采用repeated,repeatedly,over and over,again and again,many a,twice,all,all the time,farthest,several,overtime,great这样一些模糊词语来表示,从而使“三”或“九”的数量夸张辞格的比喻形象严重受损,文化色彩黯然失色。
  “三”或“九”的夸张用法纯属汉文化的产物,这一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随处可见。以下我们选取其中一些典型实例,并对比相应的英语译文,尤其是英语国家汉学家的译文,从中便可以反证这类数量夸张的汉文化特征。先看“三”的例子及其译文:
  例1: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杜甫《草堂》)
  So many leaders, /So much suffering among the people.(Alley)
  以上“三”显然用来表示“多”,新西兰汉学家Rewi Alley谙达此理,并不如数直译为“three”,而意译为“so many”,因为“三”可能会被西方人误认为实数。以下再看“九”的例子及其译文:
  例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But since my heart did love such purity, /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deaths to die.(Yangs)
  深谙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杨宪益伉俪将屈原《离骚》中的“九死”译为“a thousand deaths”,异曲同工,夸张的口吻被保留了下来。如果说“九死”直译为nine deaths外加引号和译注尚可为西方读者所意会的话,那么,诸如“九天”、“九州”、“九霄”、“九泉”等充满中国数文化的汉语习语,就只能舍弃“九”这个数字,而采用意译处理。如果硬把“九天”直译为“nine heavens”,西方人又怎能想象天竟然有九重;倘若把“九州”直译为“nine states”,那么恐怕美国人会笑话中国之小了,因为他们就有50个states!
  此外,“三千”的夸张用法也是汉文化所独具的,请看下面的例子和译文:
  例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My whitening hair would make a long long rope, /Yet could not fathom all my depth of woe;(Giles)(吕叔湘,1981:27)
  译者Herbert A. Giles是个中国通,对诗中的“三千”采用舍弃数词来意译处理,灵活得体,使译文保持了原语的形象和文化。
  例4: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何满子》)
  A lady of the palace these twenty years, /She has lived here a thousand miles from her home.(Bynner)(吕叔湘,1981:75)
  译者Bynner把“三千”译为“一千”,因为“一千”是个常规满数,无论哪个民族都可以理解和接受。根据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三千”用于夸张,听上去并不比“一千”多,或者说“一千”听起来更自然些。
  “根据中国数文化的研究,不带零头的千位数中,用得最多的是三千”。(吴慧颖,1996:144)“三千确实是汉语数量夸张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满数之一”。(李国南,2004:30)仅仅中国唐诗中的例子就不胜枚举,如李煜有“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戎昱有“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塞下曲》);李白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白居易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长恨歌》),其中重复使用“三千”进行夸张,乃至成了千古佳句。由于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若把以上唐诗中的“三千”准确地翻译成英语,并保持汉语原文的夸张辞格和文化涵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三千”也纯属汉文化的产物。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汉语中特有的数量夸张辞格的探讨以及大量汉英翻译实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数量夸张辞格虽为汉、英民族所共有,但汉语中的数量夸张辞格却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汉语中数量夸张辞格的文化内涵决定着其在英语译文中的具体表现。汉语中表示数量夸张的数词,仅有个别的在汉英翻译时可以找到对应的表达,采用直译可以做到数词对应,而文化空缺。但汉语中绝大多数表示数量夸张的数词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对应表达,因此汉英翻译时往往无法保持原文的丰姿,只能采用意译来传递内涵意义,呈多样表达方式。“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邢福义,1990:58)汉语中表示数量夸张的数词大多数是载有文化要素的词,也就是“文化负荷”(culturally-loaded)词。在将这些载有鲜明汉文化要素的数量夸张词译成英语时,译者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在译入语中找准对应的文化负荷词,而不是表象的对应词,绝不能逢“三”译成“three”,逢“九”译成“nine”,逢“三千”译成“three thousand”。只有找准了文化对应词,才能在汉英翻译时做到译文准确,修辞恰当,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参考文献
  包振南. 试论可译性的限度[A]. 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257-264.
  程恩洪、张义斌. 汉英实用表达词典[Z].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28,1090.
  金纯. 英汉双解英语谚语应用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2:264,502.
  李国南. 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48-153.
  李国南. 英语观照下的汉语数量夸张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28-31
  吕叔湘. 英译唐人绝句百首[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27,75.
  刘法公. 汉语成语中数目词的汉英翻译对比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43-45.
  王佐良. 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 翻译通讯,1984(4):18-21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328.
  吴慧颖. 中国数文化[M]. 长沙:长沙岳麓书社,1996:87,111,144,161.
  邢福义. 文化语言学[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58.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63:9,30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674,1085.
  张乃清. 英汉数词的修辞功能与对应关系[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5(1):44-47
  张弓. 现代汉语修辞学[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95.
其他文献
本文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根据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现状,剖析了课堂教学中运用材料方面所存在的许多问题,并以粤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直面挫折》一课的复习课教学为例,阐述了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基建项目投资额大幅度增加,在基建项目招投标环节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从招标行为、投标行为、评标行为和招投标监管
所谓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语文教学活动,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效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为了让学生在语文
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要形式与战略举措,社会工作因其特有的作用可以助力精准扶贫。一方面,我们可以将精准扶贫的主体、服务、资源等不断“嵌入”社会工作,另一方面将社会
退变性脊柱侧凸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是其确切病因仍不清楚。近年来,随着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在探索退变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的基础研究上取得了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