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1.107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财富的丰富,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人类的寿命正在不断的延长,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老年人的健康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全社会的重视,老年人由于器官、组织、细胞的生理性自然衰老,生理和心理功能都逐渐减退,躯体适应能力逐渐下降,慢性病发病率高,并发症多,恢复缓慢,病痛和衰老的心理压力,干扰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年老体弱,力不从心,使他们丧失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负担。
心理特征
多数老年病人具有焦虑、自卑、孤独、失望、固执、自尊、好强、保守、接受新生事物差的特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更是兴情古怪、任性,多次患病且又害怕疾病再次发作,精神高度紧张,焦虑不安,心理压力较重,而且由于长期患病,对疾病的诊疗及转归基本了解,对治疗缺乏信心,自觉自己成了废物而自卑。精神不振,给诊疗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反复多次发病自我中心、依赖性大、过分要求得到别人的照顾,同情,家人难以坚持很好的护理,使病人灰心丧气,孤独失望。老年人特别害怕有病,喜欢别人说自己“身体健康,硬朗”等词句,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老,一旦发病常受死亡的威胁,产生“恶兆感”,故易产生恐惧心理,多疑心理,自觉症状加重,精神高度紧张。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抓住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应多与病人语言交流和非语言行为方式教育和引导老年病患者,使他们克服心理上的这些弱点,不要悲观,战胜孤独感,让他们真正感到医护人员是可信赖的朋友,并能自觉地配合医务人员很好地完成治疗和护理工作。
心理护理
语言行为:语言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必要的沟通途径,在与患者交谈过程中,应与病人主动进行非医疗活动接触,注重与病人感情上的沟通,要耐心倾听老年人的主诉,不可打断病人谈话,不可表现厌烦情绪。对老年人的健忘和唠叨要给予谅解,不要讥讽,使老年患者对医护人员有信任感,解除大多数老年患者心中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同时向他们宣讲老年病保健知识,提高他们的保健意识,利于老年病患者的恢复。
非语言行为: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几乎一切非语言行为的表情和动作都可以作为沟通的手段。体语是以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系统,包括身体各部分的无声动作,如常用的微笑、点头等,它能使老年病人从心理上得到安慰,对医护人员产生一种信任感。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有这样良好的身姿和体语,病人才能积极配合做好诊疗工作。在护理操作中,动作熟练的程度、程序安排,都影响着病人的整个情绪,如病人看到医护人员为其他病人做诊疗技术操作时,动作准确、迅速、熟练,那病人就会产生一种敬佩感、信赖感。反之则产生不良的感受和反应。
在为病人进行诊疗操作时,要尊重病人的人格、职业、地位。应从诚意出发,同时关心、体贴谅解病人,使病人在精神上首先愉快,无思想负担。要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待病人如亲人,经常巡视病房,按时给药,使病人真正体会到入院如进家,医护人员对自己重视体贴入微,使之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各项治疗计划。对于不同的情绪,不仅在处理方式上要有选择,在病情程度上也有所控制,实行保护性医疗制度,要求做到恰当、适度,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传递着不同的信息,起着具有某些微妙差别作用,作为每个医护人员都要意识到自己每时每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病人的注目之下,言行举动的好坏,都可能直接对病人产生某种影响。因此,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随时都要保持清醒的身份意识,以自己的人品,良好的医德医风以及全部的行动。自觉地、有意识地影响病人,以达到最佳的诊疗效果。
在实践工作中,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社会道德观,医护人员仪表端正,工作态度认真负责,虚心、诚恳、行为稳重,技术上精益求精,才能得到老年患者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使老年患者真心真意的接受医护人员给予的医疗帮助。同时能使老年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得到心理平衡,减轻心理压力,对老年患者战胜疾病,尽快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财富的丰富,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人类的寿命正在不断的延长,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老年人的健康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全社会的重视,老年人由于器官、组织、细胞的生理性自然衰老,生理和心理功能都逐渐减退,躯体适应能力逐渐下降,慢性病发病率高,并发症多,恢复缓慢,病痛和衰老的心理压力,干扰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年老体弱,力不从心,使他们丧失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负担。
心理特征
多数老年病人具有焦虑、自卑、孤独、失望、固执、自尊、好强、保守、接受新生事物差的特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更是兴情古怪、任性,多次患病且又害怕疾病再次发作,精神高度紧张,焦虑不安,心理压力较重,而且由于长期患病,对疾病的诊疗及转归基本了解,对治疗缺乏信心,自觉自己成了废物而自卑。精神不振,给诊疗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反复多次发病自我中心、依赖性大、过分要求得到别人的照顾,同情,家人难以坚持很好的护理,使病人灰心丧气,孤独失望。老年人特别害怕有病,喜欢别人说自己“身体健康,硬朗”等词句,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老,一旦发病常受死亡的威胁,产生“恶兆感”,故易产生恐惧心理,多疑心理,自觉症状加重,精神高度紧张。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抓住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应多与病人语言交流和非语言行为方式教育和引导老年病患者,使他们克服心理上的这些弱点,不要悲观,战胜孤独感,让他们真正感到医护人员是可信赖的朋友,并能自觉地配合医务人员很好地完成治疗和护理工作。
心理护理
语言行为:语言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必要的沟通途径,在与患者交谈过程中,应与病人主动进行非医疗活动接触,注重与病人感情上的沟通,要耐心倾听老年人的主诉,不可打断病人谈话,不可表现厌烦情绪。对老年人的健忘和唠叨要给予谅解,不要讥讽,使老年患者对医护人员有信任感,解除大多数老年患者心中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同时向他们宣讲老年病保健知识,提高他们的保健意识,利于老年病患者的恢复。
非语言行为: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几乎一切非语言行为的表情和动作都可以作为沟通的手段。体语是以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系统,包括身体各部分的无声动作,如常用的微笑、点头等,它能使老年病人从心理上得到安慰,对医护人员产生一种信任感。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有这样良好的身姿和体语,病人才能积极配合做好诊疗工作。在护理操作中,动作熟练的程度、程序安排,都影响着病人的整个情绪,如病人看到医护人员为其他病人做诊疗技术操作时,动作准确、迅速、熟练,那病人就会产生一种敬佩感、信赖感。反之则产生不良的感受和反应。
在为病人进行诊疗操作时,要尊重病人的人格、职业、地位。应从诚意出发,同时关心、体贴谅解病人,使病人在精神上首先愉快,无思想负担。要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待病人如亲人,经常巡视病房,按时给药,使病人真正体会到入院如进家,医护人员对自己重视体贴入微,使之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各项治疗计划。对于不同的情绪,不仅在处理方式上要有选择,在病情程度上也有所控制,实行保护性医疗制度,要求做到恰当、适度,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传递着不同的信息,起着具有某些微妙差别作用,作为每个医护人员都要意识到自己每时每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病人的注目之下,言行举动的好坏,都可能直接对病人产生某种影响。因此,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随时都要保持清醒的身份意识,以自己的人品,良好的医德医风以及全部的行动。自觉地、有意识地影响病人,以达到最佳的诊疗效果。
在实践工作中,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社会道德观,医护人员仪表端正,工作态度认真负责,虚心、诚恳、行为稳重,技术上精益求精,才能得到老年患者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使老年患者真心真意的接受医护人员给予的医疗帮助。同时能使老年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得到心理平衡,减轻心理压力,对老年患者战胜疾病,尽快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