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风诗韵中熏染成长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nwei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千家诗》是中国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国学启蒙读物,所选作品大多堪称古诗中的经典,体现了中国古诗的格律美、意境美,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实,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日益加快,人们愈来愈认识到集成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千家诗》正是一种适宜当下儿童学习的好教材。如何把它作为传统文化经典来启蒙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我探索把《千家诗》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千家诗》;启蒙教学;文化素养
  《千家诗》主要收录唐宋两代著名诗人的古诗名作200余首。分为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四个方面。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从五言绝句入手教学,自四年级下学期开始,从每天的语文课中抽出15—20分钟的时间教学《千家诗》,利用两个学年的时间完成教学。教学的目标定位是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具体流程为:教师在黑板上抄写→学生看黑板将诗抄写在专用的抄诗本上→师生互动解读诗意→诵读背诵。
  教师在黑板上抄写古诗,再让学生看着抄写,是学生学习《千家诗》的第一步,目的有三个:一是给学生初步的认识;二是便于学生学习和复习;三是跟着老师练字。所以,我写得工工整整,学生也抄得工工整整。也许这是受到了我小时候语文老师启蒙的缘故。我总是难以忘记小学和初中的老师写在黑板上的那漂亮的粉笔字。我也曾经尝试做成PPT,但是,总觉得少了一些“古”韵,索性一抄到底,再也不变。
  师生互动解读诗意,是教学《千家诗》的重点环节。我不太认可教学国学的“反刍说”。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想怎么装就怎么装。何况古诗本身就是难懂的,如果缺少了有趣的互动和解读,一味强调背诵,学生势必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将古诗中的文化内涵丢失大半。所以,师生互动解读诗意是非常必要的。所谓互动就是要避免教师一言堂,强调互相切磋,共同思考。解读时要根据诗的内容采取讲故事、看图片、观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学习《乌衣巷》,就让学生看看我去南京时拍摄的乌衣巷的照片,听听科举考试的故事;解读李白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就讲讲杨贵妃的故事;解读贺知章写的“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我顺手掏出一张百元大钞惹得学生一片笑声,接着讲一讲“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的故事……互动解读,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我们曾为《咏华清宫》中两个“入”字是否重复进行讨论,也对“云想衣裳花想容”中“想”字应该解释为“想”还是“好像”而查閱多种《千家诗》版本,更对一些诗中所写的封建价值观进行过质疑和批判。总之,要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了解诗的背景,体味诗的意蕴,感悟诗的情感,理解诗的精髓,《千家诗》的文化价值才能得以更好地发挥。
  在对诗句有了一番理解和玩味之后,诵读和背诵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学生往往经过几遍诵读就能背诵于心了。在这个环节上,学生几乎没有花费多少时间。我甚至有疑问,那么短暂的时间,全体学生是如何将诗背过的呢?也许是兴趣使然,也许是学的多了,背的多了,自然而然地摸着门道了吧。
  当然,还有一些辅助措施。每学完10首诗,我们就要进行一次检查,凡能熟练背诵的,就发给一张我自制的证书。证书用红色A4纸打印,上面写道“××同学在《千家诗》第×阶段学习中,表现出色。特发此证,以资鼓励。”这张纸起了不小的激励作用,也营造了学习《千家诗》的氛围。我觉得,氛围是很重要的,营造氛围是很管用的。
  我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引用古诗句,每当发现哪一个学生的作文中引用了古诗句,都要表扬一番。时间一长,学生们的作文中就会时不时冒出一句诗来。有一次,一学生在习作中写道:“妈妈看着我,我看着妈妈,我们深情的对视使我想起一句诗‘相看两不厌,只有好妈妈’。”多么巧妙的借用!至于“春日佳气多”“寸心言不尽”“何处秋风至”“日暮秋风起”“春宵一刻值千金”“万紫千红总是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诗句早已被同学们多次运用到作文中去了。最值得一提的是班里一名叫张家宁的学生竟然开始写诗:“……几树樱花笑晚春。”一个“几”字加一个“笑”字将晚春樱花的娇艳、孤傲写得淋漓尽致。
  学生背诗的数量逐渐增多了,我就带领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归类。什么四时感兴、咏物言志、山林隐逸、送别唱和、思乡怀人、羁旅行役、吊古伤今、宫廷宴乐等等,学生竟然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学习高瞻的《上高侍郎》时,回过头读一读夏竦的《廷试》,同样是写科举,一个是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一个是名落孙山,准备东山再起。学习苏轼的《海棠》,就回过头来读一读丘为的《左掖梨花》,诗人遣词造句之精妙,想象力之丰富无不使学生叹为观止,深感古诗词之美妙。这种归类与比较,既加深了学生对诗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减轻学习负担,我从不测试默写。除了背诵是必须检查的项目,再无其他要求。两个学期过去了,学生背诗的数量已经向百首靠近。我愈发感受到《千家诗》的魅力所在,感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而要想把这种博大精深的魅力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需让他们在古风诗韵中熏染,更需我们的引领和指导。
  作者简介:
