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溶液”复习,通过硝酸钾、氯化钠在两支试管中发生的溶解现象来创设一组能够贯穿整节复习课的情境,将相关知识点按照合理的逻辑顺序融合在实验与计算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将枯燥抽象的理论复习转化为有趣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维,促进概念的建构、提炼和固化。
关键词:实验;计算;融合;溶解现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9-007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9.025
一、教学设计思路
沪教版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涉及溶液知识点较多,概念较抽象,学生不易掌握且易混淆。若复习课仍以大量枯燥的、经验化的试题让学生来对概念进行建构、提炼和固化,其过程将十分高耗而结果又极其低效。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物质在水中分散现象出发,带领学生通过数字传感仪体验硝酸钾和氯化钠溶于水过程中涉及的能量变化,接着利用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两支试管中发生的溶解现象来创设一组贯穿整节复习课的真实情境,同时将相关知识点按照合理的逻辑顺序融合在实验与计算中,突出“化学实验”、“化学思维方法”和“化学语言”这3大特色并使之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探究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研究手段和思维方式、体验化学学科特色,促成自身认知结构层次的提升。下面笔者就以参加苏州市第三十二届化学教学年会所开设的公开课——“溶解现象”复习课教学为例,谈谈作者在这方面的实践和认识。
二、课堂教学片段
(导语)由于各种物质本身性质的不同,所以它们在水中分散的现象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来重温一下。
1.物质在水中分散现象
(练习)在室温下,将下列物质1g样品分别放入10g水中,现象相同的是(
关键词:实验;计算;融合;溶解现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9-007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9.025
一、教学设计思路
沪教版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涉及溶液知识点较多,概念较抽象,学生不易掌握且易混淆。若复习课仍以大量枯燥的、经验化的试题让学生来对概念进行建构、提炼和固化,其过程将十分高耗而结果又极其低效。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物质在水中分散现象出发,带领学生通过数字传感仪体验硝酸钾和氯化钠溶于水过程中涉及的能量变化,接着利用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两支试管中发生的溶解现象来创设一组贯穿整节复习课的真实情境,同时将相关知识点按照合理的逻辑顺序融合在实验与计算中,突出“化学实验”、“化学思维方法”和“化学语言”这3大特色并使之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探究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研究手段和思维方式、体验化学学科特色,促成自身认知结构层次的提升。下面笔者就以参加苏州市第三十二届化学教学年会所开设的公开课——“溶解现象”复习课教学为例,谈谈作者在这方面的实践和认识。
二、课堂教学片段
(导语)由于各种物质本身性质的不同,所以它们在水中分散的现象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来重温一下。
1.物质在水中分散现象
(练习)在室温下,将下列物质1g样品分别放入10g水中,现象相同的是(