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是救世主?
2017年,巴塞尔展最令人瞩目的关注点有三个:第一,是全球钟表市场在经历了2015、2016连续两年回落之后,会不会出现再一年的回落?如果出现连续三年的回落,将是开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连续颓势之最了。第二,钟表市场的出路在哪里?在中国、俄罗斯等后起的新兴市场出现问题时,谁会成为下一个增长点。第三,智能表的兴起,相对传统钟表而言,是否意味着再一次“石英浪潮”,抑或“智能危机”已经来临?
2017年的最后几个月,钟表市场捷报频传,美国的衰减在放缓,中国内地的增长在加速,中国香港的暴跌也见了底,中东、东南亚明显回暖,最终,年终统计显示2017年瑞士钟表出口总额比2016年增加了2.7%,尽管比2015年还少了7.5%,但令人惴惴不安的连跌趋势戛然而止!

至于钟表市场谁是救世主的问题,大家的答案是一致的——中国。2017年,中国内地市场的增幅比2016年要高出18.8%,比2015年高15%,进入了稳定的两位数百分比增长通道,甚至还带动中国香港地区复苏。反观曾经被人们寄予厚望的俄罗斯,仍然远远地排在20名开外。
过去的两年中,智能表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一批中价位的品牌都加入了这场“未来之争”,有的联合微软、谷歌,有的牵手银行、保险库,然而今年,智能表似乎在退燒。“目前的钟表业还没有充分准备好如何发展智能表。”Frederique Constant的总裁Peter Stas明确表示:“其中最关键的,是对核心技术的把控能力。钟表业和所有行业一样,一旦没有能力把控产业的关键技术和资源,就变得既替别人打工,还没有办法自己决定未来走向。”
Peter可能是行业中最早发现这一端倪的企业家,而且在2015年,Frederique Constant推出第一款智能表之前,Peter就开始和美国加州研发智能芯片的核心企业MMT合作。然而一年后,Peter又宣布MMT脱离Frederique Constant,成为独立公司,随后他就把Frederique Constant和所有相关产业打包卖给了Citizen,而自己在留任总裁的同时,成为MMT的实际持有人。
Peter还早早把MMT总部从硅谷转移到了日内瓦Plan-les-Ouates开发区的Skylab大楼中,与Patek Philippe和Rolex为邻,“我们已经卖出了5万多个智能表机芯,我们正在解决智能表芯片价格问题,我们清楚地看到Apple表只卖350-600欧元,我们有能力和它们竞争,而且我们是纯正的瑞士制造。”Peter经营产业的理念,就是要成为行业的上游决策者,如今他正在实现自己在智能表上的远大理想。
电商大热
今年巴塞尔钟表展最热门的话题,应该算是电商了。其实钟表品牌“触电”已久,只是在过去的一年中,这一举动变得越来越被整个行业认可,尤其是代表传统钟表业核心价值的高端品牌的认可。
作为钟表业的参与者,我累计参加巴塞尔、日内瓦展已有二十多年,但真正接触电商,还是这些年的事。而且在2016、2017年,我和电商的合作大多是停留在媒体平面,譬如为某个电商做个网络直播,介绍一下产品而已。去年,应Bulgari的邀请,我参与了巴塞尔现场和吴亦凡的直播与互动,有产品介绍、有现场问答、有交流互动,从品牌和产品的推广角度,可能也就能做这么多了吧。

可是仅仅一年后,今年的巴塞尔钟表展上,明星代言、专家助阵的直播推广虽然还是主流形态,但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尝试“即秀即买”,也就是在展会现场实时发布新款,同时在网络平台开始销售。包括Longines、TAG Heuer、Seiko、Mido、Fiyta等品牌,在直播展示新品的同时实现零时差国内同步线上售卖。
实际上,在去年12月23日,我就参与了Tmall和Longines在福州联合举办的天猫品牌日活动,和Longines的代言人郭富城一起以网络直播的形式推出最新款的“浪琴经典复刻系列大眼飞航表”和“浪琴表开创者系列腕表”。当时这两款表也是网络首发,即发即卖,整个发布、上市和销售的过程令我耳目一新。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争论,互联网上的销售模式是否会影响到传统商业零售模式。特别是在高级奢侈品领域,中立甚至负面的结论一直占据了优势,人们坚信,奢侈品的销售必须通过足够的认识、理解,而这个过程就是体验传统经销商提供的专业服务。离开了亲身经历的体验,人们真的有可能在网络上仅凭屏幕上的几张图片,就花费巨资购买个性化的奢侈品吗?
过去十多年,我一直坚信奢侈品是和网络销售,也就是电商销售模式格格不入的,难得的几个被大家广为传颂的实例——Van Cle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