  乌雪芹,山东省茌平县振兴街道办事处枣乡街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学情,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复习课存在若干问题。随着新课改的进程,“核心素养”成为我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指向。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复习课。实践证明,复习课对学科素养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学科素养;历史教学;建构主义;复习课  初中历史教学中,复习课的地位尤为重要。历史新授课内容多而散,时间跨度长,每周也只有两节课,所以,历史教师常常苦
摘要:高中开展历史课程复习,要克服盲目设置目标,复习层次不合规范,以及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等错误倾向。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高中历史复习课科学规划,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复习高中历史课,将复习规模定位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全过程,不断提高高中历史复习课质量。要花大力气备好课,要结合自身、学生和社会,帮助学生通过不懈地努力,取得高考好成绩。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复习;克服盲目;科学规划;注重实效
摘要:初中体育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进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学科。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还应该适当的进行拓展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巩固体育教学,还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围绕如何开展拓展训练,旨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体育;拓展;训练;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教育工作者们越发开始重视初中生的学习和健康状况。尤其是在初中体育教学这个领域,为了更好地保证社
摘要:初中数学中的“圆问题”一直是一个饶有兴趣的课题。因为它切入的角度实在太多,也因为有关它的诸多问题实在是有趣。笔者认为,学习圆问题,趣味引入不可或缺、自主探索不可或缺、探究延伸不可或缺,以此讓学生在摇曳生姿的圆问题的学习中,锻造思维,发展思维,在数学的密林中得到多重淬炼和提升。  关键词:圆问题;趣味引入;自主探索;探究延伸  从小学到中学,“圆问题”一直是数学学习中一个饶有兴趣的课题。因为它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数学新知识点教学的从理解到熟练运用的问题,指出既要学习概念、公式、定理、步骤等理论性的部分,更要通过模仿性解题、相应的练习、细节考虑、互动等教学方法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同时也通过知识的讲解达到有关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知识;理解;运用;能力;素质  一、 引言  新的知识理解只是学习知识的第一个环节,理解了还要能够熟练运用这是学习知识的第二个环节,当然熟练运用少不了
摘要:解三角形是高中数学的重要一章,在本章中主要以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为主,公式灵活多变,同时又紧密联系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章节,学生在学此章节内容中不能将公式灵活运用,方法比较呆板。  关键词:解三角形;数形结合;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本文通过以数形结合的思想为主体,对2011年卓越联盟的试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既系统地复习了解三角形这一章节的基础知识,又拓展了解题思路和激发了思维火花,同时提炼出最
摘要:优秀的班级可以对学生成长起到良好的作用,本文针对班级治理方式进行探讨,班主任是班级治理人员,要正确了解自己的责任,使用有效的班级治理模式和策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班级;管理策略  一、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班主任也就是所谓的班级的管理人员,同时班主任是班级的架构者、培养者和辅导者,指导班级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呵护者。班主任
摘 要:作为人类特有的心理体验,情感能影响个人的行为与认知,链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情感教育理念,关注学生成长的心理困扰,以情感激励为主要方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排解学生的思想问题,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人文关怀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
摘要:我们不得不说,茶如人生,散发出淡淡的芳香,略带酸涩却有着浓浓的回味的余地。一炉香,一杯茶,人生难得有半日偷闲。品之,饮之,茶汤令人荡气回肠,久久不能释怀。品茶的道理如此,看戏的情形亦然。看戏时的心境该是如何呢?借用宋代无门禅师的诗句便知——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关键词:闽台地区;歌仔戏;曲调  闽台地区的戏文化经历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得到延续与传承,在人类文明史
摘 要: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宋明理学”为例,其思想核心与思政教育的道德认知趋同、实践方法统一,价值追求一致。经过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当前的思政教育实现价值衔接,从而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宋明理学;思政教育;价值衔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数千年的历史积淀造就了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