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学成(1905——1990),上海市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1927年北伐军进驻上海时,任上海市临时政府专员。1929年经党组织批准赴日治病和留学。1938年1月,他从日本回到上海,参与创办抗日的报刊。抗战胜利后,他按照党的指示,创办日文版《改造日报》。解放战争时期,他从事同上海工商界人士的团结联络工作。全国解放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1955年调任上海市民委主任。1950年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后任民建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1979年,他恢复了上海市民委主任职务。他是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四、五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编者
父亲金学成的上半生是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进行着革命斗争。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进驻上海不久,汤恩伯第三方面军筹办了针对百万日俘日侨进行宣传教育的日文《改造日报》社。现根据父亲所写的材料等,将他参与《改造日报》的始末作一回顾。
一、创办《改造日报》社
抗战胜利后,国共根据《双十协定》协议,表面上进入一个合作时期,实际上,蒋介石灭共之心不死,一场更加猛烈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敌我双方都没有放松在各条战线上的争夺。
1945年汤恩伯欲筹办出版《改造日报》,他找了至交陆久之,那时陆久之是第三方面军的少将参议,负责对日俘、日侨的宣传工作。汤亲笔书写对陆的委任状,任陆久之为《改造日报》社社长。
汤恩伯与陆久之从小相识,汤原在日本明治大学读书,一心想进日本士官学校,这事由陆久之的父亲转请当时浙江陆军第一师长陈仪的保荐,才得以遂愿。汤回国后陈仪提拔汤为南京军官学校教官,加之陆久之胞弟陆梦衣在苏联学习时与蒋经国是同学,因此汤对陆家感恩至深,他也从此青云直上。
父亲早年在日本时即认识陆久之,陆当时在日本铁道学院学习,陆曾参加左翼“读书会”,因此时有往来。抗日战争时期,在创办抗日报纸《华美晨报》时,陆任社长,父亲在地下党指示下担任报社经理。
父亲把办报的事告诉了地下党领导人刘少文。刘少文与父亲在建国西路懿园的一次谈话中,指示父亲“要打入第三方面军,去办《改造日报》”,并指示要根据《波茨坦公告》来办,主要抓住:肃清日本军国主义,拆除日本军事工业,审判日本战犯,归还中国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建立日本的民主政府等项。国内问题应对《双十协定》作宣传,因为协定中规定了政治民主化,各党派平等合法,取消特务组织,释放政治犯等。国民党是不会宣传这些的,如果我们宣传,它反对,那我们是合法,他们就非法。此外,刘少文还指示:“要大办。”(指办《改造日报》)
1945年10月5日在虹口区哈尔滨路一号的一幢五层楼内出版了第一份日文《改造日报》。同时建立了改造通讯社。
二、《改造日报》社的组织机构
父亲担任《改造日报》总经理,陆久之任社长,汤恩伯任董事长。
总编辑:符涤尘,日本京都帝大毕业,原暨南大学教授,是学经济的。后离开去台湾。符离开后,父亲兼任总编辑。
副总编:郑允恭,早稻田大学毕业,曾编《东方杂志》。赵南柔,日本法政大学毕业,曾翻译《农业经济学》。石决明,台湾人,研究经济的,社论编辑。高临渡,负责《改造周报》。
日籍副总编:赤津益造(日共)负责社论和专栏文章,解放后曾率日中友好代表团来中国。宇崎浩、前芝确三负责社论。
编辑:(共三、四十人)
史存直,京都帝大毕业,文字学专家,解放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曹成修,母亲日本人,能写日文小说,英文也好,曾编英文字典,负责改造通讯社。许杰,解放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还有闵德培、冯度、郑料、孔另境等。
日籍编辑:斋藤玄彦(日共),写专栏文章,回国后,任日越友好协会会长。阿部捷,主要翻译电报。岛田政雄(日共),负责专栏文章,解放后曾率日中友好团来过中国多次。还有甲斐静马、小林秀雄等人。
工作人员有:孙秉衡、项永铭、陆立之等。
三、出版的报纸刊物

1.报纸:日文《改造日报》每日发行十万份以上,发行到全国日俘、日侨集中的武汉、天津、大连、上海等地方,《改造月刊》等杂志还发行到日本国内。
2.杂志:
(1)中文《日本论坛》(月刊),孔另境负责编辑。
1946年夏周恩来在思南路中共办事处招待上海新闻界,抗议蒋介石发动内战。父亲也出席了这个会议,他记得会议室挤满了人,房间的墙上挂了一张地图,周恩来手持一根教鞭,手拿几面小旗插在地图上,很形象地向新闻界讲述蒋介石是如何破坏三人小组协议的。招待会结束后,周恩来指定父亲留下,并对他说:“办《改造日报》很有意义”,并指示他请郭沫若写《寄日本文化工作者》一文。在父亲建议下,邓颖超在《改造日报》上发表了《告日本妇女书》,并由《改造日报》电台拍发日本。后来郭沫若《寄日本文化工作者》登载在《日本论坛》创刊号上,并由《改造日报》电台拍发日本。
(2)日文《改造论坛》。
(3)日文《改造周刊》。
(4)《改造画报》只出版一期,登载了郭沫若的日常生活和参加革命的照片(这件事也是《改造日报》被迫停刊的原因之一)。
