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1月初,一则“广东首例罕见庞贝病美少女ICU11年!盼药重生”的轻松筹求助在微信圈传播。
发起人郑鱼鱼在18岁因患庞贝氏症,生命垂危,经抢救脱险后住ICU11年。ICU和死神一墙之隔,她是怎么面对这份随时都可能收到的死亡邀约?“庞贝氏症”在全球都无法治疗,唯有美国的特效药可以维持患者生命,药费高达每年300万元。在这高昂的药费面前,她能实现生命的自救吗?
死亡邀约不请自到,高管父亲辞职救女
“庞贝氏症”是一种罕见遗传性疾病,患者因基因突变致使肌肉萎缩无力,呼吸肌受损无法正常呼吸会导致死亡,长期使用机器辅助呼吸,无可避免的并发症也会夺人性命。
2007年11月3日,18岁少女郑鱼鱼的绚丽人生,被这发病率50万分之一的罕见病魔拖入了绝境。
那天,远在深圳工作的郑扬接到了妻子打来的电话后急忙赶回广东清远。等着他的,是ICU厚重的铁门、门外泣不成声的妻子以及惊慌失措的亲人。
出生于1989年的郑鱼鱼聪明伶俐,酷爱舞蹈,小学时曾代表韶关市参加广东省舞蹈比赛获得优秀奖。中学时,因为妈妈调到清远市邮政局,他们家从韶关迁到了清远。郑扬早在女儿6岁时就跳槽到深圳智慧宝公司,一步步奋斗到了副总经理,虽与妻女聚少离多,但一家人其乐融融。上次团聚时女儿还跟他说来年要考到广州上大学,怎么突然间就进了ICU?
好不容易熬到下午四点探视时间,穿戴好隔离衣的郑扬走进房间。病床上的女儿双目紧闭面色苍白,浑身上下插满了管子,半空中吊满了大大小小的输液瓶,脖子上气管被切开连接着巨大呼吸机,监护仪上不断闪烁的红色数字和滴滴作响的声音,讓人肝肠寸断。郑扬心一阵揪痛,泪流满面。背转身擦干眼泪,他才拉着女儿的手轻声呼唤:“鱼鱼不怕啊,有爸爸在。”
女儿怎么可能患上“庞贝氏症”呢?虽然郑扬不相信,但广州中山医院张成教授会诊后告诉他:“你女儿确诊是庞贝氏病!目前,该症在全国仅发现26例。郑鱼鱼是广东省已知的唯一患者。这种病无法治愈……”
“无法治愈”四个字铺开万里阴云,埋没了郑扬渴求的最后一丝霞光。痛苦中,郑扬做出了一个艰难抉择:辞职回家,陪伴女儿!
妻子不同意,丈夫打拼多年奋斗到今天的位置不容易,不如让她辞职照顾女儿。但郑扬思前想后,还是选择了放弃事业——这些年他长期在深圳,很少陪在妻女身边。如今是女儿最需要他的时候,他要补偿曾经缺失的父爱。于风雨飘摇中给亲人有力的依靠,总强过分隔两地揪心扯肺的惦记。
ICU病房是个非常特殊的环境,每天都有人推进来抢救,也有人头上被盖着床单推走。郑鱼鱼很快明白了一切。她情绪极度抑郁。一次,她拉着前来探视的父亲的手泣不成声地问:“爸爸,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郑扬拉着女儿的手说:“爸爸一定会救你的!倾家荡产也不会放弃,你自己更不能放弃!医学发展这么快,说不定哪天就有治疗方法让你走出病房了!”父亲的话,让郑鱼鱼暗淡的眼眸泛起点点星辉:“我一定好好坚持!您为了我放弃了事业,我要是不听话,更加对不起您了!”女儿患病以来难得的欢颜,让郑扬愁云密布的心透进了一缕阳光。
但因为治疗手段有限,郑鱼鱼的身体每况愈下。
因为无力呼吸,郑鱼鱼的喉管里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痰。医生用长约50cm吸管从切喉处插入肺部气管内,缓慢转动,利用负压把痰吸出来。每天少则5-6次,多则10-20次。这对郑鱼鱼来说就如同用巨石一遍遍撞击胸口,到后来每次吸完她都要重重地拍打自己的身体,以纾解痛苦。她还要接受每天长达18个小时的静脉输液,医生使用的是可以多次输液的留置针头,尽管扎一次针可以管两到三天,但她的手臂还是很快找不到下针的血管,有时候输一瓶液要扎四五次。
驱散女儿死亡恐惧,破碎的黎明再出发
2008年2月,郑鱼鱼在接受X光检查时发现,她的脊椎在日复一日的病痛中已经弯曲了。肌无力导致身体不受大脑支配,背部肌肉疼痛,痰液堵塞气道憋闷难当,有创治疗雪上加霜,任是再坚强的人也难以安之若素。黯然神伤时,郑鱼鱼开始绝食,拔掉输液针说不治了,悲伤绝望的她撵走做治疗的护士,声嘶力竭地嚎啕大哭……每每这时,郑扬心疼万分地哄劝着女儿,轻言细语讲道理,泪花闪闪地要女儿“听话”。女儿何尝不懂得父亲的难。看着束手无策的父亲,郑鱼鱼很快“缴械投降”:“老爸,我错了。以后我再也不任性了。”郑扬为女儿的懂事而欣慰,也心酸,他恨不能替她受所有的苦,却一筹莫展。
ICU探视时间有限,郑扬回到家不是上网搜寻庞贝病的相关信息,就是研究菜谱用心做饭,对照光碟学习按摩手法,全身心沉浸在鱼鱼身上,千方百计“取悦”女儿。在郑扬的努力下,再加上医院的不间断治疗,郑鱼鱼的身体一度有所好转。
就在郑扬为女儿病情好转兴奋不已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长期使用大量抗生素,郑鱼鱼的身体产生了抗药性,原来的药物对她不再起作用,一时又找不到替代药物。医生告诉郑扬:“你女儿的免疫系统很脆弱,如果一直不使用合适的新抗生素,随时有感染风险,而且这感染是难以治愈的。”这之后半个月,郑鱼鱼果然肺部发炎,高烧到39.5℃,连续4天不退,医生只有24小时对她进行物理降温,配合服用中药及进行针灸,直到第5天才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ICU病房里又一位白血病患者离世了。此前她已经与死亡对抗了五年,成为生存奇迹。郑鱼鱼的情绪也受到影响,那天父亲来探视,她问父亲:“我们做了再多的努力,是不是最后还是没有希望呢?”
如何使女儿在ICU的狭小世界里感知生活的乐趣,如何驱散女儿对死亡的恐惧,成为郑扬心心念念的“人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