(5)《儿童三日刊》。
3.改造丛书:
(1)日文《改造丛书》。主要选辑《改造日报》、《改造论坛》的文章。丛书出版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美国人著,比较客观反映事实。在《改造日报》停刊前,作为掩护也曾把《中国之命运》翻译成日文。
(2)中文《改造论坛》。
4.改造通讯社,每日发稿,它的通讯稿,重庆《新华日报》、上海《时代杂志》等进步刊物都采用登载。
《改造日报》除登载了毛泽东的著作,郭沫若、邓颖超的文章外,还登载了夏衍、茅盾、于伶、田汉、翦伯赞、司徒慧敏、马叙伦、金仲华、马寅初等的文章,登载了日籍编辑岛田政雄、赤津益造等日共党员以及日本进步人士内山完造、斋藤玄彦、小林確三、宇崎浩等文章。
四、日本问题座谈会和园游会
1.日本问题座谈会
1946年7月间,《改造日报》组织过一次日本问题座谈会。出席这次座谈会的有郭沫若、田汉、茅盾、叶圣陶、翦伯赞、郑森禹、冯乃超、赵南柔、孔另境等,还有日本编辑。会议主要分析日本投降后的形势和反对美国复活日本军国主义。大型杂志《改造月刊》刊登了大家的发言和照片。
2.园游会
《改造日报》曾受夏衍、于伶的委托,以报馆的名义举办过两次园游会。一次是在华山路周家花园举行,文艺界的知名人士几十人受邀参加。其中有郭沫若、茅盾、田汉、欧阳予倩、阳翰笙、司徒慧敏、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袁雪芬、丁聪、姜妙香、俞振飞、翦伯赞、高百岁、赵景深、熊佛西等。那天吃的食品由陆久之托“军之友社”办的,这件事被它的社长特务刘铭德控告到汤恩伯那里,说共产党用《改造日报》名义召开会议。
另一次园游会是在1946年春夏之交,地点在思南路“南阳花园”,这次园游会是上海戏剧界庆祝讽刺国民党官僚政治的话剧《升官图》(陈白尘编剧)而举行的,当时这出戏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其卖座率很高。《升官图》的剧照、漫画、速写在《改造画报》上大幅登载。出席这次园游会的有于伶、田汉、欧阳予倩、蔡叔厚、蓝马、孙景璐、丹尼、蒋天流、叶浅予、丁聪等二、三十人,大都是话剧界人士。这次园游会,国民党特务头子王新衡也出席了。会后,父亲问蔡叔厚:“王新衡是怎么来的?”蔡说“王新衡喜欢话剧,老于(于伶)是用他来挡风的。”

五、被迫停刊经过
《改造日报》坚持宣传中,苏、美、英四国签订的《波茨坦公告》的主要内容,同时,采取了迫使国民党兑现《双十协定》的态度。通过《改造日报》社出版的刊物及通过改造通讯社每日发行的《改造通讯》,揭露了美国妄图称霸,扶植日本反动派、复活日本军国主义的阴谋,同时刊登了大量进步民主人士的文章。
由于改造通讯社每日播发的消息是由《改造日报》电台中途收到的东京和大阪《朝日新闻》每天相互交换的翌日出版的报纸清样中的消息,而这些消息中的很多内容未经美军司令部审查是不准发表的,而《改造通讯》却把它发表了,这就使盟军司令麦克阿瑟十分恼怒。他向国防部长何应钦抗议,并说中国有个间谍机构在东京,泄露了美国的机密,破坏了美国的名誉,要求何应钦调查和取缔《改造日报》和改造通讯社。
同时,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也向何应钦提出抗议,说《改造日报》所出的刊物宣传共产主义,说金学成是第三国际派在远东的负责人,《改造日报》若再发行下去,一旦在华的日本军队有变,他不能负责,要求何应钦取缔《改造日报》,并要求惩办金学成。
上海市警察局长毛森也向汤恩伯告密,扬言掌握了证据说金学成、陆久之确实是共产党。
汤恩伯因此大发雷霆,对陆久之的妻子说:“《改造日报》金学成这批家伙,无法无天,用我的名义,用国民党的钱,为共产党做宣传,有几个头可脱!”
冈村宁次告到何应钦那里的状子原件交给了汤恩伯,由汤恩伯交给了陆久之,陆久之交给了父亲。
随着,汤恩伯蛮横地把日籍编辑全部押送回国,把父亲加以软禁,并派翁文庆,徐政接收了《改造日报》,被接收后改名为改造出版社。随后,汤又派徐逸樵接办,由方秋苇任总编辑,后又被亚东协会理事长贺耀祖(亚东协会名誉理事长为张群)接管。
1946年秋,父亲被迫离开了《改造日报》。
《改造日报》是一份中国人办的日文报纸,其发行对象是日俘、日侨;它是一份在特殊年代和特殊环境下国共敌对双方合办的报纸;它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有那么多的社会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的精英、学者为报纸写稿;它共同受到美国、日本、国共的关注。这是一张充满传奇的报纸,在报刊发行史上堪称奇特和罕见。
六、继续研究日本问题
父亲离开《改造日报》社之后,刘少文指示他继续研究日本问题。他就在王艮仲、朱鸿仪合办的“中国建设印务公司”挂了个总经理名义,从事反扶日运动和工商运动。
在这期间,父亲着手编辑了《日本问题研究丛书》。这套丛书得赵南柔、闵德培、阿部正捷等的帮助,陆续出版了日本共产党人和日本进步人士所著的十几部著作,父亲写了《日本史纲》一书,也收在《日本问题研究丛书》中。
1949年临近解放,国民党终于向我父亲下了毒手,突然到我家进行搜捕。特务上门搜捕前几小时,在千钧一发之际,地下党领导人沙文汉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到我家通知避离,父亲才得以侥幸逃脱魔掌,不然,早已墓木已拱矣!但那一晚全家又一次经历了恐怖的一幕。
纵观整个创办《改造日报》社的全过程,体现了党如何在敌占区内隐蔽自己、将敌人的力量为我所用;又如何团结和利用进步势力和民主力量来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 殷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